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本文以山西“封口费”为案由,对“封口费”现象与记者的“有偿不闻”进行探讨。分析“封口费”现象的实质是“有偿不闻”。进而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媒体公信力、社会公正性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有偿不闻”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事由:2008年,河北蔚县县委书记李宏兴(已获刑)指使矿主出钱260多万元,用于收买记者。今年3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通报了该案:河北蔚县矿难收受“封口费”事件,共有8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受到处罚,涉案的10名新闻从业人员中,9名记者获刑(未获刑者为一名通讯员),并终生禁止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封口费"事件频频发生。接二连三的"封口费"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潜规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真、假记者扎堆在"封口费"上?本文透过"封口费"事件对这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婷婷 《新闻世界》2013,(5):311-312
记者领取"封口费"事件是一种有偿不闻现象,这种现象具有有偿性、合谋性、欺诈性、违法性、隐蔽性、破坏性等特征。深入探讨封口费现象的本质特征,对于惩治这种不良社会行为,构建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封口费"事件屡禁不止,不仅损害了记者的形象和媒体的公信力,也损害了民众的知情权和利益。要彻底根治这一弊病,必须解决如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新闻舆论监督"之监督的缺失,力求对症下药,探寻一些加强监督舆论监督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新闻世界》2009,(2):22-23
去年9月,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一起死亡矿工1人的责任事故后,矿方为隐瞒事故,以各种名义发放“封口费”。仅仅两天时间。23家“媒体”的28人以记者名义前往该矿领取封口费。后初步核查。领取“封口费”人员中。持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的有2人,其余多数是假冒新闻单位的社会人员。“封口费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一片哗然。  相似文献   

7.
在2008年记者节前后,曝出了近年来有关记者的最大丑闻,相信许多年以后记者同行仍会为这一幕感到耻辱,这一幕将会永远钉在中国新闻业的耻辱柱上:一群真真假假的记者竟然在一场矿难之后,像乞丐一样排着队向欲瞒报的矿方争领“封口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封口费”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在危机传播的四个阶段应该具备的危机处理意识与做法,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大众传媒面对自身形象危机应该采取的增强公信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个人利益,一般指个人欲望的满足,是个人自我要求的一种享受。所谓职业道德就是社会个体在其从事的职业中所应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对从事这个职业的所有人员的一个普遍性的要求。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其统一性体现在个人利益的实现是通过社会个体恪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来实现;而在大多数情形下,其对立性更为彰显,因为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满足往往要以违背职业道德为前提,奉公守法往往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  相似文献   

10.
<正>心理预设是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或对象提前预设结论的过程,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在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前即对即将采访的人物和事件提前预设观点态度和心理倾向,有时它表现为十分确信某人某事,有时则表现为否定。然而,这样的心理状态往往会阻碍注意力指向,限制新闻记者对于人物的挖掘、事件的深度解析,最终导致偏颇的新闻报道产生。笔者认为,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恰恰应该体现在采访过程中,不对报道事件与对象提前进行心理预设、不提前赋予感情和倾向,这样才能客观、真实、不偏颇地报道事实真相。真相只有一个,无限迫近真相的重要原则之一即是不加修饰、不加道德判断等这些个人、集体、社会情感在内。  相似文献   

11.
尚小虎 《视听》2016,(6):163-164
新闻记者常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传递公平正义、揭露社会阴暗的重要职责。然而近些年,我国新闻界却发生了不少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事情。对此,本文首先简述新闻记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然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最后对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盐亿 《新闻三昧》2005,(9):32-32
《中华新闻报》8月24日刊载评论《记者发矿难财是奇耻大辱》。评论说,7月51日.河南汝州市一煤矿突发透水事故。8月15日,得知这一信息的记者纷纷来到汝州市,向当地政府“领工资”(当地政府花钱消灾,给记者发“封口费”),共有100多家媒体、480人领走了20万元。评论说,这些年来,确实有一些记者背信弃义,不仅将自己的责任置之脑后,更甚者“靠山吃山”.将自己的身份当成了谋私敛财的本钱,成了不光彩的受贿者或敲诈者。  相似文献   

14.
覃辉 《声屏世界》2004,(7):51-52
2003年的“皇马中国行”热遍华夏大地,媒体之问也展开了近乎“疯狂”的竞争。多数的媒体都采用了娱乐化的报道方式,但在竞争中也凸显出某些新闻从业者缺乏职业素养的现象,本文从娱乐化的报道方式中,探求记者在媒介事件中角色迷失的原因,并提出新闻从业者在新闻娱乐化冲击下的职业道德应对。  相似文献   

15.
一、记者职业道德概念新闻职业道德,也叫新闻伦理或新闻道德,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活动中所应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基于新闻工作的特点而对记者提出的特殊要求。新闻记者的职业特征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人",交游广泛,经历丰富,生活内容多变。记者的双重身份(公  相似文献   

16.
金明勇 《视听纵横》2009,(1):119-120
2008年记者节前的一个多星期,对于新闻界来说,发生在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的那件“记者领封口费”事件,称得上是奇耻大辱。之后,网络媒体铺天盖地的进行报导,观点大都为记者职业道德缺失、媒体公信力贬值之类的评论。  相似文献   

17.
赵金:“封口费“,无论是对于新闻从业者,还是对于社会上的普通人,都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从山西繁峙矿难之后,这个词就牢牢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对于新闻人,它意味着耻辱。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新闻制作水平提升、记者综合素养不断提高这些进步之外,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却出现了不应有的下滑趋向,一些不良的新闻现象不断发生,如假新闻的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分析新闻记者发布假新闻有失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及原因,对解决这类问题的相应对策进行思索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伴随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传媒技术和传媒方式得到了新的突破,新闻记者队伍建设速度加快,但是在新闻事业的深化发展下,新闻媒介商业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受利益的驱使,一些新闻报道出现偏离真相的现象,这是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体现。为此,文章结合近几年新闻报道中假新闻的实例,分析记者职业道德薄弱的原因,并就防止假新闻蔓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07,(2):103-103
据《北京娱乐信报》近日报道:原中国投诉网“记”李凌最近在北京朝阳法院刑事审判庭接受公开审讯。他因涉嫌以记身份向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勒索380万元“封口费”而被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