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自控概说 全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人如果学会了驾驭自己的智力,驾驭自己的认识,驾驭自己的感情,他就从一个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了。”一个人,特别是中学生,要想从一个“自在”的人变成一个“自为”的人,就必须学会自控,善于自控。何谓“自控”呢?顾名思义,就是自我控制。若将自控用于中学生的学习之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控学习法”。  相似文献   

2.
(4)联想发现法,联想发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事联想发现,即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二是概念联想发现,即由于某概念而想起其它的概念。先看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据说少年的李白曾一度  相似文献   

3.
二、变序思维法苏联电影艺术家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拍摄了三个镜头:①一个人坐着,②手枪对准了那个人,③那个人露出惊恐的表情。把这三个镜头顺着①——②——③的次序放映,观众感到他是个懦夫;将这三个镜头的次序倒过来,按③——②——①的次序放映,观众感到他是个勇士。这个实验采用的就是变序思维法。同样的材料,运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就会产生多种不同的效果。这种相同材料改变组合方式的思维方法,在语言文字中,同样能有创造性的作用。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见官署院墙角落有人随地小便,就取纸写了“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叫勤杂工去张贴,勤杂工灵机一动,把那几个字改裱成了“小处不可随便”的格言条幅。当然,改变了语序,不等于就一定会改变意思。有时为了押韵的需  相似文献   

4.
2.交流式演说 交流式的说话训练方式有问答式演说、对话式演说、会话式演说、探讨式演说、辩论式演说等多种。 ①问答式演说 问答式演说是一种由问和答两个要素构成的双边交流的演说训练方式。其价值,主要在  相似文献   

5.
六、总分结合记忆法所谓“总”,从内容篇幅上讲是指整体,谓之整体记忆法;从时间上讲是集中,谓之集中记忆法。所谓“分”,从内容篇幅上讲是指分段,谓之分段记忆法或分块记忆法;从时间上讲是指分散,谓之分散记忆法或累进记忆法。前者适用于短诗、短词、短篇文章的背诵;后者适用于长诗、长词、长篇文章的背诵。我们这里讲的总分结合记忆法,就是把上述两者的记忆方法结合起来同时使用,即不管  相似文献   

6.
联想创造能力。听话过程中不单要有评价鉴别的能力,而且要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在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涉及到话语以外的东西,通过思考而得出新认识,新思想。这种联想创造能力也是听话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听下面一个故事: “赖利先生吗?我是苏格兰的蒙哥马利上校。我要告诉你一个坏消息,你妹夫给人谋杀了。” “什么!”赖利在电话的另一头说,“我昨天晚上才见过米基。我不信他真的被人杀了。你们肯定是他?”  相似文献   

7.
2.听知识 本来,语文知识并不主要靠“听”得来,而是靠“读”,自读,自己读。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听知识”的问题呢?我们所说的“听知识”,主要是指“听”知识点的强调、知识的系统整理、疑难知识点的辨析和掌握的技巧,所谓“会听听门道”而已。  相似文献   

8.
二、操作的基本方法 1.简单递加法。也就是积累。积累的本身就是初步的探索研究。语文学中的许多积累,如思想火花、哲理小诗、名言警句、格言谚语,以及谜语、赠言、对联等,开始是不经意的摘抄,后来就变成专题性的持久的笔记活动,于是一个一个的资料便分门别类地进入了笔记本,于是眼前便展开了一片一片美不胜收的知识天地,一般来讲,积累的资料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是欣赏,二是运用,三是分析研究。但不管如何用,都是以初步的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观察? 我们先复习分析一段课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  相似文献   

10.
阅读题解法 在现代社会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阅读能力可反映出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以及是否能适应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需要。因此,无论高考或中考,阅读分析题都成为试卷结构中的一大块,其占分比例多在30%以上,仅次于写作题。由于其综合性强,检测面宽,故区分度大。考生成绩的高下,常常在阅读题的解答中拉开距离。 阅读题的主旨是考查阅读能力,理所当然地要牵连  相似文献   

11.
应试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面对的一种现实。了解应试的有关知识,熟悉应试的一般方法,掌握解题的一些技巧,对保证应试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管是选拔性的考试,还是合格性考试,欲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应试者都应做到以下五条。 ●○○○○有的放矢 打仗须侦察敌情,经商须熟悉行情,应试须了解“考情”,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盲目从事、无的放矢。 应试前务必弄清考试的性质、形式和测试的内容、范围、程度。不同性质的考试,其目的、要求、组织形式等都不一样。 高考和中考属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淘汰大多数,把少数优秀考生选拔到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它不仅要  相似文献   

