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打扫卫生     
新房子装修得很漂亮,可老公和儿子都不注意卫生,我讲过好几次都不见效。于是我在房门上写了8个大字:“打扫卫生,人人有责。”谁知到了晚上,前面的那个“人”字添了一横,变成“打扫卫生,大人有  相似文献   

2.
2000年3月上旬,我与记者欧世金赴南疆采访。乘三菱越野车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后,我们到达叶城“女人村”。这里是新疆军区阿里军分区留守处。男人们都上了阿里高原,在这里留守的都是随军家属,因此得了个“女人村”的称呼。我们赶在“三八”妇女节这天到达,就写了一篇《“女人村”的节日》的稿件发回报社。在将要离开之际,经过一楼走廊时,我透过一间办公室10多厘米宽的门缝看到里面有人在扎白花。怎么回事?谁死了?好奇心驱使我推开屋门打探究竟。里面有军人,有家属,他们告诉我:一个新兵死了。这个新兵是谁?他怎么死的…  相似文献   

3.
编辑改稿,应注意把好事实关。今年初,我向某专业报寄去一份稿件,写的是一个村的干部重视解决农民养鱼中的问题,提高了农民养鱼致富的积极性。全村养鱼户有264户,见报时,却被改成“全村养鱼专业户达264户,养鱼户变成了养鱼专业户。今年3月,我在一篇反映某乡党委和乡政府为教师办实事的报道中,对“办了”和“正在办”的几  相似文献   

4.
时常听到不少通讯员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写了稿件若干,篇篇都如石沉大海”;“我的稿件采用后成了‘压缩饼干’”;甚至连新闻单位内部的记者也常有埋怨:“消息变成了简讯”、“长通讯变成了短新闻”。言下之意就是掌握了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老爷“笔下无情”。其实,这些不完全了解编辑工作的同志或多或少地“冤枉”了编辑。编辑亦有编辑的苦衷。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话不假。  相似文献   

5.
我在平时采写新闻稿件中,写长新闻,也写短消息,但更喜欢写短消息。总结经验,写好短消息成如容易却艰辛。短消息写的必须是活蹦乱跳的“活鱼”,或者是含苞待放的“嫩绿”。现代社会的新闻竞争,首先是时效性的竞争,如果不“抢”,转眼间,“活鱼”变成“死鱼”,“嫩绿”变成“枯黄”,新闻成了毫无价值的旧闻。“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只有立足于“抢”,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才能成为读者的“抢手货”。  相似文献   

6.
去年5月,报社组织离休干部去西安,延安旅游,回京之前,我们抽了七八天时间到西安附近几个县的农村去看看,回来写了《在“转化”中看多数》这篇稿子,本来,我们没有采访任务,也没打算写什么,只是长期做农村宣传工作,想看看农村,特别是处于“两个转化”(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中的农民究竟是在怎样“转”的。前一段时间,报纸上不断出现“万元户”、“电视村”,农民有买钢琴的,买汽车的,进京吃烤鸭的……给人的印象是好象农民一下子都发财了,富得流油了。似  相似文献   

7.
“斧砍枣树非无情”。这句农家谚语对我来说有着其独特的内涵。记得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怕自己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明白,又怕写得少落下个“不会写稿”的评语,写起来总是东扯葫芦西扯瓢,呼咦个没完,一则消息也近千字。领导看了直说没味,更别说变成铅字了。那时心情槽透了,连走路都怕碰见人。就在那年枣花飘香的时节,我探家时带上了数十篇自认为理想但没发表出的作品,去看望在乡村教书的大哥。大哥不仅书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虽然他经常在书信中给我指导,但终因纸上得来终觉没,令我这块顽石一直不得开化,连个“豆腐块”也难得见上…  相似文献   

8.
“村转居”是反映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的一面镜子,大量的乡村撤村并居,农民在户籍身份上一夜之间转成市民,无论在地理空间还是在主体身份上,“村转居”居民都处于过渡和转型中,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城市化在社会空间上表现为城市对传统农村社区的接替,在社会主体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嬗变和转型。”①可以说,转型性是“村转居”最主要的特征。通过研究中青在线2013年1月1日到5月31日有关“村转居”的新闻,笔者对“村转居”转型性特征的表现进行探讨,并对媒体在“村转居”居民群体身份建构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羊城晚报编辑部前些日子连续召开座谈会,研究新闻报道的“新”字问题。会上发言很热烈,大家就该报目前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意见,并且提出了改进新闻报道的建议;此外,大家还就新闻的特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展开了初步争鸣。大家在座谈会上都谈到,新闻不新,是该报近年来新闻报道的一个突出问题,不少新闻都变成了“历史故事”;不少新闻都不是用新近发生的事实作为新闻事实,而是“写历史”。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代言人,是思想的传导者,其主要职责是“采”、“记”、“写”,三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合格记者。但是在一些报纸中,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这就是很多记者疏于采访和写作,而擅长发布“挂名新闻”。所谓“挂名新闻”,说白了就是投机取巧“抄”新闻——抄录通讯员的来稿,抄袭其它报刊的内容,抄摘网络上的信息等。记者“挂名新闻”之风,不引起重视势必会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甚至变成一种“新闻公害”。  相似文献   

