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丘濬近体诗的用韵,可以分为16部.主要押平声韵,但平仄通押、仄声互押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偶有韵字重复和出韵.有些韵部与王力先生的研究有所不同.文章对丘濬近体诗的一些韵脚字作了校勘.  相似文献   

2.
我渴望上学     
左边这段话是梁实秋先生讲述的他小时候上学的故事。梁实秋先生为什么那么急迫地想上学呢?是学校很好玩,还是他天生就渴望学习知识?———我们不知道,他自己也说“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性急”。不过,在我们的生活中,想上学的孩子还是很多的,我们不妨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也许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推测出梁实秋想上学的原因呢。  相似文献   

3.
实录在明代享有“国史”的尊崇地位,《明实录》丘濬传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记载认为,在英宗实录编修时,丘濬为于谦辩白,这通常被视作丘濬正直敢言的事例、明代史权复苏的表现。经考证分析,此事的真实性存在疑点。实录不载此事,非但不是史官刻意遮蔽史实,反而体现出他们的谨慎态度。类似的,实录记载刘文泰攻劾王恕,涉及丘濬,过去多将此视作史官塑造人物形象时厚诬丘濬。其实,实录的记载虽然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却没有断言丘濬是幕后主使。独立于实录之外的其他文献,也不约而同地采用这种编撰策略记载此事。所以,不能将之视为实录的厚诬。实录的确遮蔽了某些史实,如为维护明孝宗的光辉形象,实录将丘濬因灾异上疏故意写得含糊其词,然而这是实录编修中的惯例,并非只针对丘濬一人。同样的,实录记载言官指控丘濬“奔竞”等,不符合历史事实,乃是厚诬。  相似文献   

4.
我有一本厚厚的装有历届毕业生合影的相册,扉页是空白的。40多年前的秋天,偏僻的小山村里忽然来了一位“先生”,他走东串西挨家挨户召集村里七八岁的娃娃们去“上学”。“先生”“上学”这些词对大山里的孩子来说是闻所未闻的。我忐忑不安地问奶奶:“啥叫先生?啥叫上学?”奶奶若有所思地对我说:“先生就是教书先儿,上学就是读书识字。”我说:“我什么也不会,怎么上学呢?”奶奶说:“傻孩子,不上学啥也不会,上了学就会得多了,奶奶我一辈子斗大的字不识半升,这下好了,你们终于能进学堂了,说不定呀,你将来能穿制服挂钢笔,上街买东西不吃亏呢。”…  相似文献   

5.
《辅导员》2014,(11):15-15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衣服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  相似文献   

6.
<正>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他指出:"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做上教的是先生。"现今,《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语文是实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14,(17)
正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衣服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  相似文献   

8.
那时复旦     
一名校工抗战时,我曾在复旦大学与陈锡林先生共事。先生约长我二十多岁,是我敬佩难忘的前辈,也是老师。先生的父亲是复旦校工。那时工人的收入很低,一家几口,儿女上学颇不易,所以先生只读过两三年书即到复旦"打零工",师生都称他"小孩儿"。"小孩儿"有两件营生。其一,白天学生打网  相似文献   

9.
丘濬的史论集中体现在《世史正纲》一书中,具体包含朝代论、君臣论、典章论三个方面。朝代论主要是对秦、汉、宋三朝史事的评论,君臣论则包括君道论与臣职论,典章思想涉及赋役制度论以及取士制度论。丘氏的史论是其义理化史学思想的突出反映,体现了重纲常名教、以史资政等特点。对丘濬史论展开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丘濬及其史论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亦有补于明代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A Joke     
迈克上学迟到了。他对老师布莱克先生说:对不起,我迟到了,老师。我梦见了一场足球赛。老师问:那为什么会使你迟到呢?迈克回  相似文献   

11.
露马脚     
汤姆想得到更长的假日,他装作父亲的声音打电话给他的老师:“汤姆躺在床上生病呢,先生,我想他大概有三四天不能去上学了。”  相似文献   

12.
“教学做合一一”的涵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三者,做是中心。他曾多次强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一代新人的正确途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教学做合一一”的涵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三者,做是中心。他曾多次强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一代新人的正确途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任文 《小学生导读》2014,(12):38-38
诸葛亮小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相似文献   

15.
<正>陶行知先生说:"教学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中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语文教材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注重突出交际性,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在做中教,做上学,教学生学是息息相通的。朗读教学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16.
<正>《我的老师》作者陈桥驿先生,是浙江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终身教授,他在年届九旬时清晰地回忆了自己从私塾到大学的28位老师。细细品读《我的老师》,感受诸位老师对陈桥驿先生的言传身教,能让我们了解陈桥驿先生的学习史,窥见民国时期的教育史。首先,为陈桥驿先生的勤奋好学点赞。他的学习可以用"轻轻松松"形容,在上学期间经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但成绩却名列前茅.这并非说他是天才,  相似文献   

17.
《上海教育》2002,(14):38-39
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  相似文献   

18.
俞叔迟先生是我最景仰的学者之一,他的逝世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大损失。我和俞先生相识是在1952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不久的时候,那时俞先生在语言所兼任副研究员,我在语言所任助理员。由于俞先生平易近人,他又和语言所的周定一、陈士林先生曾在北大同班上学,所以我和俞先生一见如故。每次见面时,俞先生常发表他对汉语语法的高见。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俞先生认为汉语假设关系的偏正复句经常以简化形式出现。他举的例  相似文献   

19.
轻松一刻     
绝对的作用罗德先生看到儿子考试不及格的成绩单,非常生气,决定去见见他的老师。老师平静地说:“你儿子的答卷与他的同桌非常相似。”“哦!”父亲应声道,“难道不可能是那个同桌抄我儿子的试卷吗?”“不,先生。试卷共有十题。前几题,两人的答案,包括一切演算过程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在第十题的问题下面,那个同桌写着:‘我不知道。’而你的儿子写着:‘我也不知道。’”·轻松一刻·上学“喂,托托,你愿意上学吗?”“愿意,不上学就没有假期了。”·轻松一刻·两个同学两个同学穿过树林的时候,一只熊向他们奔去。一个拔腿就跑,爬上树躲起来。…  相似文献   

20.
(接上期)(二)实践是攀登技能高峰的缆绳“实践出真知” ,“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这些名言 ,都概括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很看中教学实践 ,他提出了一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他解释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 ,怎样学就怎样做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 ;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工夫 ,教固不成为教 ,学也不成为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看 ,先生与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