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中国红军在二万五千里征途中抢占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笔者多次讲过此文,根据学生的不同,设计了两种思路,教学效果都不错。 设计一〔学情分析〕 学生有较强的品词析句能力,能层层深入, 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品质,并进一步明确作者用词造句的独具匠心。〔设计理念〕 本设计从课题“飞”入手,根据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 让学生感知形象,品味语言,在学习语言中培养语感,在学习语言中熏陶情感,在学习语言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映成趣,和谐共振。〔设计特色〕 抓住“飞”含…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 <飞夺泸定桥>(教育科学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是历史性与知识性较强的一篇文章,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红军强夺泸定桥的战斗过程,也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领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尽量体现以下理念:一是让学生感知形象、品味语言,在学习语言中培养情感;二是从课题"飞"字入手,抓住学生的好问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整节课坚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一、从课题入门就是抓住课文的题目,从中演绎与揭示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根据其主要内容找出概括段意的方法。如《飞夺泸定桥》一文,记叙红四团与敌人争时间,抢速度,英勇夺取泸定桥的事。课题直接点明了这个内容。分析段意时,可从课题中“飞夺”二字入手。提问:“飞”指什么?课文哪些内容写红四团“飞”?哪些内容写“夺”,“夺”指什么?原因经过与结果是什么?分析课题,引导学生先找出中心段,再找出其余的次要段,很快可以概括出:1.红四团向大渡河挺进要夺取泸定桥;2.红四团飞速前进,抢在敌人援兵之前,赶到泸定桥;3.红四团英勇夺取泸定桥;4.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二、从各自然段的中心句入门有的课文,脉络清晰,有一个中心句,抓住各自然段的中心句,然后再综合概括,就可以概括出各段的段意。  相似文献   

4.
李江梅 《河北教育》2002,(11):40-40
以疑激趣。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学中,可把鼓励、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着力点。如学习《一分试验田》一文,我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了主要问题来设疑,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了课文的主要意思,并把握了文章的脉胳。又如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点拨学生特别注意“飞过来吧”中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  相似文献   

5.
《飞夺泸定桥》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课文,课文按一定顺序讲述了1935年5月,红军在长征途中勇夺泸定桥的事情。全文语言简练,文字铿锵,气势磅礴,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学生极爱学习的一篇优秀课文。一、理解教材高屋建瓴课文首先讲述了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取泸定桥,泸定桥山势险峻,地势险要,桥下水流湍急,再加上两个团的敌人固守,给夺桥增大了难度。接着紧扣“飞赶”,讲红四团接到夺桥的紧急命令后,在时间只有二十多个钟头,而我军距桥还有120公里的情况下,冒着瓢…  相似文献   

6.
导语常常用于一节课的起始或一个问题的开头。有人说上课在两分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从而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一、解题式导语从解题入手,导入新课,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既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理解标题与内容的关系,又可引发情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飞夺泸定桥》可以这样导入“:飞夺”是什么意思;文章写谁夺泸定桥;为什么要夺桥;为什么要在“夺”字前面加“飞”;“飞夺”强调了什么,结果怎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  相似文献   

7.
围绕数字学习课文———《飞夺泸定桥》教学浅析□兰州市南河小学李蓉《飞夺泸定桥》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紧紧围绕课题中的“飞”、“夺”二字展开叙述,这其间出现的有关数字达十三个之多。在教学中我试着用划一划(划出课文中的数字)、算一算(...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现就《飞夺泸定桥》的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抓住课题,训练听说能力 《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生动地叙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课题实际上就是课文内容的凝缩。教学伊始,在介绍历史的背景后,教师针对课题提出以下问题。①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②红军夺取泸定桥为何称“飞夺”?“飞夺”的“飞”体现在哪里?红军又是如何“夺”的?③事情的结果怎么样?  相似文献   

