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网络化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化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在信息社会,“网络化学习”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学习模式,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但“网络化学习”是信息社会里人们永远需要而不能拒绝的,并是伴随人们滤过一生的常规“辅助”学习模式、方法或手段。  相似文献   

2.
“学习”作为一个词,人们耳熟能详;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们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3.
谢雪梅 《考试周刊》2012,(75):42-42
人们通常把儿童的活动叫做游戏,这种活动是儿童内存生命力的外部表现。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游戏是儿童的工作。”人有好乐的天性,“游戏精神”是人的心理本能。这实际上是在启发我们:只有张扬“游戏精神”学习方式,才是最符合儿童心理需要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张扬学生的“游戏精神”呢?编演课本剧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一、课本剧编演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变接受学习为自主学习。康德说:“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前者人看做好像只是一种游戏,这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后者作为劳动,即作为对于自己是困苦而不愉快的,只是由于它的结果(例如工资)吸引着,因而能够是被逼迫负担的。”其实,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呢?语文老师有责任将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当做艺术的创造,而不是一种“手工劳动”。课本剧的编演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学生是自由的、自主的、自愿的、自觉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将得到有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韩帅 《陕西教育》2009,(6):55-55
一、学习兴趣的含义 兴趣是促使人们探索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兴”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度兴奋,它给人带来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使人精神旺盛;“趣”则是有味道、有吸引力。学习兴趣就是引发人对学习活动产生喜好和向往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也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博物馆,是流动的空气。它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中,塑造着我们的气质、性格、感知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如果没有语言,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者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语言是“人的精神本体”,母语教育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课文,就是给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人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显现,是化的核心理念。大众化作为一种现代化形态,它本身生产和承载着正负两方面的化效果,其负面效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困扰着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也影响着大众化的积极健康发展。建构以“人精神”为核心理念的大众化批评模式,使大众化逐渐接受价值理性的制约,这是遏止其负面效应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7.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提倡探究性学习,正是符合了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活动,和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一样,它需要一种积极的精神作为行为的基础。要推行探究性学习,首先应激活学生的探究精神。一、探索教学风格,树立探究榜样没有探究精神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的。教师的探索精神首先应该体现在探索具有独特…  相似文献   

8.
知识的意义性与"知识获得"的新标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个体精神自由是教育及其课程应该给予学习者的承诺,课程知识对学生个体精神自由的生硬压制必须予以清除。知识的“意义性”为人与知识建立超功利的“意义关系”提供了可能,也为人在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重要基础。但近代以来人们对待知识的“力量化”倾向使知识的学习遵循纯功利的标准,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占有”,从而失去了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关照。现在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特别是建立起评判“知识获得”的新标准——关注知识与人的意义世界的整体关联的“意义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知识与人交往的恰当环境。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是关于民族母语的教育,而母语教育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教化’。”“语文是为人的一生奠定精神底色的课程,语文以其饱含的情感、智慧和精神对人的生命进行潜移默化的诗意润泽和点染提升,全面开展人的精神建构。”作为语文学习的方式之一的文本研习,当然理应以接受民族文化教化、接受诗意润泽和点染提升、全面构建人的精神为指归。但是,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这一功利主义评价形式导引下,人们难得静下心来,从提升人的素养的角度来对待文本。  相似文献   

10.
《教育科学论坛》2002,(3):26-29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面对这一“新生事物”,人们不禁要问:“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是什么?怎样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时代特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研究性学习”在现实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哪些偏差?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一、认知工具概述随着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学习环境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计算机作为人们学习的媒体,它不同于其他教育上所用的媒体,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媒体,是一种可以使人的认知过程变得非常容易的“认知工具”,它可以支持学习过程。戴瑞(Derry)1990年对认知工具作了如下定义:“认知工具不但是一种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设备,而且还是一种计算设备。”许多认知工具,如认知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都是学习者内部的,而我们这里所要谈的是通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这一外部的学习环境来扩充学生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人文传统及其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的本义是作为实现人(性)理想的学问,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人科学”,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无功利的自由探求人生学问的精神:科学不是实用的知识学习和追求,而是摆脱实际的需要,超越功利地“为知识自身而求取知识”的自由探求和思考。因此,真正的科学精神,应是为实现人理想的自由探索精神,它包括精密的思想习惯或态度、历史的思想习惯或态度和批判的思想习惯或态度?  相似文献   

13.
李游  朱松山 《继续教育》2005,19(7):45-47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和渴求越来越迫切.学习型社会这一理论很快被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迅速成为一种新的发展策略和路径选择。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来抓,这是党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一个战略举措。军队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教育》2013,(3):16-16
雷泓霈在2月19日《广州日报》撰文指出:近日,一款被人们惊呼为“聊天神器”的刚页软件“小黄鸡”在网上蹿红,很多刚友誉称它为“能随时随地、随叫随到陪你聊天,倾听你心事的人”。作为一种智能化、人性化的聊天工具,“小黄鸡”疗治了一些人的精神孤独,具有一定的心理纾解功效。  相似文献   

15.
徐立承 《教育艺术》2006,(12):44-46
动漫是卡通和漫画的结合.如今因为它所富有的极强的文化和商业价值,所以使人们常常忽略了动漫的美术本质。在高中美术欣赏教材中,作为特殊画种和一种流行于当代的视觉文化现象,动漫欣赏的内容虽然没有涉及,但是却与课本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动漫作为青少年喜爱的美术形式之,“能充分表现现代青少年开放的心理和思想”。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这里的“问题”,又是“基于情境的问题。”而这里的“情境”,在美术教学中又应该定义为“人的真实的生活”。笔者试图让动漫走进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并试作探索。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认识活动中,二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所以本次课程改革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相似文献   

17.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而普遍的语言现象和思维方式,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人类早期,人们在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利用隐喻方式来命名、组构世界,使世界成为人的世界。人与世界的分离与对立是人类进步的结果,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但人们利用隐喻不断建构事物间的关联,从而在观念上建构出一个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一体”的世界。隐喻的具象性与象征性不断诱导、促使人们思考与探索现象背后的东西,隐喻本身对现实的超越,陆为人们的思维创造提供了自由空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雕饰”,而且是一种艺术手法甚至是艺术内容。人们从中可以获得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8.
现代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说过,“人是一种有创造力的生物”。人天生就是有创造力的。当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时代呼唤的主题的时候,人们对考场作文创新精神的期待也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当今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然而在开发和实施时,人们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及这种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的类型有何不同,仍然感到难以把握。有的人直接将素质教育的内涵套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界定中;有人主张研究性学习课程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课程来开设等等。这种对“研究性  相似文献   

20.
"学习"作为一个词语,人们耳熟能详; 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们司空见惯。然 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却是人心灵深处的精神 需要,是"思接千载,视同通万里"的精神 漫游。一位伟人曾说:"享受学习是一种快 乐,生命也会因此而精彩"。 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我最大限 度地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融氛围美、简洁 美、抽象美、探索美于数学教学之中,让学 生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的符号和公式,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