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着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理念并没有被教师真正领会和把握:一方面是多数教师依然故我,不折不扣地“教教材”;一方面是少数教师脱离教材,任意地拓展和生发。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应用教学策略。”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创设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感悟,从而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4.
实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过程中,为实现“要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的课程理念,同时基于生物学科学习过程活动性的特点,本人尝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关于高中生物模型建构与课堂活动整合的实践研究,提出模型建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模型建构课堂活动中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思维乐趣、领悟科学方法,实现学与教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狭义的课程意识,即指教师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其主要包含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一线教师课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课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意识对于教师的现实意义在于,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评课,都要问一问:为什么教?教什么?在哪个时段教?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怎样促进学生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是生成课程价值与课堂实效的前提与保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作了界定,对课程设计思路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新课程中,教师要探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三个维度”设计课堂活动,彻底改变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实现语文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根本转变。同时。教师要发挥地方、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利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创造性地试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在阅读欣赏、合作探究、领悟反思的课堂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实践与创新的精神。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参与者、问题发现者和思考者及解决者、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最有价值的策略应该是"让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建构","让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建构"不应是"用教材教",而应让学生"用教材学"。"从'用教材教'走向'用教材学'"的意义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课程建构的客观需要和语文教学的本质需要;"从'用教材教'走向'用教材学'"的实践策略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建构适合的阅读图式、适宜的写作范式和适意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从学生的人生建构、知识建构和发展需要出发来处理文本。教材,即教学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9.
一套好的语文教材,能够有效指导教师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改革。让教师不再纠结于“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真正“便利教学”。而“课堂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让课堂在有效互动中前行,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要立足文本,以课后练习题为抓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动态生成的、真实高效的课堂,让课堂在互动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这就要求我们执教老师要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口语交际课堂中,存在两种教学:一种是“教教材”,一种是”用教材教”。“教教材”的老师十分关注教材内容,教材以外不敢逾越半步,把教材用死了,教死了。“用教材教”的老师十分重视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拓宽、延伸、知识建构等,活用了教材。但要注意,活用教材并不是一定要改变课本上的内容,更不是完全抛弃课本而自作聪明地另搞一套。  相似文献   

12.
《教学月刊》2003,(7):42-42
如果说 ,标准是课程的“灵魂” ,那么 ,教材是课程的“肉体” ,因此 ,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的意义 ,在于引导教师树立“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 ,反对“教总比不教好 ,教多总比教少好 ,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第167页《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包含于其中。这里面的种种内容在以前的语文教育中也必然涉及到 ,但不能都归在“语文能力”的范围之内 ,语文课程需要有一个名称能够涵盖这样一些教育教…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总有一些教师以为“教书”即教书本(教材),把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他们总是把教材肢解得支离破碎,变着法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基本功训练。结果学生死记了课文中的一些内容,而语文素养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是典型的“教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明确语文教材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一、“教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  相似文献   

14.
没有课程意识聚焦的课例研究,教师和学生是没有内在驱动力的;师生内驱力缺失,课例研究则只见“热闹”,不见“门道”。做真做实课例,并辐射其示范引领功能,这样的课例就得基于“课程”;课例课程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典型性、选择性、建构性特征。在课例课程视域下开展课例研修活动,课程理念上要践行“用教材教”,课程价值上要突出“思维核心”,课程开发上要凸显“自主建构”,课程运作上要用好“问题驱动”,学生“愤”“悱”时要适需“搭建支架”。  相似文献   

15.
“以学论教”是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和评价教学的核心理念。“以学论教”,首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而根据学生发展的质量来评价教师教学的质量,因此,源于学生生活的课程开发就成了研究的起点。“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可以从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从学生当前关注的影视作品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从创设学生语文综合活动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从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但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则必须经过认真筛选。在筛选中应考虑到两个…  相似文献   

16.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并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其重要途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的转变,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实现由“被动接受学习”向“自主建构学习”的转变.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对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是如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抓两头”“促中间”,确保能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教主导化,把学生的学主动权最大化,尽量为学生搭建丰富的语文阅读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不断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让其语言水平得以提升,在推进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实现“以生为本”和“全面发展人”的核心素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改革。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改革,将改变语文教学形态,即教师“教”的形态。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理念上的创新与突破。“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等理念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工作的准则。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将率先迈步,也将真正体现语文教师应具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具有“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双重价值.所谓“原生价值”是指这些文章进入教材以前就存在的阅读价值,即传递信息的价值;而文章一旦选进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相应的增值和变化:在仍然保留原来传播信息价值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就是“传播信息的语言表达形式”,即作为教材的“教学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更大限度地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