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海娟 《情报科学》2017,35(8):134-140
【目的/意义】优质信息传播是社交应用持续健康发展的助推力,而适应性信息分享是提高社交信息质量的 有效途径。【方法/过程】以微信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影响的“推-拉”视角构建微信用户适应性信息分享行为 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通过问卷调研和结构方程建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规范性压力、社会 连接和形象都显著正向影响微信用户的适应性信息分享行为,且规范性压力的影响均大于社会连接和形象的影 响。此外,规范性压力对社会连接和形象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大勇  景东  卜巍 《情报科学》2019,37(2):83-88
【目的/意义】在于探索微信用户分享行为时空特征,为揭示用户间信息分享轨迹和社交网络结构的演化规 律提供借鉴。【方法/过程】由于微信对线上数据技术采集的限制,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 分析用户行为规律和行为特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融合多源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实现 了247711条微信用户分享数据的特征提取。【结果/结论】微信用户对微信具有较高的依赖度,分享与阅读之间的间 隔时间分布具有强阵发性,而且微信中分享内容被转发的路径长度远远高于以微博为代表的综合类社交应用。  相似文献   

3.
魏玲  郭新朋 《情报科学》2019,37(1):141-147
【目的/意义】为实现网络舆论危机信息传播有效分析与控制,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为危机处理提供参 考。【方法/过程】本文利用蝴蝶效应与六度分割理论对传播模式与传播路径进行分析,基于SIR模型提出了 SECIRP-D/P危机信息传播模型,通过主体属性确定传播过程参与者之间的转化率。【结果/结论】通过均衡值、传 播率及主体属性对传播效果影响的仿真实验,验证了传播模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结果表明多主体视角下新模型 能够准确分析与描述网络舆论危机信息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4.
陈嘉钰  李艳 《情报科学》2019,37(12):78-86
【目的/意义】分析微信用户倦怠原因及后果,丰富社交媒体倦怠研究理论,为微信运营商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过程】以爬取的18034条微博数据为基础,利用LDA主题模型和文本挖掘相关方法得到微信用户倦怠的潜在 主题,结合应激源-应变-结果框架提出本文的理论模型。【结果/结论】得到17个微信用户倦怠主题及其重要性排 序,提出了微信用户倦怠理论模型,并且得出了微信用户倦怠时间趋势图。 本文是探索性研究,还应使用诸如调查 问卷等其他方法来验证和解释所提模型变量之间更细致的关系。社交、个人、生活、环境因素是微信用户倦怠的主 要原因,其导致外部情绪和内部人格的倦怠情绪,从而使用户产生佛系、印象管理、边界管理、转移等倦怠行为。  相似文献   

5.
宋振超 《情报科学》2017,35(10):116-119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信息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民众对于热点事件的 评论形成强大的舆情力量,因此对舆情的分析与监控成为目前重点关注的问题。【方法/过程】为此,本文基于 GARCH模型,以“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事件为例,对网络舆情的波动性进行研究。【结果/结论】通过舆情数据的收 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新闻舆论出现与GARCH模型的特点相一致,模型和数据可以通过调整参数实现完美 拟合。  相似文献   

6.
覃志华  刘咏梅 《情报科学》2017,35(5):119-124
【目的/意义】近年来微信已成为民众社交的首要平台,同时也逐渐成为谣言传播的主阵地,但目前针对微 信谣言传播的研究尚不多见。【方法/过程】将微信网络划分为朋友圈网络、群网络和公众用户网络,生成了微信谣 言传播加权有向三层网络,在此网络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兴趣衰减效应的线性阈值谣言传播模型,并利用多主体仿 真平台Netlogo对该模型进行仿真。【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微信群的存在改变了个人用户网络节点的度分布,且导 致当节点信任度较低时微信网络比微博类网络更有利于谣言的传播;节点信任度与谣言的传播力度显著正相关; 增大谣言传播阈值和减小谣言传播兴趣值,能有效抑制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孙国强  石文萍 《情报科学》2017,35(5):150-156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对我国特殊国情背景下的社交网络非理性集群行为多发性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大 学校园突发事件中微信用户非理性集群行为的治理提供指导。【方法/过程】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形成 非理性集群行为产生的关键因子,并通过微信调查问卷对大学校园非理性集群行为的影响因子进行验证,最后通 过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网络集群行为各因素相互作用的不同生成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大 学校园微信用户非理性集群行为确实是多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并且认为相关政府和学校可以通过对不同生 成路径进行分析,针对性的为大学校园非理性集群行为的有效治理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近年来移动社交网络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的关注,网络谣言作为其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本文通过建模仿真对谣言传播群体动态演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有关部 门有效应对和控制移动社交网络谣言提供借鉴。【方法/过程】本文以经典SIR模型为基础,加入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数量等影响因子进行优化,并结合传播动力学理论构建了移动社交网络谣言传播的参与群体动态演化模型,最后 使用MATLAB等软件实现模型和数值仿真。【结果/结论】实验结果显示:谣言在前期发展阶段的传播速度最快,杀 伤力也最大;移动社交网络环境对谣言传播有促进作用;网络容量越大,谣言传播的范围越大;本文模型通过仿真 验算,证明可以用于对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的谣言传播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9.
