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主体间性理论倡导一种全新的主客之间的关系,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主体间性理论下反思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客关系,以此来探索主体间性理论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实现路径,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这门课程,需要执教者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内涵和实质,内容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把握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问题;把握好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即思想理论教育始于知识而不囿于知识,思想理论知识教育的目的与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同一性,坚持思想理论知识的教学与意识形态教育的辩证统一,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阅读的审美范式分为主客二分、主体间性两种形式,主客二分审美范式适用于传统教学,将语文知识、学生主体视为与教学过程主体对立的客体;主体间性以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为主体和目标,将主客互动视为客体。主客二分阅读范式强调知识的客观性、真理性和权威性,知识作为主体的对立面而存在,关注主体对知识客体的主动性与干预性,  相似文献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的第一门课程,对"基础"课中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关系、理论的系统讲授与教学重点难点选择之间的关系、知识和理论的传授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课程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处理,是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然而在这过程中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预设与生成是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如何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生成更加精彩,构建和谐课堂,是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严淑萍 《职教论坛》2003,(12):52-52
《思想道德修养》课不单是一种知识传授性的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和提高,理所当然地被纳入德育系统工程中。但以往《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建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在教学中与学生发生联系,课程一结束,课程和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育人关系就中断了;二是与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德育联系不够密切,呈现出各自为政、结构松散的态势。我以为,这实际还是“小德育”的境界,没有跳出传统德育模式的窠臼。时代的发展,教育对象情况的变化,给《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建设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现实要求。现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谈谈…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学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基础上,强调知识的“真理“性和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忽视了人在教学中的生存意义,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价值主体,教育的终极价值是生成完整的生命,因此传统教学必须转换视角,走向“生存论“的教学,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生命价值,使生命的意义在“生存论“教学中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是当前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关注的问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概念鉴定是深刻认识解决该问题的前提,该课程实效性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道德教育在世界观、价值观、行为规范、主体精神、辩证思维等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从教师、教材、实践、环境各个角度探索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生成性教学哲学的机理结构与内在理据的阐释意在从教学构成要素入手,对作为教学哲学的生成性教学的结构样态及内在因由进行阐述分析。生成性教学哲学的机理结构主要为教师和学生共在共构的教学主体结构、学科知识和生活知识联结融通的教学内容结构、探究对话和有意讲授补充转化的教学方法结构。教师和学生的生成性,课程知识的相对确定性与境域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情境适切性等构成因素特征是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的内在理据。  相似文献   

10.
在课程论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本质的呈现包括该课程的体验式学习具有的生成性、整合性、情感性、个别性的特点。以此为基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需要进行观念变革,重新认识课程属性、过程主体、资源构成、服务对象、教育目标。同时要创新教学载体,做到"五结合",即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1.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109-114
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转向表征了教师知识对于教育教学实践逻辑的积极回应,需要从知识观层面对其作出理性审视。教师教育课程转入实践、转向个体、转为能力割裂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内在联系,缺乏对知识公共性的观照,忽视了知识生成与价值辩护,具有局限性。基于实践性知识的视域,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转向要求其课程建设注重理解性、对话性和生成性,在课程建设中,重视效果历史意识、注重问题整合知识、提供实验教学的课程实施和课程开发方法的整体转变是可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知识观不仅决定了教师在课程知识面前的态度,也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师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展现。传统课程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适性,教学目的即知识传承,教学过程即知识再现与舞台表演,教学方式注重事前预设与模式搬运,教师教学个性受到抑制。建基于新知识观上的课程改革,宣扬课程知识的个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特征,因而教学目的转变为知识的创造,教学过程转变为知识生成与生命表现,教学方式侧重于及时行动与因地制宜,教师教学个性得以生成。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视为不断生成与建构的“文本”,而不是封闭的、稳定的、从外部即可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师生关系不是主客二分的关系,是“我—你”的生活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既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在师生主体间性范式下,师生在交互的基础上双向理解,教育的意义是通过师生主体间性交往而得以建立,教育关注的是师生教学生活本身,是师生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生成性课程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被认为是对学习理论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是针对预设课程在当代所显现出来的弊端而言的,在学习观、知识观、师生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对现实的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生成性课程教学理论与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契合的,它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教学改革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从本体论的层面上认识教学交往观与生成性课程的哲学意义,并提出实施策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传统思想政治课受主客模式限制,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弱化;教学内容空洞,方式存在错位;教学方法没有得到适时更新;教学的工具价值突出。主体间性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迎来了新的曙光。主体间性是指多个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有别于简单的主客关系的新型主体间关系。从主体间性视角来审视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生成性教学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有效地培养职前教师的生成意识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生成性教学的内涵,并对生成教学观下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分析,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培养师范生生成性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90):135-136
随着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的作用在当前阶段开始逐渐体现。作为一名初中生,需要在学科知识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对其中涉及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掌握,以此来保障自身的精神世界完善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有效认知。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教育是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内容获取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渗透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知识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关系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措施,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和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重视品德教育,挖掘育人素材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它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信息与  相似文献   

19.
课程实施在底层逻辑上始终没有摆脱主客二分及其调和。关系主义方法论有助于我们超越二元论思维,重构对课程实施的认识方式。关系主义视角下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是一种时空性的关系存在。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研究中运用关系主义方法论,需将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并通过分析性抽象基础上的理论综合展开研究。从关系主义视角出发,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涉及课程目标上劳动素养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课程内容上传统劳动形态和新型劳动形态的关系、课程实施方式上具身行动与心智投入的关系,以及课程评价指向上劳动评价与课程评价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回应上述议题,需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着力于优化劳动教育课程本体性目标与工具性目标的关系、优化现实劳动教育空间与虚拟劳动教育空间的关系、优化劳动直接经验获取与间接经验习得的关系以及优化劳动过程写实记录与经验反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教学计划是指导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构成教学计划的基本要素一般有:招生对象与学习年限;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在内的总括性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在各年级的教学顺序;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概述;学年、学期、学周主要教学活动编排等等。教学计划这个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管理工具,在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教育计划预先规划了专门人才应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能力结构,规划了达到这些目标的主要实施步骤,因而它是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模式,是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