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原名《A History of Reading》,吴昌杰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对私人阅读有一段描述:“我也习惯在床上阅读。在我度过童年夜晚的许多床中、在过路车辆的灯光阴森恐怖地扫越过天花板的奇怪旅馆房间里、在那些味道与声音对我而言很陌生的屋宅中、在夏季平房小住宅中—海风带来咸温黏味,或者山中空气如此干燥,我甚至要在身旁放一个装有油加利树水的蒸气盆,以帮助呼吸—床和书的结合让我有一种夜夜都可以回去的家的感觉,在任何天空之下。没有人会大声吆喝,要我做这做那;我的身体一无所需,在这些纸页之下一动也不动。所发生的事是发生在书本上,而我是故事的叙事者。生活之所以发生,乃因我翻动这些书页。看到最后几页,放下书,好让故事的结局到明天才发生,然后,带着实际上已让时间停止的感觉深入我的枕头中。我不记得有比这更大、更广的喜悦。”一个人的阅读史,竟如此纯粹而温暖。在因阅读而接受的进程中,其时的阅读语境以及目下的重新认知都鲜活地呈现。对文革文学文本的阅读与接受无疑正是此类。基于此,本刊愿意在20世纪文学视野下开辟这样一个子栏目,为那些深沉的阅读和接受体验的学人提供话语空间。感性和理性的阅读,都在我们的欢迎之列。我们依然相信:“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2.
去年五一假期,正是家乡采茶季节,人们忙得不亦乐乎!看到我闲着没事,奶奶招呼我帮忙采茶,我随口答应,背着茶篓,兴致勃勃地跟着奶奶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来到茶园,我已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想找一棵树乘凉,并找点儿水解渴,可环顾四周,  相似文献   

3.
得知浩然去世的消息,我有一种怅怅然的感伤,仿佛少年时代的一部分宝贵的记忆,随着这个人的去世,也一同被捋扯下来带走了。  相似文献   

4.
伯牛 《涪陵师专学报》2008,(2):F0002-F0002
我们谨慎地使用“记忆”。它中性,不感情用事,是一种学理态度,历史精神,也是一种生活哲学。我们拒绝遗忘。2O世纪给我们留下丰富复杂的历史,无论文学史还是政治史文化史,我们应该时时地回望。回望是总结(虽然未必会有或只有一个结论),又是展望,不同利益集团不同个人对未来的期待(不管能否实现)。  相似文献   

5.
浩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跨越了当代文学的17年、"文革"和新时期,历经不同文学样态的风云变幻。当代文学研究视阈下的浩然分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两部分,大体经历了政治批评、回归历史、主体审美和多元走向四个阶段,折射出整个中国文学"重写文学史"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浩然作品世界既有虚幻的进化论式的圆满,又有人物、事件之"真",二者共同携手营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从中能够感受到中国农村的时代脉搏,体现了中国农民在其历史进程中的价值追求和道德祈求.  相似文献   

7.
浩然作品通过“新”与“旧”的对比之表现手法,演绎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各种政策,呈现出各种意识形态形象化、人物精神纯粹化,现实生活本质化之三大特征,展现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风貌,也即作者心目中“想象的乡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中国农村的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8.
浩然在当代作家中是一个既具普遍意义又具典型意义的存在。他在“十七年”间的创作无疑是一次尴尬的“建构”,而他在八十年代的创作仍未能摆脱以往的创作模式,出现未完全解构后的“裂变”状态。本文通过对浩然不同时期几部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的解读,试图勾勒出浩然的创作轨迹,并对其在新时期的创作转换进行探源。  相似文献   

9.
林志超 《班主任》2010,(7):48-49
浩然刚从外校转入我班时表现挺好的,活泼、热情。可慢慢地,学生告他状的次数越来越多,被科任老师、生活指导老师拉到我这儿来的次数也多了。 浩然总是说:“老师,我下次一定改,我给你写保证书。”可是,保证书一张又一张地写,  相似文献   

10.
对浩然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但由于浩然在“文革”时期的地位以及与主流话语的复杂关系,对浩然的小说创作,包括他在新时期的创作,并没有在实事求是的批评中给予应有评价。当我们剥离了浩然小说中阶级斗争的话语和线索之后,发现其中仍有感动人心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来自于作者对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真实描摹。  相似文献   