何建佳  刘举胜 《情报科学》2018,36(1):158-163
【目的/意义】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舆论逐渐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分裂化和圈层化的新 特点,在新形势下研究舆论的演化对推进舆论发展,构建健康稳定的舆论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 过程】借鉴Hegselmann-Krause 模型粒子交互的建模思想,考虑了影响舆论演化的个体之间的亲和度这一因素,构 建了扩展Hegselmann-Krause 模型;在此模型上集中分析了观点坚持度、个体亲和度、意见领袖支持者比例对舆论 演化的影响机理。【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较小的初始坚持度、较大的亲和度和亲和度阈值,较大比例的意见领袖支 持者都可以有效促进舆论发生演化,促使舆论观点快速收敛,形成一致观点。这一研究结果为舆情管理部门处理 重大舆情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姜兰  邢雪婷 《情报科学》2018,36(7):40-44
【目的/意义】通过对新时代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梳理网络信息传导链,为该领域的 相关领域起到理论支撑作用,为提升我国网络舆论引导和治理工作找到出发点和着力点。【方法/过程】通过对现有 生态环境进行分析,阐述了新时代网络介质交互带模型,提出了网络信息传导链的运行机理,在对其特征进行深入 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论形成的主要路径,构建以同心圆为根本的新时代网络舆论生态圈,并最终提出了网 络舆论生态环境自我调节机制。【结果/结论】新时代网络舆论的生态环境要不断加强当事人的自我约束、促进网络 舆论场的自我规范和加强网络舆论环境自我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热点舆情识别对社交媒体监管有重要意义,已有方法大多基于语义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技 术,忽略了信息传播中隐含的动态时序信息。【方法/过程】本文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热点舆情在社交网络中的 多层次传播特征;然后与主题分析模型相结合,设计了热点舆情识别方法。本方法利用了舆情热度与其传播过程 间的潜在关联,摆脱了对语义信息和社会网络信息的过度依赖,适用于历史数据匮乏或缺失的识别场景。【结果/结 论】实验表明,本方法显著提升了热点舆情的识别精确度,具有一定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2.
魏莹  刘冠  李锋 《情报科学》2018,36(3):138-143
【目的/意义】信息扩散中关键节点的识别,以及关键节点影响力的度量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方法/过程】 本文通过中国流行的社交网络应用平台-“知乎”网络上信息扩散的实例分析,发现了社交网络中接近中心性指标 与信息扩散的效果呈现较强的正向相关性。这表明企业可以根据网络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接近中心性指标值来 预测/判断其影响力。【结果/结论】因此,本文提出接近中心性指标值高的非“明星”节点为信息扩散中的隐形关键节 点。最后,通过仿真模拟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扩散过程和结果,对隐形关键节点的影响力进行了量化和评价,进一 步确定了隐形关键节点的价值和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万克文 《情报科学》2017,35(6):80-85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平台普及对使用者隐私防护带来新的挑战,研究使用者的社交平台行动和隐私感知 联系能够指导其隐私保护。【方法/过程】采用相关系数模型和CRITIC决策模型,探究使用者社交平台的网络操作 和使用者隐私量值的关联。并通过时下国内流行的社交网络模式,以人人网和新浪微博作为调研目标,得到使用 者的真实信息构建隐私量化模式。【结果/结论】通过实验,本文分析了隐私参量结果和注册时间、粉丝数目、关注程 度、好友数目、微博数量以及性别因子之间的关联,说明了社交网络平台的隐私状况和使用者行为的关系,论证了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汪明艳  陈梅 《情报科学》2017,35(5):171-176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网络成为突发事件的主要传播平台,也使得网络舆情影响力得到更大范围的扩散和 传播。【方法/过程】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力研究的现状,从研究着力点、研究 方法、衡量因素及评价方法进行评述。然后,对影响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的信息生态链、群体情绪研究进行分 析。最后,从加强政府治理舆情治理的可控性角度,对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力的指标构建情况分析。【结果/ 结论】本文认为,为提高对网络舆情影响力的可控性,应从公众情绪、媒体责任、政府治理加强引导和治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针对用户在社交网络中以发布状态更新来向好友和联系人们表达他们的信息需求的SMQA 行为,分析在线信息搜寻背景下的SMQA行为。【方法/过程】采用访谈形式对55位参与者进行了深度访谈,首先了 解参与者使用SMQA的频率,随后研究信息需求的类型,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搜寻的主要原因以及选择回答来 自社交网络上朋友的提问的动机。【结果/结论】用户在选择信息搜寻方式时,会将信息需求的特殊性和自己对社交 网络好友的情感因素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6.