12.
立体观察法是对事物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观察的方法,是定点观察与移位观察的结合,是一种综合性的全方位的多维立体的观察。它的特点是对事物各方面的特点与属性同时进行多项观察,以求获得对事物的较为全面深刻的综合了解。这种立体观察有三种情况:一是对物的观察。世界上的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本身具有一定的形态与  相似文献   

13.
一、演说训练概说 演说是在公开场合,面对听众发表意见、阐明道理、抒发情感的一种说话形式。广义的演说包括所有富于表情的系统发言,而不论听众的多少。当代社会对青少年一代的演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飞猛进的经济建设要求人们更充分地发挥演说这一最广泛、最简便的交际手段的功能,要求人们“除了知识之外,还拥有会说话、说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又说:“作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看图作文、根据文字材料作  相似文献   

15.
深层透视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外部现象洞察内部本质的深层次的观察方法,我们也称之为透视性观察法。运用这种观察法,我们可以通过人物外表及言行的观察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人的心灵世界的原野上寻幽探胜;可以通过社会生活表象的观察来洞察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能够挑开虚假伪装的面纱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在记叙文的描写中可以运用这种观察,在议论文的议论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观察。透视性观察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观察,要求观察者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功:一是要有深邃的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的敏锐目光。也就是说,双眼要有很强的社会与人生的透视力。二是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我们观察的基础,亦即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只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观察的望远镜、透视镜、显微镜,才能透过现象观察出本质,  相似文献   

16.
四、比较阅读法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叫比较阅读法。运用比较阅读法,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材料的内容,而且能激发起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思维的空间,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比较阅读的形式很丰富。以比较的量项来分,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宏观比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微观比较是单项的、局部的、片断的比较。以材料的时间关系为  相似文献   

17.
六、求源思维法相传,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义时讲定,以一树为据确定排行。张飞性急,想做老大,凭其勇武,一纵身窜到了树尖。关羽忠厚只想做个老二,略作攀登后骑在树杈上。刘备从从容容往树下一坐,抬头问:“二位,请问树从哪儿长起的?”关、张答道:“当然从根上。”“那么,这个老大该是谁的?”张飞口服心服,甘推刘备作老大。刘备来用的就是求源思维。百尺高台起于垒土,万里江河必有源头。许多问题用其它方法不能解决时,从它的根源上进行探究,往往能有新的思路展现。各类史书、志书,“五角丛书”《中国姓氏寻根》,德国的《艺术的起源》等都是求源思维类书。美国前些年的寻根热,中国近年来文学界的寻根文学也都是求源思维的展拓。语文中,对于一些字词,可用追根求源的方法来了解它的本义。例如:“主”字为什么有“主人”、“财权的所有者”、“最重要的”等义项呢?经查可知,“主”的本义就是火把,也就是“炷”的本字。在远古时代,火在人类生活  相似文献   

18.
命题者在试题中以画横线或画方框等形式留出适当空白,让考生按题干要求在空白处填写答案,这种试题题型被称为填充题。填进空白的可以是字、可以是词,还可以是句。在一道题中可以留一处空白,也可以留几处空白。题目规定了一些明的或暗的条件和要求,对答题作了提示和限定。由于它不像选择题那样把答案展现出来,故增加了难度。它除了可测试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以外,还可测试表述能力。 解填充题要认真分析题目的提示语,弄清解答的条件和要求,这样才可避免失误。 填充题要通过文字表述的情况测试考生多方面水  相似文献   

19.
听,作为一种能力,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古代早就有“耳聪目明”、“耳目一新”、“耳濡目染”、“耳熟能详”、“耳提面命”、“闻风而动”、“闻过则喜”、“震聋发聩”、“洗耳恭听”、“充耳不闻”、“耳听八方”等等说法,都说明通过耳听,能接收外界信息,从而认识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七、作文应考法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是考查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因此,作文考试是语文考试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高考和中考,都要考作文。作文竞赛则更是作文水平的专项检测。每一个中学生都应该加强作文应考能力的训练。 考场赛场作文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以检测写作能力与水平为目的的作文练习,这是一场硬仗。要打好这一仗,平时的写作基本功很重要,但临场发挥也不可忽视。临场发挥得好不好,这就要看学生的应考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