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阎连科四大系列的小说书写了人类的生存苦难史和人性荒原史,以全新的视角和认知标准为我们叙述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笔锋直指人类生存的苦痛和不为人知的一面,多元的叙事方式更使他的小说成为文坛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1978年12月.历经“文革”苦难的巴金老人开始写作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随想录》。1979年春天.巴金重返巴黎。刚刚经历过“文革”浩劫的巴金.思想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旧地重游带给他的不只是兴奋、亲切。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在《随想录》中,巴金一再提到他在“文革”初期被迫不停地写交代的经历。  相似文献   

3.
阎连科算不得名家,却在当代文坛举足轻重.他执念于举"生命"这个千钧之鼎,在他的笔下,散遍苦难、死亡、绝望,然无不流淌着生命的气息.阎本人最喜欢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被称为"一部世纪末的奇书力作".书中把人的苦难命运推到了最极端--活不过40岁的必然宿命,而人的抗争亦达到了生存韧性的极限,让人唏嘘不已.就在宿命与抗争之间,彰显出的正是生命原初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昆明的雨》中,汪曾祺实质上不是对昆明日常生活进行随性书写,表达自己的喜爱与思念之情,其实他最想表现的是隐匿其中的苦难意识与自己的苦难经历。理解这一点,就务必结合当时汪曾祺的生存环境去考察。作者隐匿在文中的苦难忆写,以及他对苦难的有意遮蔽与消解,还有苦难背后透显出的温情坚守的人生价值观,这些发现为我们深度理解《昆明的雨》的思想内涵提供了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5.
泱泱中华承载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期间,我们经历过繁华,也遭受过苦难,又奋进崛起。如今,过往如云烟流散,可那经历过的苦难,却成了一道永不退去的疤痕,刻在我的脸上,痛在我的心里。那便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文物!它们,在岁月峥嵘的日子里,流向他方,或因国力衰退,被强行掠夺;或因国民麻木,无知挥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小说中,余华可以说是为数很少的一个写苦难主题的作家,死亡、杀戮、苦难等是他小说永恒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也都逃不掉死亡的宿命,但是在这苦难的外衣下,却闪烁着无法隐藏的人性光辉。本文将从余华的小说出发,去寻找苦难中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7.
“我今年86岁,我流浪了86年,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聂华芩 人只能活一辈子,我指的是生理上的。一个人活一辈子就很不容易。他(她)要经历多少的苦难,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但是如果你有幸在活着的时候,同时徜徉在精神世界中、咀嚼自己的生活、体验他人的苦难、享受人生美好的瞬间,那就相当于延长自己的生命,相当于活了几辈子。  相似文献   

8.
张炜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在文革时期的切身经历,使他在小说中反复叙写文革时期人事的苦难。作者对文革时期苦难的叙写不是为揭示伤痕而一遍遍的咀嚼、玩味,而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力图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反思历史和人性。  相似文献   

9.
苦难     
贝多芬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值得人称道的音乐家,他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正是这些苦难给了他无比的勇气,激励他创造出了不朽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10.
叶紫短暂的一生饱受人世的苦难,他以自己的传奇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包含血与火的战斗檄文,超越小我的苦难,探寻大我的生存出路,为我们留下了超越时空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1.
路遥是一位具有强烈的主观情绪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中几乎都是作家根植于对人生的经历与生命的体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窥视到苦难意识在作家的创作心理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持久的、难于摆脱的心理上的苦难情结。本文主要从路遥的具体作品中分析这一苦难情结。  相似文献   

12.
胡春莲 《鄂州大学学报》2009,16(4):58-59,66
牛汉一生经历的苦难太多,他不同时期经受的苦难不同,决定了他感受苦难的方式不同,不同时期他的创作体验、人生境界不同,因此他的诗歌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的审美属性切入,探讨莫言小说的审美取向:关注民间生存的苦难与不公,展现人性在苦难中的坚韧与变异。究其原因,过往痛苦的人生经历使他侧重展现人生的苦难景况,中外文学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性的思索影响了莫言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以福贵这个典型人物为切入点研究底层百姓如何承受苦难,在面对苦难时能勇敢地活着的内蕴的力量。以他的日常生活和悲欢离合揭示普遍性的苦难:人活着要面临各种不可预知的苦难,活着是非常不容易的。探讨他的苦难意识和生命意识,他面对苦难命运时的做法——"活着"。  相似文献   

15.
梁南是"归来"诗歌群落中的重要代表,他在黑龙江写下了很多诗歌作品。时代给予梁南的精神创伤和心灵之痛十分深刻,而诗人梁南用生活的矿藏将苦难玉成了诗,将个体之痛升华为精神财富。梁南的经历与诗歌,反映了极左时代中的一代知识分子悲剧命运与理想、道德追求,他无疑是用诗歌表现忠贞理想悲剧诗人中最淋漓尽致的一位。  相似文献   

16.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大正时期的著名作家,是"新技巧派"(也有称"新思潮派")的扛鼎人物。在他坎坷而又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杂文、散文等,被日本文坛誉为一代鬼才。他的作品大多渗透了一种悲观、绝望的阴郁气息。这与他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他的消极的人生观和对未来的迷惘与失望使他无法乐观地超脱于现实之外,而是执着于对人生的苦难的书写,执着于对世态炎凉的批判,执着于对人性弱点的揭露。人类生存的苦难与灵魂的孤独是他笔下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当下中国文坛呼唤作家的人格力量,呼唤作品的人文关怀.凭借丰富的底层生活经历,真诚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学观,对域外小说的大量阅读和对同时代作家的密切关注,鬼子小说在抒写苦难这一主题时具有非凡的深刻性.鬼子小说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他对小人物日常生活苦难的不倦抒写,更在于他对他们心灵苦难的深刻揭示.这种有深度、有力度的揭示也得益于鬼子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8.
路遥是一位善于书写苦难的作家,苦难作为一种精神特征贯穿了路遥的大部分作品。但路遥并没有被苦难异化而沉沦于苦难之中,他一直寻求着对于苦难的超越之路,在路遥对苦难的书写中,从承受苦难、淡化苦难到反抗苦难、超越苦难,他为他小说中的人物选择了一条反抗苦难异化的抗争之路。  相似文献   

19.
阎连科小说理性鸟瞰笔下的世界和人物,并把它纳入不同的艺术美学范畴,对中国人的生活、立场、历史和现实做出独具一格的阐释。其民间立场写作指向乡土世界和"劳苦人",但在言说方式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一是令人心悸的苦难叙事,二是透彻的乡村权力书写。逼视现实成为阎连科民间立场的写作基调,他以强烈的介入现实的目光审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在批判中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梁丽文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6):74-75,78
以作品《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著名作家东西,其文坛地位越来越被认可。东西一直钟情于"苦难"的书写,无论是早期的乡土小说还是后来的都市题材,实际上都在诉说一个主题——"苦难"。东西的这种苦难意识与其所处的桂西北生活环境以及独特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