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初,我曾经在北京市一所小学试教过一次语文。试教的课文叫《在仙台》,是从鲁迅的《藤野先生》中节选的,编在高年级的课本里。那次试教,是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究竟为了什么?如今已经相隔近十年,这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变化很大,但仔细寻思,旧话重提似乎仍有必要,倒并非为了怀旧。记得在试教前的那段日子里,我在外文局编印的《编译参考》上看到一篇美国人写的登在英国刊物上的文章,题目叫做《中国的教科书十四年来依然如故》。这“十四年”,指的是1964年到1978年。  相似文献   

2.
从教近二十年,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教鲁迅的《故乡》了。打开新拿到的八年级语文课本,又在目录中看到了这篇熟悉的文章。想起《语文报》初中版曾经刊登过一篇题为《闰土是个“贼”吗?》的学生作文。文章写道:老师在分析人物时把闰土说成是个盗碗贼,太“残忍”,我觉得闰土不应该是个“贼”。  相似文献   

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19课,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32课)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鲁迅逝世8年后写的一篇纪念文章。作者通过记叙鲁迅先生生活中的几件平凡的小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认真严肃,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4.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 ,校内与校外的壁垒 ,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 ,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能力 ,促进主动发展。因此 ,语文教师要在“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一大语文观的指导下 ,立足教材 ,又要超越教材 ,设计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的开放的作业。例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了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后 ,为了让学生对鲁迅有深刻的认识 ,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 ,引导开去 ,布置《我心目中的鲁迅》作业 ,让学生通过上网、请教他人 ,读有关写鲁迅的和鲁迅著的…  相似文献   

5.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看大屏幕,这是我们班任小辛同学的一篇日记,请大家认真听。今天下午,我们全家到大姨家作客,在表姐的书橱上,一篇名叫《同志的信任》的文章吸引了我。文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爱国革命者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就义前,偷偷用米汤给鲁迅先生写了一封密信,而聪明的鲁迅先生将信浸泡在碘酒中让字迹浮现出来。起初我还真的不信,结果试了试,太奇妙了,还真的能行。我真佩服方志敏同志和鲁迅先生的聪明才智,竟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我更佩服科学,它竟这样神奇。[评:在一段优美的乐曲中,朗诵学生的一篇日记导入新课,既亲切自然,气…  相似文献   

6.
您是从什么时候爱上语文的? 梁晓声:我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偏科于语文的.上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山羊和狼》.它是那么地吸引我,以至于我手捧新课本,蹲在教室门外看得入神.语文老师经过,她好奇地问我看的什么书,见是语文课本,什么也没再说,若有所思地走了.几天后她讲那一篇课文."我们先请一名同学将新课文的内容叙述给大家听!...  相似文献   

7.
葵花宝典     
《广东第二课堂》2004,(10):18-19
朱家鼎清新县太和中学初二(9)班近期最爱看的书:《鲁迅文集》自描读书像:一天晚上,做完作业后,我看了一下时间,还早。于是,就拿出上午从同学那借来的《鲁迅文集》。我看的第一篇是《狂人日记》,它给我的感觉是:太棒了!此后几天,我就利用课余时间把《鲁迅文集》里的文章细细地读了一遍。一点见解:由于时代的局限,鲁迅先生的一些观点现在看来已经是不很合适的了,如《答曹聚仁先生信》中的一些说法我就不赞成。我的梦想:我的小书柜能摆上一套《鲁迅全集》。葵花宝典  相似文献   

8.
中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这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科书中,《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篇。难道是鲁迅的时代过去了吗?重庆南开中学初三的一位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还经常是连标点符号都要背下来。太痛苦了!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是的,鲁迅是前一个世纪的人,他离我们越来越远。90后的阅读是随意的,手里捧的是鲁迅,眼里看的是郭妮,脑子里想的是萧鼎……尽管有课本的约束,尽管鲁迅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但90后有自己的阅读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8月26日《新闻晨报》)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要进程,减负也是一直在提的教育问题。其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恐怕是变化最快,也是最大的。删鲁迅、删《水浒》、删《背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现行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选编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 ,在其课后练习二有如下叙述 :“夏夜行船 ,月下归航是写得最精彩的段落———作者写夏夜行船 ,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等”。我认为这里的“夏夜行船”一说是错误的。但是由于这一说法是直接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表述 ,于是长期以来直接影响了许多老师的教学 ,给学生造成了一些误导。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延边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 (人教版 )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二册教案》选编了一篇由徐国鸿同志编写的《社戏》一文的教案 ,在其板书设计中…  相似文献   

