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可视为富有理趣的游记文学的代表作。这两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描写重点不在山川风物上,而是借题发挥,因事说理;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具体记叙来阐发道理。所以两文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叙议结合;但在具  相似文献   

2.
山水游记本以描写自然风光,表现自然美为内容,并以富于诗情画意见长,但在宋代的记游散文中,开始出现了借记游踪、写风景而说理考辨的倾向,从而开辟了我国古代游记发展史上的一条新的蹊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便是代表。纵横比较、探讨两篇著名游记文在内容、艺术结构上的特点,有利于教学工作。王安石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任  相似文献   

3.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举世公认的两篇好文章,作者王安石和苏轼都名列“唐宋八大家。”不少人都认为,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相似、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石钟山记》的“预习提示”就明确指出:“本文的作法和《游褒禅山记》有类似之处,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在游记的写法上别具一格……”笔者却持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刘春 《文教资料》2011,(13):6-7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作为北宋游记散文的代表,两文都是通过记游以说理的上乘之作。文章通过"同中求异"、"辨异求同"的比较研读,指出了两篇游记在实践作者的文学主张、表达方式、主旨阐发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旨趣和特色,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各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两篇游记作品和我们常见的一般游记的写法不同,它们名为“游记”,实际上并不是记游,而是通过记叙来阐发作者的见解。将两篇文章作比较阅读,既有利于把握两篇文章各自的特点,也能加深我们对这种“变体”游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都是游记散文。但是,这两篇山水游记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它们不侧重写景抒情,而是借记游寓理言志,别具一格。《游褒禅山记》精辟地论述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要知难而进,才能极尽"非常之观";还指出求学时"深思而慎取"的重要性。《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辩性质的游记,强调对任何事物做判断,必须"目见耳闻",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自它一面世,立即被广为传诵,成为后世学人治学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两篇游记作品和我们常见的一般游记的写法不同,它们名为“游记“,实际上并不是记游,而是通过记叙来阐发作者的见解.将两篇文章作比较阅读,既有利于把握两篇文章各自的特点,也能加深我们对这种“变体“游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用游记形式写的一篇说理散文。当时,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通判。在这之间,王安石曾在扬州、鄞县等地做官,对北宋王朝的社会弊病,有所了解。他怀抱着“欲与稷、契遐相睎”(《忆昨诗示诸外弟》)的志向,要在政治上干一番事业。在舒州时期,他认真读书,砥砺志节,曾约了一些朋友在一起讲论学问。他的朋友王令在《因忆灊楼读书之乐呈介甫》一诗中说:“忆昨灊楼幸久留,乾坤谈罢论睢鸠”(自注:“时讲《诗》《易》”),就是一证。《游褒禅山记》虽然是用游记的形式写的,但却反映了王安石的思想品格和他的治学态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魏晋六朝时期的山水游记还仅仅是模山范水,那么到了尚情的唐代,便在游记中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与唐人尚情相比,宋人更尚理。正如宋诗出现过议论化的倾向一样,宋人也利用游记进行说理,从而开辟出游记创作的另一蹊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即为显例。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是一篇理趣盎然的游记散文,集体备课时,大家对其内容和写法见解一致,但对文中“华”的读音却莫衷一是。文中出现“华”字的句子集中在第一段,共有三处: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相似文献   

12.
《游褒禅山记》作为王安石的山水游记名作,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一般来说,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注重写景状物,而更重视借事说理;注重逻辑说服力,而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游褒禅山记》便是如此,议论精辟透彻,但是写景却只寥寥数笔,艺术性和形象性稍嫌不足。这和王安石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学术名动天下,但他是以政治家自许的。作为政治家,他始终胸怀天下,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贯穿其一生,正因如此他非常强调文学的实际功用。对于这一点,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它既是游记,又是一篇说理文章。将它作为游记来欣赏,远比一般游记来得深刻;而作为论文来阅读,又颇具生动的艺术形象。文章托物言志,借景议理,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奇峰迭起,读后余音袅袅,回味无穷,显示出一种令人神往的曲笔美。 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华山洞名称的由来开笔,指出“华山”原是“花山”之谬,让人耳目一新。接着,从前洞写到后洞“其见愈奇”时,按理下文  相似文献   

14.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列入职高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名篇,文章分别是北宋时期具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王安石和苏轼的名作。它们与一般的游记的不同,就是不只注重山川景物、风俗人情的叙述和描写,还重在说理,使文章带有浓厚的议论文味道;但它们又与一般议论文不同,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写游褒禅山的经过,但又不多描写景物,而是尽量就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也就是明写游山,而喻写治学,得出了治学“要深思而慎取”和“要有志”的结论;《石钟山记》作者苏轼通过自己“夜泊绝壁之下”的实地考…  相似文献   

15.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课文《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至和元年(1054年)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作者一反一般山水游记写作的常法,在文中结合记游,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治学态度和政治抱负,使这篇游记别具一格。在文章里,作者记叙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及游山所见,着重写了游后洞的经过。褒弹山有前后两个山洞,前洞下面平坦而空  相似文献   

16.
陈琼 《现代语文》2006,(5):21-21
《游褒禅山记》是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式的说理文章。作者以游褒禅山的见闻为喻,阐发了富有哲理性的见解,说明了在生活中要实现远大抱负,成就一番事业,或者是做学问,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充沛的精力,坚持不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品格和他的治学态度,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7.
《梅花岭记》是一篇风格比较特别的散文,看标题,似游记。但没有具体记游;看内容,近史论,但全文以叙事为主。全祖望是一位正直有气节,富于民族思想和爱国心的著名学者。他写作这篇文章的意图是,借梅花岭这个题目。写与梅花岭有关的历史人物史可法,既达到表彰忠义。鞭挞奸邪的目的。又可以免遭文祸。因此在叙事手法上就不能  相似文献   

18.
古代游记往往以状写山川自然美景、记游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取胜,然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却一反常态,不以写景状物记游为主,而是借一次不成功的游山探洞经历,生发议论,阐明治学之道及人生哲理。正因为王安石游山探洞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才有这位思想家对这次游览的深刻思索,也才有了这篇与众不同的游记,我们如何品评其中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19.
马志伦 《语文天地》2011,(11):43-44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唯一的一篇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是年王安石33岁,任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安庆)通判。宋代写山水一类"记"的文章不少,知名的有王禹偁的《黄岗竹楼记》、范仲淹的《岳阳楼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同是记游,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各异风彩。新编职高语文教材将它们放在同一单元(见第一册第八单元),更利于进行比较教学。 一、同是记游,但心情不同、所感不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是一次未能“极夫游之乐”的半途而废的游览。作者是怀着懊悔和遗憾的心情来写此文的。作者感叹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有志与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并对由于古书不存而造成的碑文漫灭的事实深表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