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成为球迷是在2005年,最初只是看看球、踢踢球而已,并没有想过成为一名信虫。去年10月份的一天。我正在翻看新的《当体》,在看到信虫部分后.脑海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成为信虫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好友ForeverBarca的帮助下.我在去年的10月份寄出了第一封信。在放下功利思想后,我也陆续收到了一些回信,下面就是我的上赛季收获。很普通.但希望大家喜欢。  相似文献   

2.
成为球迷是在2005年,最初只是看看球、踢踢球而已,并没有想过成为一名信虫。去年10月份的一天,我正在翻看新的《当体》,在看到信虫部分后,脑海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成为信虫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好友ForeverBarca的帮助下,我在去年的10月份寄出了第一封信。在放下功利思想后,我也陆续收到了一些回信,下面就是我的上赛季收获。很普通,但希望大家喜欢。  相似文献   

3.
我的故事     
我是一名忠实的《当体》读者,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当体》已经伴我度过五载,在《当体》的帮助下我知道了信虫,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信虫生涯。现在的我已经有了很多收获了,其中足球类145封,网球类7封,F1的5封,娱  相似文献   

4.
据史料记载:1937年以前,松花江上未建丰满大坝时,江水畅通无阻。早期林业工人从长白山上伐倒参天大树,在橙花江上把一根根木头连在一起,组成本排。木排利用江水冲力,顺流而下,到了吉林市.停泊在岸边.等待着买主到来。那时.在松花江边,人们常常会看见木排下面的水中,一群群大鱼游来游去,用嘴咬掉柞木的树皮,疯狂地吞食味道鲜美的食物——柞木虫。  相似文献   

5.
刘春珍 《收藏》2007,(1):154-154
接触《收藏》不是很久,可我喜爱她已经很深了。 第一次买到《收藏》是一个偶然。两年前,我和朋友路过一家书店,我随手翻阅着其中一些时尚杂志,这时装帧精美的《收藏》映入我的眼帘。以前我也买过一些有关收藏的书刊,但内容这么全面的杂志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于是当即买下来。从这天起,我就结交了一位相识恨晚的好友,也是从这天起,阅读《收藏》成了我生活的乐趣所在。闲暇时翻阅这本精美的期刊,欣赏每一篇美文,带给我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也让我开拓了视野,同时也使我这个原本不爱学习历史知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历史迷,那些历史年代和人物一下变得很清晰。我很感慨,如果能早点看到这么好的杂志,我的历史知识就不会学得那么烂了。  相似文献   

6.
对我来说,开始从事体育理论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大体上是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是最早发表我的科研成果的杂志之一。1982年第2期当时还叫《体育教学与科研》就全文刊登了我的长篇论文《体育科学的现状和趋势》,共达14页。这篇文章很切合当时体育科学界的需要,也是我的一篇讲稿。发表后很受读者欢迎。实事求是地说,也就是这样几篇有创意的论  相似文献   

7.
王兴龙 《当代体育》2009,(12):75-75
似乎最初的日子总是值得怀念的,细细教来不知不觉中自己成为信虫已经五年有余了。记得最初我成为信虫的领路人就是《当代体育》“天降信使”,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大虫展示他们的收获:球衣、签名卡、球队手册、队旗——让人很是羡慕!可是那时的我正处于中考的备战之中,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信虫生涯!所以只能暂时将这个打算搁浅。  相似文献   

8.
王曼 《当代体育》2010,(2):74-74
我喜欢足球已经有十个年头了,但信虫之路却刚刚开始,这让我有一些后悔。以前觉得写信很难,要英语好,要找球队地址,要去邮局买航空信封等等。虽然经常看《天降信使》栏目,看到别人的收获也很羡慕,却迟迟没有下笔。  相似文献   

9.
大家好!我做信虫已经一年了,想在此放送一下自己这一年的收获。这是我第一次在《当体》上放送收获,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踢足球已经有五年了,我深爱着足球这项让人热血沸腾的运动。也因此特别喜欢看《当体》这本杂志,是《当体》让我知道了  相似文献   

10.
炮轰豪门     
高晶 《当代体育》2008,(15):53-53
大家好,这是海峰第一次给《当代体育》投稿,既是第一次,还是讲讲我的信虫故事吧。 2007年9月,我的第一封信投向了德国的柏林,从那时起,我正式开始了信虫生涯。仅仅一个月后我便收到了对方的回复,他们送了我三张签名卡。当时我真是无比激动。信和签名卡在班级里传阅了一上午,许多同学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当时真的很风光。  相似文献   

