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久前,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在会见北京市出席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十位记者时说,记者要学会用文学家的笔法来写新闻,这样会使他写出的新闻,更加具有可读性,会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新闻本身的宣传效果也就可以大大增强。陈希同说,记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应该的。就我本人来说,对记者就很佩服。作为一名记者,那就应该想到,人们越是厚看自己,就越是应该拿出精粹的作品以飨大家。把新闻写好,并非易事。有些新闻,看了好半天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有些新闻,题目很大,内容不多,看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市委副书记徐惟诚和副市长孙孚凌,12月8日上午会见了北京日报财贸部主任蔡赴朝和《窗口行业见闻》主要作者、财贸部青年记者邹波、严力强。在会客室里,陈希同与记者们一一握手,笑着说:“大伙儿这段工作很辛苦啊。”徐惟诚说:“财贸报道在新闻改革上有突破,群众比较欢迎,领导比较满意,社会效果也很好。”  相似文献   

3.
鼓舞和鞭策     
我们档案界的老前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曾三同志,最近就建设一个先进的北京市档案馆和把北京市的档案工作做得更好的问题,写信给市委书记李锡铭、陈希同同志,殷切地希望“建设一个能安全保管档案而又比较先进适用的北京市档案馆,“使北京市的档案工作能跟得上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站在全国的表率地位”.市委书记李锡铭、陈希同同志  相似文献   

4.
所谓新闻,主要的应该给人一些新消息和新知识,使人读了有耳曰一新之感,精神振奋。新闻贵在新鲜。新闻报道迟缓,人们阅读的兴味就会大减。现在有些记者不是想方设法去抓新闻,而是“守株待兔”等新闻,是要不得的。彭真同志过去曾告滅过北京日报的记者:“记者应该成为在高空盘旋觅食的雄鹰,而不要成为等鱼吃的长脖子‘老等’。”这番话很形象地说明了记者工作的特点。据说现在许多报纸编辑部有通讯积压、消息缺少的现象。这个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客观新闻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化了的意识形态,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它要受到持有不同阶级立场或不同政治信仰或不同认识水平的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观点的制约。这就使某些新闻规律具有特殊性。目前已被认识和掌握的特殊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新闻选择的局限性。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要受到新闻政策的制约。哪些事实应该选择,哪些事实不应该选择,都要受到阶级利益和记者观点、立场的影响;受众欲知的,政策不一定允许知道,受众不想知道的,政策却往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21世纪的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人们对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通讯发达的今天,广播记者的连线报道成为发挥新闻及时性最有效的方式,那么广播记者如何使新闻连线发挥其更好的优势和特点,使广播节目更加的鲜活、得到更高的收视率?本文就这一话题简单分析了广播记者应该如何做好新闻连线、得到听众的喜爱,从而提高广播媒体的行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记者如果要追求新闻的社会效益,那么首先应该明道. 明道是什么?是知晓新闻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价值追求.这就要求记者把职业道德作为从业基础,这样,记者才会秉承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所写的新闻才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相似文献   

8.
随着传媒行业的不断发展,记者型主持人逐渐受到大家的青睐与认可.他们独特的现场报道能力以及敏锐的细节观察能力让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同时,他们极具人情味的采访报道方式使百姓对这一群体深深地喜爱并且依赖,对百姓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作为电视新闻节目记者型主持人,他们的工作角色是多方面的,并且工作能力也应该是综合型的,才能更好地胜任记者型主持人这一职业.  相似文献   

9.
一家报纸应该有一家报纸的个性,而一个记者也应该有一个记者的新闻个性。 假如记者写出来的文章全都如出一炉,鼻子眼睛儿皆十分相像,毫无区别,那么这绝不是记者的光荣,相反它应该是一种耻辱。如果几个不同的记者,对写一个新闻采取完全一样的报道,那么读者怎么会不对报纸失望呢?千篇一律的新闻内容,千篇一律的构思,千篇一律的新闻语调,最终会受到读者的唾弃。如果我们新闻工作者百般地努力仅仅是为了得到读者的唾弃,那我们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新闻生产领域具体表现为写稿机器人的应用."机器人记者"的高效精准使它一经面世就受到了众多媒体的青睐.随着人工智能在新闻采写领域的全面渗透,传统记者的地位受到了一定冲击.但二者绝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人机协同、走向融合才是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黄钦  张勇 《声屏世界》2006,(1):33-33
记者的直觉就是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特征、状态,直接、完整、快速地作出反应,揭示其藏匿的新闻价值的一种心理活动能力。它是新闻采写中主客体互相联系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是记者新闻敏感的具体体现形式。直觉除了能帮助记者直接迅速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之外,还能够使记者抓住具体的新闻事实穷追不舍。当记者对某一个问题专注地思索和研究达到梦寐以求的境界时,他的头脑中就会建立起许多短暂的联系,架起许多临时的线路,各种可能性在大脑中徘徊,多种相关信息被调动起来,达到一触即发的状态。记者一旦受到外界事实的启发,就…  相似文献   

