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所谓“红尘”,旧时指繁华的文明的社会,也泛指人世间。佛教红尘观就是佛教对人世间的看法,是佛教对社会人生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集中体现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中。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宣传“四谛”和“十二因缘”。这套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红尘世界是苦的,只有信仰佛教才能找到摆脱苦的道路。佛教对红尘人世的看法是认为现实世界就是一  相似文献   

2.
从唐寅与佛教的关系及唐寅诗作的佛教思想入手 ,剖析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涵。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佛教的“人生即苦”与“诸行无常”观念对唐寅心态的影响 ;二、禅宗的修行方式与教义促使唐寅建立了“及时享乐”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佛教的仁义顺从与唐寅个性中谨小慎微的层面相契合 ;四、唐寅并非接受了佛教的全部思想 ,而是有所取舍与变异。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广泛使用譬喻。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这些譬喻不可避免受到印中文化的影响。佛门“牛喻”便有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以及到禅宗《十牛图颂》的继承发展过程。“牛喻”有丰富的内涵,它与许多不同的佛教教义可以生动地对应起来。  相似文献   

4.
禅净合流与明代禅宗美学思想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禅宗在有明一代发生了重要转向,它沿着宋元以来所出现的禅净合流的基本趋势向前发展,而且越演越烈。这一时期的禅宗美学思想的走向也相应地表现出种种特点。本文从“净心净土的向往与审美境界的追寻”和“妙悟法门的解读与审美生存的探究”等方面,指出明代禅宗及其美学思想所发生的重大转向,并指出晚明“四大高僧”的禅学主张标志着禅宗思想的式微,开辟了近代佛教念佛净土实修的道路,禅宗及其美学思想开始走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5.
《南柯记》以佛教"三法印""一实相"教义作为戏曲的结构和立意,以"假幻现真"的人物命运构成戏曲主体,使禅宗思想舞台化,在禅诗妙趣的艺术审美中达到感化观剧者的戏曲效果。  相似文献   

