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然界中的水从表面开始结冰,大家知道这是由于水在O℃到4℃之间是热缩冷胀(反常膨胀)的缘故。但均为O℃的水仍从表面开始结冰,这是什么原因?.本文对此作一解答。物质的凝固点与压强有关。凝固点和压强的关系,由克拉珀龙公式可知:dT/dp=T(υ液-υ固)/r,对于水液相密度比固相密度大,即υ液-υ固<0故,dT/dp<0,即水的凝固点随着压强的升高而降低的。而水内部的压强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可见,水的凝固点是随着水的深度的增加而降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中想办法将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中的水和酒精分离开来,一般是利用水和酒精的沸点不同,给混合液加热分离水和酒精。笔者以为,利用水和酒精的凝固点不同,将混合液放到冰箱或其它冷却器中冷却到水的凝固点时,水就凝固成冰,而酒精则仍是液态(水的凝固点为0℃,而酒精为-117℃),待水完全凝固后取出冰来,就实现了水和酒精的分离。  相似文献   

3.
相变潜热随温度的变化及其对物质的蒸气压方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物质发生一级相变时,相变潜热是温度的函数.考虑与凝聚相达到平衡的饱和蒸气,当相变潜热随温度发生变化时,求得物质的蒸气压方程.  相似文献   

4.
冰,水的固态形式,自然界中纯洁、晶莹、多姿的一员.我们都知道,当水的温度降到0℃并能继续放热时,水就会结冰.但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自然界的水中溶解了很多物质,使水的凝固点低于0℃.另外,结冰时放出的热量很大,水的流动等因素使刚生成的冰晶很快熔化,所以,天然冰往往在0℃以下才形成.天然冰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5.
1考题分析2009年南宁市的一道中考题:小明去参观酒厂时,看到酒厂用蒸馏的方法从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中分离出酒精,这是利用了酒精和水的_____不同。他想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水的凝固点是0℃,于是想用凝固的方法将酒精和水分离开。他将混合液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温度可达-5℃),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小明从冷冻室取出混合液时,却发现水和酒精并没有分离出来。他想:为什么水和酒精没有分离出来?针对小明提出的  相似文献   

6.
问1:有人说“冰比水要冷些”这话对吗? 答:冰和水谁冷谁热,应看它们温度的高低.生活中,常见的冰温度往往低于0℃,常见的水温度往往高于0℃,且用手摸上去,冰还要熔化从手上吸收热量,因此,冰摸上去比水要冷.事实上,冰和水的温度也有相同的时候,如0℃的冰和水;也有冰的温度比水高的时候,如在20600大气压下,冰的温度为76℃. 问2:冬季,当气温降至0℃时,河水能否结冰? 答: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凝固点0℃;二是能够继续放热.冬天,当气温为0℃时,河面上水的温度也为0℃,达到了凝固点,但水温与环境温…  相似文献   

7.
水是最常用、最廉价的溶剂;水还是酸和碱(酸碱的质子理论);水又是电子对的给予体(酸碱的电子理论);水也是氧化剂和还原剂。研究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时,从整体上了解水与一些物质的作用及其规律是十分必要的。下面以水为主线将有关作用加以归纳。 一、潮解作用 像Ca(Cl)_2、NaOH、P_4O_(10)。等物质,当与空气接触时,先自空气中吸收一些水分,在表面上形成该物质的浓溶液,该浓溶液的蒸气压要比空气中水的蒸气压低得多,所以能不断吸收水分,  相似文献   

8.
邵生贵 《物理教师》2007,28(10):32-32
熔点和凝固点是物理学中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现行义务教育教材各类版本在编排本节内容时,大都采用通过做海波熔化演示实验,结合熔化图像来推出熔点定义,结合凝固图像推导出凝固点定义,进而得到结论:“同一种物质(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然而当我们具体操作进行此项实验  相似文献   

9.
统编教材高中第二册p140页列出乙炔的熔、沸点(℃)数据分别是-80.8(加压)、-84.0。再查其他化学手册,如兰格氏化学手册第11版,乙炔的熔、沸点(℃)数据分别是-81.5~(891),-84.0~(760)。数据虽然有些出入,但还是表明了乙炔的沸点比其熔点低这一现象。 我们知道,一般物质的沸点比熔点高,而乙炔为什么反常?从所载数据上有“加压”,“891”、“760”等字样,我们可知,其所示意义,它跟一般物质熔、沸点所示意义并不完全一样。先看看沸点数据,有的手册上还标有“Sub.”即“升华”字样,说明在-80.4℃时,乙炔已由固态转变为气态,所以,所谓“-84.0℃”应该称为乙炔的“升华点”而不是“沸点”。上注脚的“760”,是指该温度(-80.4℃)时,己炔固态的蒸气压已达760mmHg,正好与大气压相等。故在1大气压即常压下,液态乙炔是不存在的。再看其熔点数据,其注脚上的“891”或“加压”字样,说明-81.5℃(或-80.8℃)时乙炔的蒸气压已达891mmHg(高于大气压)。  相似文献   

