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方言看普通话“了”的功能和意义洪波0.1普通话的虚词“了“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很多专家学者对“了”的功能和意义都作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工年。但是。到目前为止.语法学界对“了”的功能和意义仍然没有取得完全的共识。在80年代中期以前.语法学界...  相似文献   

2.
“圪”字作为词缀普遍存在于山西各个方言中,在长治方言中也使用较多。本文根据长治方言的语料对“圪”进行了分类,可以更清晰地认清“圪”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温州方言中"日"的语法特点及涵盖意义,指出温州方言里的"日"保留了古汉语"日"的名词和量词用法,它附着在部分时间词之后,能起到凸显时间概念的作用。本文将温州方言中的"日"同普通话中的"天"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究温州方言中"日"的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4.
请看中考题:We are glad that more and morebusinessmen want to factories inZhangzhou.(2005年福建漳州)A.pick up B.clean up C.open upD.get up译文:我们很高兴,越来越多的商人想在漳州办工厂。所给选项都是“动词+up”构成的短语,pick up(捡起,顺便来接),clean up(清除,收拾干净),open up(开办),get up(起床),根据句意可知答案是C。“动词+up”构成的动词短语,常见的有:go up(上升,上楼),turn up(露面),stay up(熬夜),sit up(坐起来,熬夜)standup(起立),come up(走过来),wake up(醒来,把某人叫醒),make up(组成,占,编造/写),put up…  相似文献   

5.
请看中考题:We are glad that more and more businessmen want to factories inZhangzhou.(2005年福建省漳州市)  相似文献   

6.
以现当代作家作品中的用例为依据,考察不同地区方言中"哩"的各种用法。语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地区的"哩"在用法上存在共性,也反映在不同地区用法上存在一些差异。归纳的条例既有对已有一些看法的证实,也有一些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讲定冠词表示有定意义,不定冠词表示无定意义。它们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但是实际语言运用中,不定冠词有很多特殊的用法,这些用法单从语法上解释是不够的,还需联系语境、交际的双方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对不定冠词的用法进行语用方面的描述和解释。  相似文献   

8.
虚词复习是高三语文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复习的一个难点。研究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虚词。虚词表示的是抽象的语法意义 ,一般不易捉摸。要正确把握虚词的语法意义 ,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以 2 0 0 2年高考试题为例 :①中美关系  动荡 ,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②他比你只是  差一点 ,其实两人不相上下。③这几天我  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A .一再 多少 往往B .再三 多少 常常C .一再 稍微 常常D、再三 稍微 往往下面以“往往”、“常常”为例。“往往”“常常”乍一看似乎意思…  相似文献   

9.
“其”字是一个古文虚词,同学们对它的意义 和用法比较头痛,但高考中它又是必考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和掌握它的使用规律,笔者从 古人笔记中选辑了以下一段寓言故事,它将“其” 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包罗无遗,请大家将它们作一 细致分类。(提示:按代词、连词、语气副词三大类 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胡兴成 《高中生》2009,(3):46-47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在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岂有此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语,表示说话者认为别人的言语或某种行为、事理极其荒谬。断无此理。这一词语在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金瓶梅词话》、《醉醒石》、《聊斋俚曲》和《醒世姻缘侍》中均有出现,其形式并不太统一,又写做“岂有此礼”、“岂有是理”,还有用“那有此理”的。而且“岂有此理”在这些文献中具有鲜明、丰富的语用、语义特征,有的表示强烈的否定,有的表示一般的不认同。有的则表示一种客气、礼貌的推辞。  相似文献   

12.
文章借鉴描写语言学的分布理论并结合汉语的特点分析了偶然一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统计分析语料的前提下,文章认为目前对偶然语法意义的解释存在片面性,并确定了偶然作为形容词、副词、名词时的基本意义,且在文末提出了与之相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词性、成分、句类几个角度分析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将一些特殊用法取之与普通话和其他闽方言进行比较,可加深对莆仙方言中这类句式的认识,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4.
〔病句〕甲队的小王一个远距离投篮,真可惜,球在篮框上转了几下,差一点没进去。这个句子的主要问题,是对“差一点”的用法没搞清楚。说“真可惜”是希望进去,实际上没进去;可是“差一点没进去”是说球进去了。根据说话人的角度和进球情况,正确的说法有下列三种: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内涵深广的概念,文化是人类社会知识的总和。而语言是人类的一种听觉的符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了解文化。民俗是一个地区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方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夹"是赤峰的一种地方小吃,透露着赤峰地区人们的物质文化。詈语词一直被文人雅士鄙视,认为其不雅下流,难登大雅之堂。可是詈语却可以真实的反映着一个地区民众的心理文化和人际关系。本文分别从"对夹"这种地方特色小吃和詈语词来介绍赤峰方言中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6.
梁蓓 《华章》2012,(16)
中国有给孩子起“乳名”的习俗,乳名不仅包含了长辈对晚辈的爱,更彰显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从“方言人名”入手研究文化,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方法.“方言人名”中包含了太多古代人的原始崇拜,本文就人名中所包含的对自然的敬畏,对动物的崇拜,对人口的重视以及对鬼神的恐惧几个方面进行了整合和归纳.  相似文献   

17.
补语“上”的意义和用法关键补语“上”的意义和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原因是我们对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还没有摸得十分清楚。本文拟采用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方法对补语“上”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归纳,希望能够摸清它的意义,找出...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在备考时应引起重视。一、"之"作实词1."之"作动词  相似文献   

19.
"斧正"一词源于《庄子·徐无鬼》篇中"匠石运斤,尽垩而鼻不伤"的故事,其原文是: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就是:郢都有一个人把像苍蝇翅膀那么薄的白粉涂在自己的鼻子尖上,让石木匠替他砍下去。石木匠抡起斧子带来一股疾风,白粉削去了,而郢都人的鼻子一点也没受伤。简单说来,这就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木匠用斧削掉一郢人鼻尖上  相似文献   

20.
在上古汉语,"孰与"作为凝固形式,经常用于对不同人或事物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和反问句里起关联作用。为了探本溯源,本文确证,在上古汉语,"与"本可用如"如";"孰"有时也可用如"何";"孰与"也正好用如"何如"(含"何若"),甚至不妨给它们划上等号。"孰与"的这种用法和意义,乃是原本上述"与"和"孰"的用法和意义的。不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对"孰与"的具体确切意义则应作具体分析,灵活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