12.
记者、编辑要使自己采写、编发的新闻能够抓住读者,就必须精心捕捉新闻素材,就要寻找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重点和疑点问题,把这些问题通过我们的报道反映出来,才能获得受众的关注,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而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候,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代脉搏'. 多年的新闻实践也使我感觉到,单纯地寻找社会生活的热点、难点、重点、疑点问题还不够,还必须精心思索,透过这些问题,努力找出使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的兴奋点,从而使读者受到鼓舞和启发,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去努力做好工作,这样的报道才算搭着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策划在新闻编辑、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得越来越频繁。一篇新闻作品,如果有了策划意识,就会有新意、有深度,能够引起人们关注,使观众从中有所启迪。然而长期以来,新闻编辑和记者的工作重点往往放在具体选稿、编稿和编排节目本身,还没有做到对众多稿件和新闻事件进行资源整合,提出宏观的编辑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民生新闻的发展,出镜记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直播节目中,出镜记者除了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外更应该具有坚实的政治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意识。出镜记者可以缩短观众与传播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是沟通节目与观众的中介,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对出镜记者的素质的探讨也至关重要。电视新闻记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新闻职业素质,这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出镜记者,更应该具有较高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现场新闻以时效性强、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受到读者青睐。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记者采访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现象有所抬头,致使版面上很少能见到令人回味、使人感动的现场新闻。现场新闻淡出版面已受到各地报人的关注。写活现场新闻,除了记者要经常深入基层采访,获取大量新鲜题材外,对新闻本身的角度把握、内容提炼、背景穿插、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述等,也大有方法可言。依笔者之见,写活现场新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选择最吸引人的角度,使新闻更出彩简单地说,新闻角度是记者报道新闻事实时所选取的不同侧面。角度选择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的成功与否。如果新闻报道老是从一个角度取材,就会落入  相似文献   

16.
让读者看到编辑部的精神报纸的可读性既体现于内容、技巧,也体现于记者的肯于吃苦和编辑的匠心。因此,编辑要为记者“开绿灯”,支持记者采写“见精神”的新闻。要使读者从报上看到记者的精神。记者的精神,首先体现于新闻的时效。头天夜里发生的事,记者连夜采写,第二天就见诸报端。读者就可以从这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中看到记者不辞辛苦的精神状态,受到感染。满版都是时效性强的新闻,读者可以感到“这拨人确实有点办报的样子”;相反,满版都是姗姗来迟的新闻,也会使读者  相似文献   

17.
能不能很好地利用电视新闻的背景材料,记者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当记者接受一项采访任务之后,针对这则新闻事件中存在的一些材料和事物都应该去认真地进行调查和了解,这样一来,记者就可以很好地对这则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这样的话,对于这则新闻事件就会有更多的把握,也能够更好地将这则新闻事件报道出来,以免就事论事的单调性。  相似文献   

18.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记者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笔下的新闻就会出彩。有的记者善于用“逆向思维”,因此,他的新闻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有的记者善于“发散性思维”,那么,他的新闻作品就能举一反三,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最近我发现,使用“延伸思维”去观察社会,可以深化主题,写出主题深刻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闻,是反映一切经济活动以及与一切经济活动相关联的报道.经济报道,决不是就事论事.一篇优秀的经济新闻,能使读者透过事实受到深刻的启迪,这就需要强化记者经济新闻的“创优”意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经济活动历来就是人们的最基本的活动.因此,经济宣传理所当然地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的重点.我们的记者,采写任何一条经济新闻,都是有目的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实际工作.然而,经济报道不能局限于传递事实,而且在于通过实事传递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