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选取两首歌曲,以《我爱这土地》《那就是我》为例,将对两首艺术歌曲的词曲作者、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唱处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苏夏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进而管窥出苏夏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并对其演唱加以阐述,以期引发更多对苏夏艺术歌曲创作及演唱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愤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而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相似文献   

5.
我执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抓住现代诗歌的四个鲜明特点组织教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反复诵读,感受其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和韵律上,但这首诗则主要体现在节奏上。每句的节奏可按3个节拍处理,每个节拍可作一短暂停顿。这样,诵读时节奏感就可以体现出来。我先引导学生用竖线画出每句的节拍,然后组织诵读,要求读出节奏感。本诗的节拍划分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爱这土地     
且不说音符般的小鱼,快乐的小溪,单是那琅琅的读书声便足以牵引蟋蟀的神思,令人着迷。这里有夏至变红了的木槿,有秋风吹干了的荷叶,有四下张望的蚂蚁,还有静竖倒立的蜻蜒……这就是我所在的学校。能在这样一个边城般唯美的地方实现儿时的夙愿,真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  相似文献   

7.
8.
颜佳玥 《文教资料》2013,(17):77-78
陆在易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具有很高的成就。文章以陆在易创作高峰时期的经典之作《我爱这土地》作为研究对象,从歌曲创作的几个不同层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作曲家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归纳出该艺术作品创作手法上的风格与亮点。  相似文献   

9.
钢琴在艺术歌曲中作为伴奏乐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何处理伴奏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是充分演绎作品精髓的关键之所在。本文对艺术歌曲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掌握陆在易音乐创作特征的基础上,以艺术歌曲为切入点,通过对作品《我爱这土地》的声乐、歌词等方面的分析,将钢琴部分与之充分结合,体现出钢琴伴奏在艺术效果表达方面的重要性,达到解决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处理问题的学术目的。  相似文献   

10.
11.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诗人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和“象”相融合所产生的可感可触景象。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  相似文献   

12.
13.
岁月荏苒.眼看着一个个已到退休年龄的老师们依依不舍地离去.猛然间想到自己也即将要离开这朝夕相处的地方.情不自禁地感到是那么迷惘与惆怅。我感叹时间的短暂,岁月的无情。啊!漫长的三十多年,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  相似文献   

14.
李立德 《文教资料》2008,(27):127-128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我爱这土地>的课后问题设计考查学生对象征化意象的解读能力,但是,面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水平的差异,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提问.教材中<我爱这土地>的课后练习强调诗歌内涵而忽略诗歌修辞.因此,本文研究如何通过本诗修辞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并试图进一步探讨诗歌教学的拓展提问技巧.  相似文献   

15.
蒋霞 《重庆师专学报》2005,4(2):77-80,89
《我爱这土地》以它与艾青其它诗歌的统一性汇入他的诗歌大潮中,但在整体精神相对一致的书写中已经包含了具体意象意境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出他对自我身份、生存价值、生命意义、死亡意识的认识的一系列发展,开启了后来的写作内涵。该诗成为艾青诗歌的一个转折点,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的一次自觉的界定,完成了作者对自我的三个层面的超越,反映了诗人的自我发展与时代要求之间的统一,由此更显示出它独特的意义与地位。  相似文献   

16.
威尔第是著名意大利作曲家,其创作歌剧《弄臣》、《游吟诗人》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中《茶花女》是经典作品之一.本剧男主角阿尔弗莱德演唱的《沸腾的激动心灵》(又译为《沸腾的灵魂》)具有代表性、艺术性、技巧性,能体现《茶花女》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本文通过探析歌剧《茶花女》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以期表演者能精准把握人物及其情感,为提...  相似文献   

17.
詹丹 《语文学习》2010,(5):42-45
我在此前发表的有关郭沫若《天上的市街》分析文章中.谈到了诵读与解读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尽管那篇以分析为主的文章,只稍稍谈及诵读问题.但这绝不意味着我对诗歌诵读方式的轻视。诵读既是感性把握诗歌的重要方式,也能把理性的解读重新整合进一个统一的艺术世界。这里,我将以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对象(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反复朗读这首诗”的要求).试着探讨一下解读与诵读相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论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以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的教学为例,提出让学生在多样化诵读中感受爱国情怀、通过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爱国情感、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表达爱国之情、增加阅读量发展学生感悟爱国主义的能力、挖掘生活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爱国主义内涵等教学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0.
音乐作为一种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可实现对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充分反映.歌曲《我爱你中华》是一首表达爱国情感的声乐作品,歌曲旋律中各种弱起节拍可帮助演唱者很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本文从歌曲《我爱你中华》的创作背景入手,分析了歌曲《我爱你中华》的创作特点,探讨了歌曲《我爱你中华》的演唱技巧,以期为相关人员研究提供一些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