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学生同伴交往与个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湘荷 《中学教育》2002,(10):19-20,18
个性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是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是一种重要的素质,也是形成其他各种素质的心理基础。个性的发展是指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包括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发扬和消极个性品质的矫正、克服。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不仅是德育的直接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一、中学生同伴关系的基本特点1.从"同性别"交往转向"异性别"交往。在青春期早期,同性同伴群体占主导地位,小团体几乎都是同性成员,这是青春期以前模式的延续。逐渐地,"小团体被融合到更大的组合中,称之为集群。最终,集群又分解成混性别的小团体"。[1]374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是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家。他认为,在青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中学生网络游戏现状以及网络游戏对中学生同伴关系影响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可以利用网络游戏力对中学生同伴关系的正向影响设计并开展以“提升中学生同伴关系”为主题的系列团体心理辅导课。实践结果显示,参与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对于自己的同伴交往能力与状况有了积极的评价;利用网络游戏力开展的主题团体心理辅导课可以提升、改善中学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4.
同伴关系是影响孩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孩子社会性发展有独特的作用和重要的价值.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孩子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培养幼儿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非指导性团体游戏对幼儿同伴关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高三年级大班额和小班额的学生采用Bogardus社会距离法7点量表测量同伴关系.研究一主要探究班额对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小班额中的学生同伴关系显著好于大班额中的学生同伴关系.研究二主要探讨相同的座位距离下小班额是否依然比大班额中的学生同伴关系更好,结果发现,在相同的座位距离下,小班额的同伴关系显著好于大班额...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同伴冲突受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具有不可避免性。了解中学生同伴冲突特点,正视同伴冲突价值,开展相应的学校教育,将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及社会化水平的发展。文章中分析了中学生同伴冲突的起因以及冲突解决策略特点,并针对学校教育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青少年同伴群体概念出发,分析其形成的自发性、群体结构的松散和极强的凝聚力、变化的游戏规则、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特征及个人的多重真实性等特征,并指出青少年学生同伴群体交往的促进作用及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同伴竞争人际适应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学生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同伴竞争的人际适应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中学生同伴竞争人际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两条教育对策:第一,对中学生群体进行面对同伴竞争的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第二,针对少数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的同伴关系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生同伴关系是指中学生之间在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龄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是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完善人格的必要前提与条件。教师应充分认识和了解同伴关系对处于青少年期这一发展阶段之中的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多方面影响,正确对待,因势利导,做好教育与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0.
同伴关系是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主要内容,中学时期人际交往的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健全、情感发展和社会技能的习得都具有深远影响。为了预防中学生出现信任危机,提高和培养他们的同伴信任水平,促进中学生成员之间互相沟通,增强凝聚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父母和教师的心理和情感依赖日益减少,而对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依赖却在增强。同伴交往成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是其身心健康发展及顺利社会化的基本要素。然而,在传统的重功利的价值取向支配下,承担着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的中学教育,实质上往往以应试为目标,以学科为中心,将学生禁锢在“书山题海”,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忽视课堂上同学交互作用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没有把交往教育当成一项重要的实验课题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却一直把让学生掌握知识作为压倒一切的…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被试为754名中学生。结果表明,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可以用社会支持、陪伴与亲密感、满意度、惩罚和冲突五个维度来描述。五个维度均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给予中学生社会支持最多的依次为母亲、父亲、同性朋友和教师;中学生与同性朋友间的陪伴与亲密感、冲突、满意度依次高于母亲、父亲和教师;来自重要他人的惩罚依次为母亲、父亲、教师和同性朋友。高接纳组从母亲、同性朋友和教师处获得的社会支持及对母亲、同性朋友和教师的满意度均高于低接纳组;教师给予低接纳组的惩罚多于高接纳组。在四种关系类型中有互选朋友的中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陪伴与亲密感和满意度均高于无互选朋友的;无互选朋友的受到的惩罚多于有互选朋友的  相似文献   

13.
进入中学阶段,同伴交往渐渐成为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是其身心健康发展及顺利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学校应积极开设交往课程,传授交往礼仪和交往技能;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结构;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帮助,引导中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构建家校共育的交往教育模式,培养中学生友善、正直、宽容、乐观等良好品性。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他们逐渐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而对同伴的依赖在慢慢增加,同伴成为了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而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学之间只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本文就集体运动项目对中学生同伴人际关系的影响进行探析,旨在为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同伴人际关系探究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刘薪 《教学与管理》2012,(28):28-29
中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及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成人感"、独立性的增强,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而对与同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依赖日益增强。一、中学生同伴交往的概述何谓同伴?目前关于同伴的定义有很多,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综观各种定义,作为同伴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近日。笔者在幼儿园观察时,发现了一个名为“胜利队”的中班幼儿小团体。当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儿童同伴团体的雏形产生于小学低年级,在学龄中期达到稳定状态,因而小学时期也被称为“帮团时期”。在幼儿期。儿童虽然对自己所属的群体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偏好。但是由于其团体常模和价值调节往往是外加的。而且形成的群体基本不具有长期稳定性。所以被认为“尚未形成富有凝聚力的同伴群体”。然而,胜利队的出现似乎与目前对幼儿同伴团体的普遍认识存在差异。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镜头一:中班的积木建构区,男孩李晨与两男孩、一女孩组成一组,进行积木搭建。 李晨选择用积木搭建城堡。当他开始搭建的时候,其他三名孩子并没有与他一起合作,而是站着或者坐在他的周围看他搭积木。当一名孩子主动与正在搭积木的李晨交谈时,李晨立刻斥责道:“别惹我发火啊,听到没有,闭嘴!”当另一名孩子插话时,李晨马上恶狠狠地对他吼道:“你废话多了啊,告诉你,再有两次我就把你开除,听到没有!”而当女孩碰到李晨搭建的积木时,李晨又暴躁地对她说道:“你怎么尽给我添乱呢?你也不听话了吗?”整个区角活动中,真正搭建积木的只有李晨一人,其他三人都是旁观者,他们偶尔的插话或者参与也被李晨斥责或制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锡来 《教育探索》2006,(5):100-101
中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中学生与同伴交往的需求欲望十分强烈。随着中学生同伴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些不良的交往心理也随之产生。因此,研究中学生交往过程中出现的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和能力障碍等问题,并探寻解决的对策,是引导中学生正确进行同伴交往,促进其完成社会化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福利院儿童是我国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都有遭遗弃或失去亲人的痛苦经历,再加上特殊的福利院养育环境使其无法拥有普通家庭的正常情感体验,很多儿童在与同伴交流过程中表现出孤僻、偏执、攻击行为较多等不良交往习惯,严重影响了同伴关系的质量,对其正常的社会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同龄人的相互交往在中学生的成长和步入社会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有许多事不愿意和家长或老师交流,而是对同学或伙伴倾诉。同时,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有许多特点:叛逆、承受挫折能力弱等等,有些问题通过老师或家长是难以解决的,而通过与同龄人的接触、交流之后,则会令他们突然有所悟,无形之中解决自身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