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圣旨类档案是一种珍贵的特种档案,由于自然环境的长期侵蚀,现存的圣旨书写墨迹大都产生了褪色淡化现象,现以清晚期一副五彩圣旨的显现修复为例介绍了一种针对上述现象的字迹显现加固剂,通过色差分析、附着力测试和耐老化测试以及机械强度测试对加固剂的显现和加固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其显现加固机理以及加固工艺进行了阐述,证明了此类显现加固剂对褪色淡化的书写墨迹具有良好的显现加固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激光打印件、墨汁、碳素墨水三种黑色字迹在强光、高湿、高温人工老化条件下的黑度变化值,初步判定激光打印字迹具有与墨汁一样的耐老化性能,可以归属为最耐久字迹类,值得作为永久保管的纸质载体上的信息记录材料。碳素墨水字迹除了耐湿性能稍差以外,其耐光和耐热性能也非常优良。  相似文献   

3.
签字笔是近几年推出的新型字迹材料 ,可否作为档案字迹材料使用未有定论。本文作者从实验工作入手 ,购买了几种市售签字笔 ,并设计了模拟耐老化环境 ,视其在这些环境中字迹的变化情况给出签字笔可否作为档案字迹材料的一般性结论  相似文献   

4.
圣旨是封建时期官方文书的最高形式,在制式上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并被冠以"祖制"沿袭。在一定意义上圣旨本身就是一种记录历史信息的档案。本文通过X荧光能谱仪对清晚期光绪年间的圣旨书写字迹的元素进行测定,并结合共焦显微拉曼光谱对颜料进行了无损定性研究。同时运用生物显微镜鉴定了圣旨的纤维材质,在了解历史信息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圣旨的修复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档案信息能否长期保存,取决于档案字迹的耐久性,文中详细地分析了蓝黑墨水组成成分和字迹的形成机理。深入研究了蓝黑墨水字迹的褪色原因,以及褪色字迹的恢复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章莉青 《浙江档案》2001,(12):24-24
影响档案寿命,造成档案损坏的因素很多,情况也很复杂,本文试就档案各种字迹材料褪色扩散及采取的保护措施作一简单的概述. 一、字迹的褪色扩散  相似文献   

7.
图书资料字迹的褪色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据笔者所知,有些单位保存解放前后的资料(包括档案)的字迹,尤其是复写或墨水字迹,由于历史的原因,均有不同程度的扩散或褪色,严重的部分竟达34%以上,从而影响利用。因此,如何加强保护,乃是图书等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字迹形成的基本色料、褪色的根本原因及其保护的主要方法讨论如下。字迹形成的基本色料人类在远古的时候就创造了文字(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距今至少有5000~  相似文献   

8.
史静华 《云南档案》2011,(10):30-30
<正>字迹材料是记录和反映档案内容的重要物质材料,是纸质档案的精髓。目前档案字迹材料除了传统的字迹材料,如墨和墨汁、墨水、复写纸、圆珠笔等外,还有新型的字迹材料,如静电复印件、传真件等。这些字迹材料的质量和耐久性直接关系着纸质档案的寿命。字迹材料一旦出现模糊褪色、渗油渗水、扩散洇水等现象,就会影响档案信息的获取,甚至有的档案因字迹无法阅读成为"一纸空文",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探讨纸质档案字迹的耐久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参照国家档案工作行业标准中关于档案字迹耐久性测试法的相关规定,通过色差比较的方法对复印件字迹进行了耐老化、耐强碱、耐强酸、耐氧化、耐有机溶液、耐水、耐光照、耐磨擦和耐剥离等九个方面实验,从实验的角度对复印件字迹的耐久性进行探讨,从而对复印件的耐久性和归档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0.
一、抢救字迹扩散、褪色 档案的基本原则 1.字迹扩散、褪色档案亟待抢救。 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作为原始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材料,因此具有极珍贵的保存价值。解放军档案馆目前保存的30多万卷历史及现行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保存好这批档案是为给后人留下历史凭证,为现实服务,为四化服务。由于这批档案大部分产生于恶劣环境,制作文件材料的质量状况不好。历史档案及50年代中的档案损坏最严重、数量最大的是字迹扩散及字迹褪色的档案。根据我们的调查,仅我馆保存的历史档案中,字迹扩散及褪色的档案就有1万余份,占我馆历史档案的3%。这部分档案亟待抢救。  相似文献   

11.
杨光 《档案学研究》2021,35(6):143-148
诏敕文书专藏之室是我国古代官方和民间档案保管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E考据”的方法,在搜剔爬梳古今文献的基础上,以敕体的源流演变为主线,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考证了以“敕书”名室者在古代的存续脉络。敕书之室滥觞于唐代,是散见于内地县治和边疆寺宇的个别现象。至北宋时,宋初的建法立制改革推动了编敕制度的兴起,敕书库和敕书楼相继上升为一种普遍的地方官署档案保管场所,为地方性的专门编敕服务。南宋时,官府内部的机构改革使得敕书楼逐渐被架阁库所取代,敕书楼由官方转向民间。至明清时,敕体不再是法规形式,敕书之室的建筑主体由北宋单一的地方政府演化为官方和民间并存并逐渐以民间为主的结构。由于明代饥岁灾荒频繁而实行劝分政策和旌表制度,导致因赐敕旌义而特建楼、阁专藏的现象尤为频繁。  相似文献   

