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屡遭排挤,仕途坎坷,晚年又隐居山阴,生活拮据。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他竟享年83岁,而且背不驼腿不颤、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结实,70多岁还能上山砍柴。陆游能获得如此高寿,与他的养生有道是分不开的。陆游养生的第一法宝,便是情绪乐观,心境豁达。即便在他穷愁潦倒的日子,也从来没有失去过对  相似文献   

2.
武则天(624-705),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终年81岁,这在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唐代,实属凤毛麟角。武则天36岁时便被委以政事,执掌朝政45年。由于她身体健康,精力过人,头脑清晰,决断果敢而且勤于朝政,把李家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条。纵观其一生,她以不屈不挠的奋发努力,由才人至昭仪,由昭仪至宸妃而至皇后,由皇后而至皇帝,接续了李唐王朝的盛世之治,临朝称制达22年。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武则天确实是中国封建帝王中的杰出人物。武则天80岁高龄时仍然保持着青春般的容貌,不显衰老。《新唐书》…  相似文献   

3.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他活了77岁,是除武则天之外唐朝最长寿的帝王。分析唐玄宗的长寿原因,要从多方面说起。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能否长寿受先天和后天两大因素制约,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健康长寿说明了这个问题。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卒于公元705年,终年81岁,这在平均寿命只  相似文献   

5.
养生之道 贵在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养护生命,是为了健康长寿,但是注重养生的人,并不一定都能长寿,历代皇帝都注重养生,但是长寿的并不多。为什么呢?除了某些遗传病因素和某些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之外,主要是没有掌握好“两个平衡”,即人体自身的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这两个平衡是人体生命之“车”的操纵系统。“上帝”赐给每个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以西方最有活力和批判性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在对"男权体育"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对瑜伽运动进行探究,认为瑜伽运动追求"身心合一""阴阳平衡""梵我归一",崇尚人的主体性,具有自然"繁衍"隐喻、"水性"隐喻,蕴涵着浓厚的生态女性主义智慧,可为化解当代男权体育危机提供新的思路,对当今的体育观、运动观、养生观、身体观等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对于养生非常重视,提倡修身养心。我们认为,孔子关于养生学的这些论述,除去作为纯生理意义上的养生论断可以增进健康、使人长寿以外,它作为孔子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其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孔子学说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维护周礼,注重实用,追求秩序化的社会等等,在其养生论中亦有所反映。孔子从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作出了诸多论述,可以说,孔子对在衣食住行和起居等方面的养生要求已经形成一整套与其复礼思想相适应的养生观。  相似文献   

8.
静坐与养生     
唐黎标 《健身科学》2006,(10):24-25
修习静坐可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使人重获身心健康,这已逐渐成为诸多公众的共识。国家973项中国古代文人修习静坐养生法的很多,均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疾病缠身,他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坚持静坐养生,以致“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以此祛病延年,终享遐龄。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记述他修习静坐法的体会说:“其法至简易,唯在长久不废,即有深功,且实行二十日,精神自已不同,觉脐下实热,腰脚轻快,面目有光。”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修习静坐养生法,收效颇大,直至晚年仍精力过人。他在《看钟》诗中说:“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  相似文献   

9.
陆游养生诗     
陆游是南宋的爱国诗人,活了八十多岁,留下了七千多首灿烂的诗篇。他晚年做了一些谈养生经验的诗,从这些诗很可以看出陆游的养生之道。 体却十分健康,牙齿也没有全部落完,头发中还有黑丝,这不是什么金丹、仙药的功劳,而是由于学了庄周《养生主》中顺乎自然的养生思想,注意起居冷暖,饮食节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的身体素质并不强健,幼年时曾患过一场重病,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留学又患过伤寒,致使两耳失聪。然而郭老却享有87岁的高寿,其中的奥秘何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静坐健身法,发挥了养生强身、延年益寿的重要作用。郭老的静坐,最早要追溯到20年代  相似文献   

11.
我的岳母90多岁了,一生很少活动,年轻时,搞搞家务是重大的活动,上了年纪,连家务也不做了,更是少动,然而她却至今身体很好。对于这个问题,我好多年想不通,不是生命在于运动吗?一个不大活动的人怎么能这样健康而长寿呢?最近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一篇题为《心静是不养生的养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道家中脉养生术,源于《黄帝内经》的养生哲学思想,起于道家内丹养生流派,集儒、释、道、医各家养生之精华,以追求生命的根本健康为出发点,是回春术、长寿术,是传统中医养生的组成部分,是中华养生文化的宝贵遗产。世界著名生物遗传学家牛满江博士,因工作繁忙导致身心状况日衰,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于1979年(67岁)在北京向华山派道长边治中修学中国道家养生长寿术,短时间即恢复健康,享年95岁。他曾说:"我学练这种功法四年,受益匪浅,真诚地希望此术能在世界开花,使全人类受益。"清代道家北宗龙门派十一代传人闵小艮创立"中黄直透法"(即中脉养生术),简化了修习程序,受到修学者好评。在《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中被誉为"仙家顿法"。书  相似文献   