11.
《莆田学院学报》2013,(6):76-79
自从创作伊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浩然以及浩然作品的争鸣就一直没有停止,这一事实本身,至少说明浩然及其作品,存在着某种随时代的变迁而沉淀的独特价值。浩然的出现和成长,记录了一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怎样对一个作家思想和创作的规约以及作家自身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执着追随的过程。浩然创作特点的形成,是被规约而成的,逐渐被规约的浩然与现实的政治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浩然是“文革”时期独步文坛的作家。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一特殊时期的佼佼者,与他的积极分子创作动机、他对真实的特殊理解有密切关系。在“文革”中,浩然在“三突出”创作原则的严格限制下,在《金光大道》等作品中建立了一套准确、精致的政治修辞。现在,浩然早已淡出了文学舞台,但他所塑造的积极分子及其思想方式、修辞方式依然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我们的潜意识中。  相似文献   

13.
浩然执着于在创作中体现真实性,并且坚信自己所写的真实。浩然的文学真实观是:真实地反映生活,就要在创作中体现党的政治运动、方针政策;在创作中正面歌颂新生活,抒写理想生活;作家改造思想,以阶级观点为理论指导创作。作家特殊的个体心理认知、文学心理结构、知识结构造就他的真实观。这种以观念之真取代经验之真,使浩然的创作承载了历史的重荷。  相似文献   

14.
记忆与遗忘     
欧阳应霁 《新读写》2009,(7):101-101
许多许多年前,中风卧床前夕已经有善忘乱想症状的祖父,在居住的徙置区附近迷了路,继祖母和年幼的姑姑、叔叔回家时发觉祖父已经失去影踪,入夜后依然未回家。心急如焚的伯父和父亲马上报了警,又四处奔走,在一众亲戚朋友处留言打听,生怕老人家独自乱走会出意外。结果在事发三十多个小时后,已经疲惫不堪的母亲在祖父家附近的山坡马路上发现了游荡的他,  相似文献   

15.
记忆与遗忘     
时光,有如一张最紧密、最广阔的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被覆盖,即使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以那永不停止的钟表“滴答”声,以那一页又一页翻过的日历提醒着我们。无人可逃,不可抵抗。低头凝视自己的手,仿佛还真有无数隐形的丝线从指间流走,怎么也留不住。人类唯一可与时间对抗的武器,就是记忆。  相似文献   

16.
浩然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长篇小说《艳阳天》和《金光大道》蜚声中国文坛。浩然用朴素自然的乡土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农业合作化时期蓬蓬勃勃的农村生活画卷,展示了一代新型农民改天换地的奋斗精神。由于时代的局限,在浩然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政治性特质。深究浩然小说创作中政治性特质形成的原因,既有那个特定时代政治气候对作者形成的客观影响,也有那个特定时期流行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模式赋予作者的主观认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当代文学史上在特定年代产生特别影响的作家浩然的作家主体性价值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加以考察,提出作家主体性价值在其创作初期的确立和以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作的两次转换,并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应对作家主体性价值给予重新评估。试图让人们对浩然其人及其创作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8.
运用民间文化艺术元素是现代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这在浩然早期小说里却极少出现。浩然的生活经验与艺术准备并不缺少这一因素。缺省的原因在于浩然遵从政治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定。与鲁迅等相反,浩然实现了表象的科学、本质的迷信。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初期伴随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型,浩然与"文革"极左政治一同受到了新的历史时期主流文化的质疑,接受了新的文化语境的重新评价。作为连接左翼政治与新时期政治的天然关节点,浩然重评折射着革命意识形态与现代意识形态的转型中,两者之间的断裂与勾连,以"历史浮标"的形象呈现出新时期文化语境的些许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浩然可谓“两条腿走路”,一是用新作品显示“真实品德和新生”,从《山水情》到《苍生》奋起直追,创作了一系列中长篇小说。这些小说,做了有保留的反思,在其50-70年代小说创作的“常”与“变”中徘徊着前进,也不乏小说式精神自传色彩。一是创作自传体小说,“把自己说清楚”。这些小说具有很高的社会史料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新时期以来的浩然小说创作,可谓为霞尚满天,应引起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