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光的折射实验的困难主要是光在空气中、水中的光路显示不明显。改进:利用两个杯子对口,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其中下面杯子中装肥皂水,浓度要适当。上面杯子倒放,事先点香,收集一些烟雾。用一束激光照射,这样,就可以观察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路径,并能具体地观察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中、垂直射到水中,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等几种  相似文献   

2.
高涟霞 《物理教师》2007,28(8):26-26
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是光学中的两大规律,但由于光的传播路径在纯净的空气中无法显示出来,所以,无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更不用说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探究规律的内容了,在新课程的要求中明确提出“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光的折射",其中"光的折射规律"是通过教师演示得到的。传统实验采用的是方形或圆形透明水槽,让学生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现象。然而,学生很难看到光路,现  相似文献   

4.
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针对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环节,使用模型教具培育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针对教材中光的反射器材光路显示易不完整、操作步骤较繁琐、观察视角受限等情况,使用光的反射实验仪进行优化,并能实现多人同时操作提升教学效率、展示立体光路提升教学质量;针对光的反射定律的普适性,使用紫外线反射教具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从知识构建、开展实验以及完善知识体系的角度,运用教具进行教学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今天,姚老师在上初一《科学》第一章中"光的折射"这一课题,她先做了一个实验:让光从空气斜射入半圆形玻璃砖的平面上,学生看到光进入玻璃砖后,在玻璃砖内光路发生了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1所示。然后将这一现象进行拓广,指出:光从空气进入水内。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像这种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后,光路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在这一基础上,姚老师又问学生:如果让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如图2),光路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并要求学生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画在图上。  相似文献   

6.
赵跃文 《物理教师》2013,(12):54-54
1 实验背景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把“光的折射”现象定义为:当光从一种介质传递到另一种介质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在生活或者物理实验室中,学生经常能观察到的折射现象也往往是光从一种介质传递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改变,如从空气射入水中或从空气射入玻璃中等.事  相似文献   

7.
我在初二物理<光学>这一章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光的折射>这一节,"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难以理解.虽然课本上有一个演示实验:筷子插入水中,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这个实验也只能由现象推出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并不能使学生直接观察到光线的变化.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针对教材“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存在的问题,自制双缝干涉的创新实验装置,本实验仪器能够同时对红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波长进行测量,通过对波长、波速、频率的定量研究,进一步测量水的折射率。  相似文献   

9.
光的偏振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实际教学中学生很难直接观察到光的偏振现象,由此也造成了学生难以理解光的偏振概念、特点以及光的横波特性。传统教学中,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教师常常采用讲解配合图片演示的方式教学,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MATLAB仿真光的波动性传播动态效果,呈现光路的波动性传播过程,结合Esp32和光强传感器进一步辅助学生探究透过两张偏振片的光强大小与偏振片透振方向夹角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偏振光的产生机制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0.
(接上期)考点5:光的折射例题(2013·江苏苏州)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下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αβOγ空水入射角α0°15°30°45°60°反射角β0°15°30°45°60°折射角γ0°11.3°22.1°35.4°40.9°(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和现象;  相似文献   

11.
韦秀明 《成才之路》2011,(33):95-I0020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对照、分析实验原理和现象,并对实验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学为例,提出教师在组织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分析教材中物理实验设计的利与弊,借助实验教具与实验方案创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教学主张;案例课教学则通过分析教材和《物理教师教学用书》中实验设计的不足,提出改良实验教具、重新设计实验方案的构想,进而通过采集身边易得的实验器材创新制作光学实验教具,切实达成将光反射中的光路可视化、立体化、明晰化的预期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起光反射的科学概念,使学生在习得相关物理观念的同时,深刻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定律。  相似文献   

13.
本节课“白气”来源的探究活动不仅对学生有实验探究能力的要求,更要有分析实验现象,从现象中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每一个探究环节,都是学生亲自体验操作,直观的现象与逻辑推理相结合,学生在不断观察、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寻求干冰放入水中后所产生的“白气”的来源,达成本节课的既定目标,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是对学生综合探究能力的一次挑战。通过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究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增强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演示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只有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实验.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该演示实验效果不太明显,有时为了增强演示实验效果还要在水中添加牛奶之类的物质.在讲这节课时,经常有学生问:"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又会怎样传播呢?"为了增强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笔者设计制作了演示教具"光沿直线传播演示仪"并用于教学,它可以综合演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和同一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解决了教材中只能演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水)中传播的难题,且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判断光是否沿直线传播,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5.
显现光路是教学和实验中的直观需求,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大颗粒物反射或利用胶体的Mie散射为主,即采用烟、雾、水中加牛奶等方式,操作不便.荧光方式检测大气SO2浓度已有成熟技术.在可见光段也可以采用普通荧光物质达到显示光路的效果,光经过散布的荧光物质既有荧光发光的“点亮”光路的效果,也有大颗粒物反射和Mie散射.明显亮于仅有大颗粒物反射和Mie散射的方法,且更简便.实验尝试了中小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和光学研究,光路显示效果颇佳,既可用于教学亦可有助于光学实验减小安全隐患,尤其在紫外激光实验中更可以有助于提升实验安全.  相似文献   

16.
常规的光现象演示实验装置多为平面光的演示,不利于学生对光现象的深入理解。为解决不足,设计了用两束高速旋转的激光作为立体光源,用超声雾化器产生的水雾显示光路,呈现出真实的立体光现象。新教具能够一体化地完成光现象的多个实验,既可以用平面光进行简单的探究,又可以用立体光显示复杂光路,具有操作便捷、探究高效、可视性强、实验现象明显等优点,便于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潘卫卫 《物理教师》2011,(12):44-44
实验1.在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否沿直线传播"时,教师为学生们准备了大量的果冻让学生用激光笔照射,观察红色激光束在透明果冻中的传播路径,效果固然很明显,  相似文献   

18.
教科书上大量的演示实验不便于操作且效果不太明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利用身边的器材能够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说服力更强.本文通过改进光的直线传播演示实验、颜料的混合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的实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获得了实验改进后的优点:取材简单,安全易操作.现象明显,器材可反复使用,具有直观性,说服力强,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的真实性,加强物理和生活的联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相似文献   

19.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选好实验材料和用具,做好此探究实验将使学生对各种探究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鼠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在城市或农村房前屋后的草坪、石块、花盆底下极易找到。鼠妇爬行较缓,一受惊吓就缩成球状,很容易抓到。  相似文献   

20.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是中学化学里的一个重要实验,是帮助学生了解实验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的经典实验,在这里对该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案做一总结,以达到展示创新思维、开拓设计思路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