6.
读《巽公院五咏》兼论柳宗元的佛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五首组诗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表示了对永州龙兴寺住持、著名天台宗高僧重巽的敬佩,二是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三是对佛院自然景色的描写。组诗表现出柳宗元对天台宗教义的理解和赞同,对于佛教“教化”功能的注意,同时也透视出他对禅宗新潮的反对,由此成为唐人对当时佛教不同宗派与教义取舍的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7.
宗教对我国的文学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表文从佛教禅宗和道教的教义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文人的作用入手,分析了这两种宗教对《天龙八部》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禅宗故事《那就是禅》为例,揭示佛教教义的治疗功能三阶段论。并与西方的弗学在心理治疗方面所提出的理论展开对比分析,从二者对人的“本性”的不同定义入手,比较其所倡导的不同治疗途径与治疗方式,得出二者有着奇妙的逆反关系的观点,同时指出其贡献及局限性,对以阐述佛教教义为主的佛教文学与心理治疗的关系问题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唐宋之际,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其影响遍布大江南北.当时寺院僧尼的经商行为也较之前代更普遍,形式更多样,更加堂而皇之而不顾及原始佛教教义的约束.究其因,主要是受到当时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禅宗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易及其成佛主张则更为有力地促进了寺僧思维方式和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佛教传到我国境内得到了很好的弘扬和发展,在封建社会辉煌鼎盛的唐代,佛教发展的新形式禅宗创立,黄梅四祖是其创始地。四祖道信创立了禅宗法门,奠定了禅宗发展的坚实基础;五祖弘忍承前启后,传承并发扬了禅宗教义:六祖慧能,使四祖遗风发扬光大,为完成由禅学到禅宗的根本转变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自唐以来,黄梅四祖就成为海内外华人心中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11.
生活禅,不唱高调,贴近生活,把握当下,深蕴着大乘佛教思想,体现出中国禅宗的主体精神,彰显了“觉悟”与“奉献”的人生信仰价值取向,富有开放、宽容、求真、灵动的风格,契合当代的现实需要,能够推动人间佛教思想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以促成生活之“相续”与“转依”,达成生命之“尊严”与“和谐”。探究生活禅的思想脉络与精神特质,其显示出“生活性”、“智慧性”、“道德性”、“社会性”等特性,具有时代特点,可以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社会路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禅宗是一个审美意识高度自觉的宗派。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中国古典美学向纵深发展的作用。禅宗有令人神往的妙谛精义,有令人愉悦的审美效果,有催人自新的最高境界。与禅宗相关联的禅诗,是心灵对自然的感应,是对活跃生命的传达,是对最高妙境的启示。与别的诗歌相比较,禅诗有独特的意象体系,独特的意境创造,独特的表现方法,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3.
禅宗在成门立宗的过程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缩影。一方面禅作为一种修行手段的原生质使其具有师徒相传严格、重视心性与兼容并包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唐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地域格局方面的变化客观上也适应禅宗的发展。禅宗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有唐一代,密教一宗,异常兴盛,写经造像,不一而足。其中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理论依据的尊胜陀罗尼信仰,在帝王及密教高僧的合力推动下朝野敬信,且因之形成了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尊胜陀罗尼经幢的民俗,风靡一时。本文试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传译与流播,及建尊胜陀罗尼经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进一步说明密宗是中唐神秘文化发展的一个促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居士佛教与居士佛教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庞蕴都作出过重要贡献.他自觉地把创作诗偈作为表达禅悟、宣扬禅理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段.他有明确的诗学主张,指明了进行诗偈创作的动机与宗旨,还把吟诗作为获得禅悟、进入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提出了涉及文艺审美鉴赏的审美心态、审美方式、审美内容和审美效应的重要命题.在他的语录(公案)和诗偈中,蕴涵着有关日常生活审美的思想,涉及生活态度、生活准则、生活取向、生活境界等方面的生活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宗教思潮对唐代文人审美情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一个诸教融和的朝代,道教作为有唐一代的国教,满足了唐人向往追求延年益寿的审美心理和以自然真趣为尚的美学理想。佛教使唐代文人追求清幽静谧的美学意境,并在唐诗语言上表现出不粘不脱、亦虚亦实的美学品格。佛老思潮把我们民族的思辩能力和审美意识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人文精神与公众的道德心性却日益颓废。人心转换,道德建设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佛教关注人生,把人的道德修养作为成佛得解脱的阶梯,一直以来就是社会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发挥佛教对社会人心转换、道德建设的独特作用,是佛教适应社会、利益社会的需要,也是佛教扩大自身影响、弘法的需要。发挥佛教道德教化作用前提是挖掘,其关键是以人间佛教入世度生来凝聚亿万信众,加强佛教信徒自身的道德建设,以其为基点感化、影响社会道德风气。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路径及当代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社会全民信教以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同一性特点,决定了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种是包括家庭宗教经验和寺院学习的宗教教育,另一种是以强调习俗、禁忌为主的宗教礼仪规则。宗教教育与宗教礼仪在继承藏传佛教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还将蕴含在其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传扬下去。当代社会,藏传佛教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空、佛性、禅心、平常心、个体心灵、道、法门等范畴是佛学与洪州禅学共用的核心范畴,但洪州禅学对上述范畴都作出了迥然不同于传统佛学的阐释。这种阐释是在深入汲取老庄哲学精髓的基础上作出的。正是这种与传统佛学迥然不同的阐释,确立了洪州禅作为中国佛教独特的学理和实践方式,从而使禅宗在神州大地上空前兴盛。  相似文献   

20.
神道是日本本土的自然信仰。佛教于六世纪传到日本后,自奈良时期开始了与神道习合的过程。一方是产生于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一方是宣扬一种人生观、世界观的信仰,两者为何能够习合?究其原因,社会外部原因虽不可忽视,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的共通之处才是习合发生的最重要内因。通过分析论证,可发现神佛两教在多神及护法善神思想等方面均存在着相通之处,这些共通点使得奈良时期日本神道教和佛教的习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