张鹏  赵动员  谢毛迪  梅蕾 《情报科学》2019,37(3):105-111
【目的/意义】随着微信的广泛应用,移动社交网络结构正逐渐由弱关系连接向强关系连接转变。研究强 关系结构下的移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机理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方法/过程】通过引入强关系结构的特征 变量,构建SEIRC模型,并采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模拟仿真。【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在基于强关系的移动社交 网络中,用户关系强度、传播转化率以及潜伏转化率与信息传播速率成正比;免疫系数与传播速率成反比;易传播 者评论系数、免疫者评论系数的增加能够降低免疫节点数量,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我国政治学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与发展现状,探究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与期刊学术影响力之间的关系,为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和期刊运营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政治学类CSSCI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2023年29个政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近15000条推文及其社交媒体指标,结合政治学期刊的综合影响因子指标,使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政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评价指标与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单篇推文社交媒体影响力与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呈负相关,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与其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当前政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对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效果有限,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有助于期刊社交媒体账号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互联网+”背景下,微信作为重要的社交网络应用之一,是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重要平台, 其有助于更好地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微信息”文化需求,顺应“微时代”富媒体新环境。【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分析 微信平台的服务特点、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整合图书馆各部门业务系统和文献资源,构建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 平台的“O2O”(Online To Offline)微信服务模式。【结果/结论】该模式将实现微信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有机融 合、完善用户体验和提升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常宁  刘明强  范振坤  张心淼 《情报科学》2023,(11):120-127+169
【目的/意义】本文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探究社交媒体热点事件舆论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信息技术各变量如何产生作用,进一步研究触发热点舆论传播的各影响因素和触发机制。【方法/过程】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构建模型的研究逻辑,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1970个有效样本,重点分析影响热点舆论信息传播的各变量及影响过程。【结果/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信息的隐性特征、用户的理性程度、用户对信息内容的共情心理、用户评估个体利益的获得情况、因社交关系形成的舆论环境等多个因素对触发热点舆论传播有明显影响。其中,热点舆论信息的隐性特征可引发用户的共情心理,是触发舆论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共情心理会正向影响用户的舆论传播行为。用户的社交关系数量在一定阙值数量范围内时,社交关系数量越多,用户传播舆论信息的可能性越大。用户对热点舆论的理性判断会负向影响传播行为。当传播信息有利于社交媒体人设时,会促进用户的传播行为。【创新/局限】挖掘出触发热点舆论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过程。在后续的研究中,将扩大触发因素的研究范围,来进一步完善触发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为研究舆论事件反转的机理,本文提出了考虑信息和组织氛围影响的群体观点演化模型,对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网络舆论反转现象进行仿真模拟。【方法/过程】以经典 Hegselmann-Krause模型为基础,建立信 息和组织氛围影响的可计算模型并嵌入到网络社会舆论的演化过程中,运用 MATLAB编程实现仿真实验再现“女 大学生踹女童”事件,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果/结论】信息是影响网络舆论反转的关键因素,反转信 息往往是导致网络舆论反向演化的驱动力;控制信息披露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舆论的演化方向;信息敏感度和组 织归属感是影响网络舆论偏向性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