9.
如何使分段的学法便于学生操作运用?我以为,关键要教给学生从何入手的方法。对此,我作过一些尝试。一、从关键字入手这就是从文章标题中的关键字入手。例如,给《飞夺泸定桥》一课分段,可以从标题中“飞夺”二字入手,师问:课文哪些地方讲“飞”?哪些地  相似文献   

10.
《飞夺泸定桥》一课,记叙了红军在长征中的一次战斗经过。教学本文时,我们抓住“飞”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1.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有两个“飞”字,但其含义各不相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字眼”来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2.
上课了,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飞夺泸定桥》。”接着,我向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彩色图片,说:“这就是——泸定桥。”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瞪着图片。  相似文献   

13.
教学《飞夺沪定桥》这课,普遍的做法是:抓住“飞”(抢时间)、“夺”(攻天险)这一重点,讲述红军是怎样夺下泸定桥来表现红军的不畏艰险英勇善战,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近,对课文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以上教学,仅仅是抓住了“飞夺”的表层意思,如果我们能跳出各种资料对这课分析上的思维定势,从字里行间去把握本文中“飞夺”的内涵,就不准发现“这“飞”中含智,这“夺”中寓勇。因此,对于该课文的教学,不仅要抓“抢时间攻天险”这个重点,而且要通过这两件事中有关重点字、词、句的剖析,让学生从“飞”中见其“智”,从“夺”中感受其“勇”,潜移默化地悟出红军战士的大智大勇来。一、析处境看决策,“飞”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研究课中,一位教师教学《飞夺泸定桥》,别开生面地把板书的词语与示意图巧妙地配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设计巧就巧在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又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抢时间,攻天险,是全文的重点,抢时间突出一个"飞"字,攻天险突出一个"夺"字.红军北上抗日向大渡河挺进,为什么必须夺取泸定桥?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示意图化难为易,把红四团和敌人抢时间、以及泸定桥为什么是北上抗日的必经之道都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样,图文结合,达到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风雨使原本仅用于交通的泸定桥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角度论述了泸定桥的文化内涵,并对其在构建“和谐甘孜”、发展甘孜州旅游业的指导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飞夺泸定桥》一文中的前半部分蕴含着两道运算题,这两道运算题非常巧妙地叙述了文章中的“飞”和“夺”两个重点。先说“飞”题。课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交代了运算的两个主要条件:时间和距离。“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要在短短的一天一夜(24小时)内,完成夺桥任务,表明了时间十分紧迫。“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这一句进一步交代了  相似文献   

17.
一、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通过“品言行,识人物”,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不仅感悟人物个性特点,而且感受古典小说中语言的精妙,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名著,引领学生走进《水浒传》。  相似文献   

18.
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 ,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培养学生的个性语言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形成鲜明的理念。同时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在个性语言的发展中得到培养。可见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十分重要。那么 ,如何才能在思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 ,而以往传统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被动地接受空洞的说教 ,影响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整体提高。心理学家罗曼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  相似文献   

19.
一、抓住文题,探明中心文题是文章的窗口,我们根据不同型的课文,抓住文章的题目,让学生反讨论,探视出文章的中心所在,再让学预习通读。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课里“飞夺”是课文的中心所在。这里的飞”既表明大渡河天险难渡,又说明了务的艰巨性。指的是红四团跟敌人抢时间,飞速前进。“夺”字在这里既说出攻打泸定桥的艰难,又表明了红军战士的无畏、拼搏精神。指的是红军战士英勇奋战、强攻猛打。指导学生阅读时抓住“飞夺”这条主线,教师加以引导,课题为什么用“飞夺”?各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预习通读课文,反复…  相似文献   

20.
《飞夺泸定桥》记叙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机智勇敢地夺下沪定桥的故事。课文紧扣“飞夺”,着重写了“抢时间”和“攻天险”两个要点。一、“飞”——抢时间 1.抢时间的原因。当时,敌人早派“两个团”防守泸定桥,后又调“两个旅”赶去增援,而我军只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