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局意识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关键,大局是指事物的整体或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大局意识是一种宏观意识,它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政治意识和职业意识。我们在新闻工作中要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必须有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  相似文献   

2.
模块式新闻是交融了新闻采写手段与编辑手段的一种新的新闻表现形式,它往往以某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为报道契机,整体由事件叙述、背景材料、相关信息、分析评论等若干独立单元组成。如一则关于中国MBO(管理层收购)情况的报道,《中国工业报》用《中国MBO殊途同归》的标题,分别冠以“事件”、“背景”、“观点”、“链接”的题头统领相应内容组成。有人把模块式新闻称做“新闻树”,认为这一形式中的主要新闻可以看作是一棵树的主干,而延伸出来的树枝则是那些与主干相关联的信息;也有人将其称为“套餐”式新闻,形似一份主新闻再加上若干副新…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记者每天都在接触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但记者的报道不应是被动地接受采写对象提供的材料,而要通过自己思想的过滤和筛选,去伪存真,去芜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抓住并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要求记者有一双超乎常人的“新闻眼”。没有“新闻眼”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相似文献   

4.
范莉 《新闻前哨》2002,(9):24-24
新闻敏感从哪里来?靠天生的聪明和一时的灵感都不可能。一名记者应该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冷漠待之。美国的一位新闻学者说:“记者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们都好奇”,这是对新闻敏感最通俗的概括。作为记者对周围事物要多看、多问、多打听,可以说保持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新鲜感是新闻敏感的先决条件,而要保持这种新鲜感,就要求记者经常注意周围的情况变化,特别是一些异常现象。但如果没有新闻敏感,记者对周围事物的变化很可能会反应  相似文献   

5.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新闻民工”,这是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对自己所处的或尴尬或窘迫的职业角色的自嘲。正像李希光教授所忧虑的那样:“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自己生活奔波养家糊口的人。”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而媒体的品格依赖于记者的职业素质。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无论在公众的眼中,还是在记者们的心中,“记者”两字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神圣。当社会不断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作为媒体中人,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很多。  相似文献   

6.
“新闻鼻”要留神异味赵维新闻前辈常说,记者应有“新闻鼻”,要有在复杂的但又平常的社会生活中嗅出新闻特别是有价值的新闻来的本领。这方面,哪一版本的新闻教科书上都不乏经典性的范例。其实,将“新闻鼻”这种形象的比喻延伸一下,我们还可以对于记者的“嗅”功提出...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的细分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跑”新闻的记者的分工也呈细化趋势。“分工细化”有助于记者对局部情况的深入了解,但同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如果“陷”进去,忽略大局观念的指引,对局部情况新闻价值的判断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8.
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谈话,是为采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观点而展开的。记者采访总离不开提问,提问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要使采访成功,就要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提问的艺术。一、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提问宜具体、明确。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提问时应该按照事物形成、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将一个大的、总的问题化成若干个具体问题,一个一个地细细提出。具体问题解决了,大的、总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1991年初,我同市电台一位记者到南山矿区采访。见到厂长李文桐劈头便问:“李厂长,您对你们厂的改革有何看法?”李厂长笑着说:“这么大的问题,我三天三夜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记者选择新闻。商品经济大潮的涌起,记者和新闻的关系有时会发生颠倒,“新闻”选择记者悄然来临。伴随着全社会新闻意识的增强,无论是企业或公司,还是个人,都以利用传播媒介扩大自己的影响为荣。新闻媒介的作用与广告的作用紧密联系着,越来越受到重视。“请记者”已成为公司或企业决策者手中的一粒棋子。介绍自己单位情况的讲话稿、总结稿、背景材料、照片等准备得充分之至,随时可以提供给各家新闻单位。各式各样的“新闻”源源不断地送到记者面前,把记者团团包围,记者找新闻变成了“新闻”找记者。社会的进步固然令人欣喜,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某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郑梦熊同志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中宣部、广电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于1月下旬联合召开全国新闻系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电视电话会议以后,目前情况怎么样? 答:全国新闻系统电视电话会议以后,情况非常之好。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宣传有力,行动迅速,措施扎实,反响强烈。全国各地主要新闻单位都发表了会议消息,刊登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中国记协关于建立新闻工作者接受社会监督制度的公告》和41家“精神文明示范单位”名单,形成了强大的社  相似文献   