11.
张立霞 《小学语文》2009,(10):16-18
在中国的语文课堂上讲鲁迅、读鲁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让鲁迅进人小学语文教材,是我们教材编写者的夙愿。与鲁迅相关的课文,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主要有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有的人》。这几篇课文是分散安排的,前两篇在教科书同一册次的不同单元,后一篇编排在另一册。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中,则专门编写了“初识鲁迅”专题,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篇课文外,新编入了《一面》。  相似文献   

12.
新出的初中语文第三册中,《故乡》一课有一幅“我”突然见到了童年时代的好友——闰土的插图。凡是看到过鲁迅先生肖像的,都会认出,插图上身着长衫,有着隶体一字(?)的胡须与寸把长的硬硬的头发的这个“我”,便是鲁迅。《故乡》中的“我”,决不等于鲁迅。插图作者将“我”画成鲁迅,我以为是欠妥的。附带说一句。语文课本中附上好的插图,实在是一件大好事。现在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数量还是太少。我们期待着语文课本中有更多的好的插图出现!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在小学课本中,选进了好几篇他的作品,由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写作年代久远,思想内容深刻,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呢?我觉得可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析背景,悟含义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如《在仙台》写的是1902年,  相似文献   

14.
黑板上写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桔灯》、《社戏》、《藤野先生》四篇文章的篇名,老师要同学们从中挑出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许多同学答道;“《小桔灯》”。老师:“你们选对了!从文章的作者来看,《小桔灯》是唯一的一篇不是鲁迅的作品。”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挑的是《社戏》,因为它是唯一的一篇小说。”“你也答对了!你是按文章的体裁来划分的。”  相似文献   

15.
石文静 《中国教师》2012,(6):51-53,80
<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于鲁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鲁迅逝世那年周晔才十岁。这篇回忆性文章是从亲人的角度,尤其是幼亲的角度来写的,既独特又真实。文章文笔朴素,感情真挚,没有夸张、没有拔高,比较符合她这个年龄的感受和领悟。文章一面世即受到好评,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时间也比较早,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现行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选编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在其课后练习二有如下叙述:“夏夜行船,月下归航是写得最精彩的段落——作者写夏夜行船,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等”。我认为这里的“夏夜行船”一说是错误的。但是由于这一说法是直接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表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共24篇,另外还有几篇论述、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这个数目几乎占全部课文的十二分之一。一个中学生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知名作家将近二百人,而鲁迅一人的文章竟占了十二分之一,可见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就我在三十年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接触到的语文教师和学生来看,总的说来对鲁迅作品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有些学生常常说:“鲁迅作品半文半白的,我读不懂。” 为什么效果不好?主要是有些学生没有学懂,因而也就不愿意学。可见,能否学懂是愿意不愿意学的前提。本文想侧重谈谈怎样使学生读懂鲁迅作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的回忆鲁迅的纪念性文章。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  相似文献   

1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高级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二十六课),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小故事的记述来反映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的。这几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然还不可能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全貌写照,但通过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对鲁迅先生有一定的认识。一小孩子读书,往往有“囫囵吞枣”的毛病,他们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不大注意具体内容和作品对自己的教育意义。我就常听到学生在选择读物时说:“我要一本打仗的节”,或者问:“有没有捉特务的?”如果拿到一本描写儿童日常生活的“不惊险”的节时,他们就会说:“这不好看,调一本吧!”针对这样的事实,我认为  相似文献   

20.
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里,选用了我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两篇小说,一篇是《故乡》,一篇是《孔乙己》。鲁迅先生写这两篇小说的目的是在于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