12.
“尚书有青丝编目录”正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荣贤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1):139-145
认为“尚书有青丝编目录”中的“尚书”不是指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而是指掌管章奏诏书的官署机构。尚书的“青丝编目录”是汉代诏令目录,证以出土简帛可知,该目录只有“目”而没有“录”,和英文contents相当,而与刘向典校中秘撰写的“叙录”迥别。辨明“尚书有青丝编目录”的确切含义,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目录的最初体制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史广超 《图书馆杂志》2020,(2):117-121,66
《四库全书》中所收大典本宋人别集,在四库馆稿本、阁本、武英殿聚珍本、传抄本等"中间本"及提要等方面,遗存了卷数变动的痕迹。这些异变由据御旨删去青词等体、为与提要所言卷数一致而删去某些卷次、相同内容重编等诸多因素所致。卷数异变揭示了早期版本有独特价值、七阁本所据并非全为同一底本等规律,也部分修正了学人对四库馆臣辑佚工作的负面评价。  相似文献   

14.
宋代邸报的新闻活动具有很浓的政治色彩,它构成了官方体制运作的一个链环,在一定程度上亦成为士大夫之间交流的平台。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干预和影响,邸报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是相当有限的。本文在宋代邸报的新闻活动基础上,考察与分析宋代邸报的政治信息传递与以士大夫为读者群体的关系,提出邸报始终代表朝廷的政治传播方向,最终目的是稀释不利朝廷的信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掌握馆藏民国档案纸张酸化情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于2018年启动了“馆藏民国档案酸度普查研究”项目。通过选取2858张道林纸的pH值,分析其酸化等级、档案时间分布、与年代和字迹关系等特征,从数据分析得出民国档案用纸中道林纸酸化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道林纸超过70%处于酸化严重及以下状态,酸度总平均值为4.70,年平均pH值与档案年代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呈正线性关系,对道林纸酸度变化的预测具有参考价值,为民国档案脱酸和抢救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锴 《档案学研究》2022,36(2):128-134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作为贡举人名单的贡籍在唐代产生,但它成为一件科举档案则始于宋代,主要记载贡举人的个人资料与考试情况,是贡举人地位得到提升的反映。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安抚贡举人,宋代政府编制贡籍,并在此基础上叙理举数,推行免解和特奏名制度,同时殿举、除名等惩罚之制以及贡举人经济、法律等特权的获得亦依托于贡籍。但在明清时代,随着“科举必由学校”逐渐成为现实,政府加强对基层士人的管理,贡籍进一步下移,学籍得到扩展,政府所掌握档案由得解举人扩展为广大生员。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举人贡籍的独立性,但礼部仍然通过贡籍的替代品保留对举人的有效管辖。  相似文献   

17.
宋代科举考试极大地激发了图书编撰、刊刻、流通诸领域的活力,促进了宋代图书业的发展。同时,宋代图书业的发展又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了更多便利服务,大量图书的编印流通也为宋代社会文教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科举考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宋代科举考试和图书业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为用,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18.
史金 《档案学通讯》2020,(2):104-108
以市场上主流品牌的黑色中性笔为研究对象,参照DA/T 16—1995档案字迹材料耐久性测试法,通过干热、紫外光照、水浸、耐酸、耐碱老化实验,研究了黑色中性笔书写字迹的耐久性。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牌的黑色中性笔书写字迹耐久性优良,少数品牌的字迹耐久性较差,可擦写黑色中性笔的书写字迹耐久性差。同品牌不同型号的黑色中性笔书写字迹受老化实验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李晓頔 《兰台世界》2021,(3):144-147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现存明代进士题名碑77通,其中20通石碑的碑阴处刻有"试官题名",记载着殿试考官的信息。进士题名碑上的试官题名源自宋代,传承于元,结束于明中期,现存可见者均为明代碑刻。题名碑上的试官题名虽已有风化现象,但大多数考官信息仍可辨识,是非常珍贵的科举原始资料,将其与《登科录》比对,可填补永乐朝殿试考官信息。同时,两种材料亦可互相订正,纠正讹误,为研究明代考官制度提供更加准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蜡笺纸作为中国造纸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手工纸,其制作工艺如今几乎已失传。围绕蜡笺纸这种特殊的纸张所用的原料、特征等开展研究,对以蜡笺纸为载体的档案文献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以及传统蜡笺纸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复制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西藏档案馆藏一份清朝圣旨所用的橘黄色单面洒金蜡笺纸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SEM)、光学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等仪器或设备,对其成分和结构进行观察、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该纸为双层纸,原料为纯青檀皮,经过胶矾水处理,并在纸张中加入填料熟石膏;纸张正反面的着色成分均为铅丹,以动物胶为颜料的黏合剂,并进行了施蜂蜡处理。铅丹作为主要的着色成分,在一定条件下不太稳定,少部分变色生成了铅白和二氧化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