11.
我们既是平常人,就应具有平常人的心态.善解人意有了这样的“坐标”,再加上记者对生活和新闻事物的独特的认识,我们可以在带有人情味新闻的写作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热门话题、热点透视、热线直播、焦点访谈等栏目为新闻媒体所看好,各种不打“热点”的热点新闻更是频繁出现在日常报道之中。 新闻源于生活。新闻媒介热门新闻的升温,是变化迅速、热点迭出的社会生活在新闻报道中的反映,也是国家政治开明、人民思想活跃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热点”作为社会生活中相对集中矛盾的突出表现,往往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如果处理得当,“热点”将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反之,将影响或阻碍事物的发展。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增强辨别社会热点的能力和提高引导热点的水平是正确引导社会热点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说:“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这段话科学地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它们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我们的新闻工作,在两  相似文献   

14.
范敬宜在新闻领域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他在发现新闻、捕捉新闻方面的能力,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他说,“我一直主张,写经济建设、经济生活的变化,一定要着眼于那种静悄悄发生的、不为人们注意的,但一经点破之后会使人恍然大悟的事情”。①从理论上来说,新闻是到处存在的,只是需要一双慧眼去发现。按复旦大学王中教授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事实上,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之中。按事物的变化形态,可将其分为“突变型”、“速变型”和“渐变形”几种。一般来说,突变型、速变型的事物,因其变化幅度之烈之大,…  相似文献   

15.
杨宏斌 《新闻前哨》2005,(11):59-60
在新闻舆论监督中,如何使报道更生动活泼,使说理更透彻、揭露更深刻、主题更鲜明?笔者以为,使用“对比法”和“反衬法”,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对比法”和“反衬法”, 就是记者把自己要批评、揭露的矛盾或问题,拿出来与其它事物或事物的其它方面,在某一对比点上进行比较,对照,从而达到说明问题,揭露矛盾,深化主题的目的。对比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6.
席文举 《传媒》2003,(12):48-50
“整合型媒体”是借用物理学和社会学的有关原理和概念,来描述媒体对杜会事物的作用,以及媒体与社会互动关系的一种理论。简单地说,“整合型媒体”就是,如果媒体新闻传播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力,与现实某个社会事物运动变化的脉搏同步,就会发生共振。这种共振能够聚合起一种能量作用于该社会事物,使之产生突变、产生飞跃,推动和促进其向前发展,同时,也大大提升媒体的价值。我们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媒体对社会事物的整合现象”,并把这种能够对社会事物产生整合作用的媒体,称为“整合型媒体”。三个阶段的三个理论 在华西都市报创刊时我提出了“市民生活报”的定位,创立了把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成功结合起来的一整套办报理论和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政治、经济、文化,必须协调发展。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所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为此,新闻单位要在把经济建设的宣传报道搞得更好的同时,力求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报道方面有新突破,认识要到位,报道要升位,真正体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文明一起要”的思想,努力营造建设精神文明的良好舆论氛围。 回顾近两年的实践,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报道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四个环节:宣传典型人物,树立学习楷模;深入一线采访,总结新鲜经验;强化舆论监督,净化社会环境;各方协调配合,造成宣传强势。  相似文献   

18.
三中全会以来,文汇报进行新闻改革。抓了四个问题。一,什么是新闻?新闻的本源是什么?这是针对“四害”横行时新闻的“假、大、空、长、套”提出来的。二,新闻要不要有“共同兴趣”?解决这个问题,是为了使记者从读者普遍关心的事物中开拓新闻题材。三,如何正确理解新闻的指导性?主要从报纸的任务和新闻的社会职能两个方面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使记者认识新闻的指导作用是通过事实来吸引,感染读者的。四,新闻如何做到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生活的问题。几年来,我们围绕着这些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努力。  相似文献   

19.
王治平 《新闻知识》2000,(9):18-18,8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武,一厂一店式的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的新需求缺乏准确地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地理解等有很大关系。 在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20.
找准结合点     
新闻报道的结合点,就是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扭结点”.它是大家普遍关注、带有倾向性的焦点、热点或难点问题。学会抓问题,善于找准报道的结合点,是当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记者写稿子,如果总是抓不住结合点,写不到火候上,那就是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记者。 善于“发现” “发现”的才能,就是新闻敏感。它是记者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能否不失时机地、迅速准确地“发现”结合点,首要的条件就在于记者是否具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发现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