11.
一、您是什么时候发表处女作的?那时有多大年龄? 我现在以写小说为职业,第一篇正式小说,是1956年11月发表的短篇《喜鹊登枝》。然而,我的文学生涯,是从写小演唱、诗歌,故事和新闻报道等开始的。这方面的手稿被变成铅字的,应该算我的真正的“处女作”。我写的第一篇故事,题名《姐姐进步了》,刊于1950年10月的《河北青年报》上。那年我18岁,在区委搞青年团工作。有一次我请假回乡探亲,途经姐姐家的那个村,就顺路去看她。在家里扑了个空,跑到地里才见她正跟男人们一块干重体力活计。这情景在当时来说是件新鲜事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建湖县草埝口乡有一个彭庄村,被人们誉为“报道村”。早在50年代,县委第一任通讯站站长彭大贵来自这个村,县报的第一位编辑彭涤非也是该村人。从70年代起,乡政府报道组连续五任报道员都是彭庄村人。写报道似乎成了彭庄村人的传统爱好。从50年代开始,这个村有不少人就经常为党报党刊写稿,现在经常写稿的就有20多人,他们采写的稿件,每年被报刊电台采用的都在百篇左右。77岁的老党员  相似文献   

13.
安妮 《档案时空》2005,(5):41-42
如果您知道世界上有全裸的海滨浴场的话,本文带您去“见识”一下当今还有完全天人合一武地生活在裸露中的现代人:法国南部面向地中海的小城Le Capd’Agde是一处特别的度假胜地。在距离Le CaPd’Agde方圆几公里,你便可以看到路标上都用法文写着“裸体”二字,原来那里就是自然爱好者的天堂——全欧洲最著名的Le Capd’Agde天体村。  相似文献   

14.
“公路穿街(或穿村)”、“某某公路(或铁路)经此”这些词,在报章杂志上,屡见不鲜。仔细推敲一下,会发现,铁路与公路都是线状人工建筑物,是静止的,不会移动的物体,其后接“经”与“穿”构成主谓结构,就不够妥当了。我在编写地名志时,开始也碰到过“公路经村东(或村中间)”、“公路穿境”之类的用法。在座谈会上通志文时,有人提出“公路不能‘经’也不能‘穿’”的意见,开始还不以为然,后来有人建议我查找文字根据。我翻阅了各种辞书,果然发现“经”与“穿”的释义都不为这种用法开绿灯,只有报章杂志上有这种提法。在另一次座谈会上,编委们专门研究“经”与“穿”的用法。结果大家得出一条结论:“世上有很多约定俗成的文字,虽系明显错误,但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由此我想到:当编辑切不可以讹传讹,造成“约定俗成”的事实。后来,我在编写交通信息时,就避开了“经”与“穿”,而改用“镇区东西走向的人民路,与徐州至西峡公路相通”;“郑南西线公路在村北”;“村中间大街,与某某公路相接”等。  相似文献   

15.
“攻大报、上头条、上联播……”奋战在基层一线的通讯员,如何写出有分量的稿子?笔者谈四点体会. 体会之一,写“实事”比写“事实”更贴近新闻本义.什么是新闻?最权威的当数陆定一的解释:“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实事的报道.将“事实”变成“实事”,有何区别呢?笔者有这样一次实践:2013年11月15日,枣庄市峄城区举行“地税杯廉政短信征集活动颁奖暨赠书仪式”.如果仅报道这项活动本身,在媒体上充其量只能发个短消息.而笔者在跟随活动中发现,峄城区廉政文化和教育做得非常好,写完活动消息后,笔者把着力点放在了解会后的“新闻”,写了《峄城文化倡廉贴近群众生活》的通讯,当年11月30日同时刊发在《大众日报》和《枣庄日报》上.  相似文献   

16.
我爱写“家里”的新闻。有人会说,偌大一个村都没啥新闻,你家的“小天地”里有啥写头?且听我道来。父亲是集镇上的义务“清洁工”,每天早上空车而去满载而归。恁深的粪坑不几天就填满。一天父亲正卸垃圾,串门的邻居说;怪不得你家的产量总“拔尖儿”。我听后一震,上级不正提倡多施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吗?真是眼皮底下活生生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距呼和浩特市区10多公里的大黑河村,有片白桦林,林中有一座孤坟,简陋的墓碑上没有生卒年月有,只写着“呼格吉勒图”五个大字。在蒙语中,“呼格吉勒图”意为“幸福的地方”和“大好前途”。但这个名字的主人并未享受到这样的祝福。18年前,不到19岁的呼格吉勒图被判处犯有流氓罪和故意杀人罪,死刑。  相似文献   

18.
编辑老师: 今年第七期《新闻知识》已读,文章和图片还是令人满意的。尤其是“卷首论坛”的《迈开双脚,到现场去》,把以前的纯理论研究变成了既是理论研究又是实践倡导相结合的文章(当然理论研究也是需要的),标题和内容都十分新颖,发表正好是时候、几个段落也写在点子上。“卷首论坛”这个重要栏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小说创作学习班上,有位年轻的业余作者一连讲了几个构思,结果都被与会者否定。原因是:他所要写的,别人已经写过了。这位年轻作者长叹一声:“唉,总是撞车!”“撞车”,究竟是什么原因?许多青年朋友提出这一问题。似乎难以讲明白。一位与会的作家忽然想起了写情书。热恋中的人,只要有点文化,总免不了要写“情书”.所谓“情书”,就是有情人之间表示爱情的信。世界上的“情书”究竟有多少,谁都没有统计过,恐怕也难以统计。但它肯定要比人们所创作的小说作品要多得多.“情书”多如牛毛,却“风格”各异、长短不一。或直率,或迂婉,或质朴,或华美,或理智,或冲动,或情  相似文献   

20.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向他第七子传授写诗经验时说的,意思是要想写诗,得先练好基本功,要了解生活,了解实际情况。简而言之,就是要“身”入,要“亲”知。写诗这样,写新闻报道也是如此。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想点子,趴在材料堆上改稿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懒毛病。不愿下基层,变成“瘸子”;听不到群众心声,听不到基层呼声,变成“聋子”;失去新闻敏感,发现不了问题,变成“呆子”,一位公认的有“前途”的报道员,刚写稿子那阵,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户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