10.
在“探究——熔化与凝固”一节教材中,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且相等是教材的重点。但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①晶体在固液两相转变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时问短且效果不明显。②晶体的熔化温度和结晶温度不相等,其原因课本也未说明。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中演示碘升华的实验方法 ,不足之处是 :烧杯内形成的碘蒸气从烧杯与烧瓶的缝隙中大量外逸 ,污染室内空气 ,影响师生健康。现行中师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是将碘晶体密封在玻璃管内 ,然后用酒精灯加热 ,但将盛有碘的密封玻璃管倾斜着微热时 ,产生的紫色碘蒸气会凝结成紫黑色的液态碘 ,在密封玻璃管内壁 1 / 2处自上而下流动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整个实验过程不是在常压下进行的。当管内温度上升为 3 88K(1 1 5℃ ) ,碘的饱和蒸气压增大为 1 2kPa时就达到碘的三相点 ,从而使密封管内的碘出现气、液、固三态同时共…  相似文献   

12.
新发现:发现了四种基本力(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之外的第五种力——饱和蒸气压力,对于引力,蒸气压力是引力的斥力,它减缓了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由于每一种物质的蒸气压不同,所以对每一种物质自由下落时加速度的影响也不同。定义了化学力和化学场,饱和蒸气压是化学场中化学力的表现形式,就好像重力加速度是引力场中引力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正这里的"三点"指的是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代表了它们自身的某些热学特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一、熔点和凝固点的应用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时的温度叫做熔点。液体在凝固成晶体过程中温度也保持不变,这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研究发现,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不同。物质的熔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两个因素对熔点影响很大。一是压强,平时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情况;另一个就是物质中的杂质,我们平时  相似文献   

14.
一、0℃的水一定能结冰吗?答:不一定.因为水结冰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水的凝固点;二是继续向外释放热量.因此,如果水仅达到0℃,而不再继续放出热量,就不能结冰.  相似文献   

15.
水会结成冰,这是自然界中常有的现象。我们学习了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后知道,冰是晶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它的熔点和凝固点是0℃。你知道,为什么水结成冰时总是在水的表面上?在冰面上,冰鞋的“刀”不会被陷在冰里,反而能行动自如?雪球又为什么会越滚越大?原来水这种物质,在4℃时的密度最大。当温度继续降低,它的密度反而会变小。也就是说,一定质量的水,在4℃时它的体积最小,温度低于(或高于)4℃时体积反而增大,这也就是水的反常膨胀现象。因为这种特性,当外界温度降低时,由于水的表面直接跟外界接触,表面的水首先冷却,因密度变大而下沉。底部…  相似文献   

16.
一、讲授部分 绪 言 化学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化学与有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任务、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与稀溶液通性 1.物质的聚集状态和相 气态、液态和固态。体系和相的概念。 2.气体 气体状态方程式,R的数值和单位。分压定律及计算,摩尔分数,体积分数。 3.稀溶液通性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稀溶液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纯物质液体饱和蒸气压作出明确定义的基础上 ,提出开尔文公式的另一种推导方法 ,并与两种《物理化学》教材的作者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8.
张存山 《化学教与学》2011,(6):95-95,92
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太密切了,人类的生存须臾离不开水。水有哪些性质呢? 1.物理性质 水是无色、无味、无臭、清澈透明的液体,在101kPa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4℃时密度为(1g.cm-3)最大。水是纯净物,也是化合物,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常用作溶剂。  相似文献   

19.
1、把0℃的水放在0℃的房间里一定不会结冰吗?分析:我们知道在任何温度下,水都能进行蒸发,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未达到饱和状态时,单位时间内从水面逸出的分子数多于从空气中回到液面的分子数,由于水的温度又和空气的温度相等(均匀0℃),蒸发时无法从空气中吸热,现在水又处在冰点,温度不可降,只有通过部分水的凝固释放的热量来满足蒸发的需要,所以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空气湿度又较小,0℃的水放在0℃的房间里也能够结冰。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 2 1面关于热量和比热大小的描述是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 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相等 ,也等于它的比热”.笔者认为此解释欠妥 ,下面以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问题为例 ,与同仁商榷 .下面是笔者在课堂上布置给学生的一道判断题 .题目 质量是 1 kg的水温度降低 1℃放出的热量是 4.2× 1 0 3J/ (kg·℃ ) ,是否正确 ?一部分学生认为正确 .当笔者问为什么此题正确时 ,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了“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 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 1℃吸收的热量相等 ,也等于它的比热 .既然 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