11.
叶佩兰 《收藏》2007,(12):48-51
我在1998年出版《元代瓷器》一书的初衷,就是想告诉大家什么是元代瓷器。上世纪90年代,市场上的仿古瓷已经很多了,当时我因工作需要赴外地考察,到了一个收藏家的家里,发现了满房间的仿古瓷,许多是仿元青花瓷器,以后又陆续发现许多仿元青花,听了收藏家及其家属讲了他们的收藏故事,让我很痛心,也感到很内疚,促使我编写了这本《元代瓷器》。今天看来,书中有许多不足之处,研究也不够深入。该书出版后元青花仿品曾一度没了市场,  相似文献   

12.
惊喜不断     
大家好!我叫李刚,是一个小虫。和很多人一样,一直想给球星写信,可是不知道怎么写,看了很多本《当代体育》之后略懂一些,可还是有点云里雾里,还好有我的好兄弟饶果帮忙,他是一个信虫,而且得到过很多回信,也认识很多信虫朋友。在他的指导下,我终于开始了信虫生涯。第一次将信寄给了拥有众多德国国脚的勒沃库森,听很多人说他们很热  相似文献   

13.
我喜欢足球已经有十个年头了,但信虫之路却刚刚开始,这让我有一些后悔。以前觉得写信很难,要英语好,要找球队地址,要去邮局买航空信封等等。虽然经常看《天降信使》栏目,看到别人的收获也很羡慕,却迟迟没有下笔。如果说原来上学比较忙没有时间,那么现在工作了时间还算宽裕,我开始尝试写信了。  相似文献   

14.
每年立秋之后,正是钓鱼的黄金季节,也是大青虫大量繁殖的时期,正是用大青虫钓鱼的好时候。我开始钓鱼时不知道用大青虫钓鱼,读了《中国钓鱼》上登的用大青虫当钓饵的文章之后,才开始用大青虫钓鱼。但是,用的是整个大青虫挂在钩子上,十之八九钓不上鱼。其原因是大青虫太大,  相似文献   

15.
葛新仁 《垂钓》2002,2(10):1-1
我是一名鞍山的钓友。在2001年1月15日外出办事时路过一家书报亭,无意间看见柜台里摆着一本气度不凡又很时尚的《垂钓》杂志,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出于好奇,我特意翻开看了看,又很快地被杂志的内容所打动。于是我索性买了一本,我也从此开始阅读和收藏《垂钓》杂志。  相似文献   

16.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等待,并没有让我退出信虫这个大家庭。在给俱乐部写信的几年里,我明白了做信虫的"酸甜苦辣"。曾有过繁盛的收信期,也有过凄凉的信荒,虽然我不是大虫,但我现在的收获还是很丰盛的。现在放送些小收获和大家分享。这里放送的是我收获的阿贾克斯4个赛季的全家福和两位球员的官签卡。阿贾克斯的回信率不错,我给它们写了六封信,他们也回了我六封信。还有一张是柏林赫塔的签名卡,我也就不用多说了,很多信虫都有他们的签名卡,他们的回信率很惊人,—般都  相似文献   

17.
互动     
《新体育》2007,(4):64-64
春雪你好!很高兴加入到《新体育》互动这个大家庭。我曾看到刘翔出过一本写真集——《我心飞翔》,而且该书的部分收入将损给希望工程,这很让我感动,但我在市场上找不到此书。请问我如何能买到这本书?也想咨询一下刘翔的通讯地址?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李茶 《钓鱼》2007,(3X):5-5
渔人美食能否简单点? 我是《钓鱼》的老读者,每篇文章都看,甚至连广告都看得很仔细,因为我在里面也能发现新信息。  相似文献   

19.
汪芬 《围棋天地》2013,(8):108-109
一直很喜欢马晓春轻灵飘逸的棋风,也很喜欢马晓春的书。他的书,如《三十六计与围棋》、《神秘序盘》,我都细细研读过,而多年来陪伴我左右,让我品味再三,也给予我人生启迪的一套书,还是他的“马氏两部曲”——《笑傲纹枰:十二胜局揭秘》和《黑白之间:十二败局反思》。棋乃命运之艺,围棋不仅是一门竞技艺术,也孕育了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0.
心情日记     
陶陶 《当代体育》2005,(5):80-80
“自从第一次阅读《当代体育》,我就喜欢上了这本杂志,从开始借朋友的看,到现在自己去买,我已经看过很多期了,我的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它,男生女生都有。有时我买来会借给大家一起看,而传回来的时候,书已经被翻烂了。我有时很气愤,但心里却非常高兴。因为我知道有这么多和我一样喜欢篮球的朋友!于是即便那本《当代体育》被翻得再破,我也会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