13.
《健身科学》2013,(9):41-41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同时也是一位高寿的皇帝。她历经太宗高宗、中宗和睿宗四代君主活了81岁,而这与她长期骑马、参禅修心不无关系。武则天小时候身体很好,尤其擅长驯马。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她曾在宫中当着皇帝和群臣的面,驯服了一匹外国进贡的暴烈骏马。不但敏捷地跃上马背,还让此前险些伤人的烈驹瞬间变得像猫一样温顺,让所有人见识了她精湛的骑马技术和胆识。而武则天自小练就的过人体魄,也让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中国的佛家、道家、儒家,以及医家、武术家无不推崇静坐养生,而欧美的基督教、天主教和中亚伊斯兰教的祈祷、斋期、避静,以及近年风行欧美的催眠术、印度的古瑜伽术也都有以静坐颐养身心的重要内容。通过修习静坐可使人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重获身心健康,这已成为诸多公众的共识,并吸引着现代社会紧张忙碌、倍感生活压力的人们身体力行,以期达到净化身心、减轻心理压力和强健体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赵亮 《湖北体育科技》2013,32(6):488-489
探讨传统养生观和现代健身观的联系,指出养生观与健身观的身心观、人文观、和谐观。  相似文献   

16.
家居自戒     
疾病当治本, 神医古难遭。 哀哉有限身, 日与利欲廖。 大嚼徒为贪, 剧饮岂足豪。 淡薄以养寿, 亦非慕名高。 凰毋这 诗人说:治病应当从根本入手,不要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神医 身上。可怜周围的人们,每天都在以有限的身心,去追逐无尽的利 欲,并将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等当作豪举。只有淡利欲、薄滋味,才是 明智的养生之道、治本之道。诗人陆游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养生有 道,得享高寿,其养生体悟值得后人借鉴。家居自戒@陆游~~  相似文献   

17.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在治理国家中,是一代历史伟人。武则天十三岁丧父,十四岁被唐太宗召入宫中,做了“才人”。二十七岁,太宗去世,她与部分宫女入国家寺院——感业寺作了尼姑,三十岁又被高宗召入宫中为“昭仪”,一年后生一子即后来的中宗。武则天三十多岁被封执政皇后,掌握军政大权,指挥满朝文武,长达三十余年。公元690年,她接受各阶层的请求,穿戴上皇帝衣冠,端坐宝殿,又达十五年之久。  相似文献   

18.
时下常看到的养生经验介绍,大体可以归纳为:要经常注意锻炼身体,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要注意营养搭配,要注意进补,要戒烟戒酒等等。许多老年人为达长寿,都刻意按照这些“养生经”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应该说,这些“养生经”也并不错,但随时随地记住这些“养生经”,去刻意而为之,在笔者看来也未免活得有点累。其实,世上还有另一种“不养生的养生”:并不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一切顺其自然,但因心境洁净,依然能够得到高寿。这方面的具体例子很多,请看——已故的大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寿近九旬。在他80岁高龄的时候,有人向其请教长寿…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不平常又颇有争议的人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是其罪案,但他一生无论读书、理家、治军、行政,均有建树,也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作为一个文弱书生,为了能力任烦剧,曾氏也非常注重身体锻炼和身心保健,他一生中对养生之法做过不少探讨和实践,并形成了一整套养生之道。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他师法“曾文正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这说明曾氏的养生之法对后人很有影响。下面就曾氏的养生之道略作探讨,以供今人借鉴。一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山村。他自幼聪颖好学,热衷科名,1…  相似文献   

20.
在国民党元老中,张群是比较少见的长寿者。晚年退出政界以后, 著书立说,谈养生、论喝酒、品茶功、谈爱情,1991年12月14日在台北去世,享年102岁。他和蒋介石曾是同在日本学习的同学,也是一生相处默契的密友,以博雅倜傥闻名,曾任西南军政长官、国民政府行政副院长、总统府秘书长等职。张群1954 年做过一次谈修养的演讲,谈修养对养生的指导作用,1969年他把演讲的内容扩充,出版成书,取名就叫《谈修养》,在台湾很有影响,也几乎就是张群养生之道的代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