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胡锦涛总书记对执政能力内容加以细化的7个范畴中,“执政理念”位居其首。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执政理念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清醒、深厚、高度的历史自觉,通过丰富执政能力的内涵,在执政理念、政治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方面都实现了重大突破,为我们党紧紧抓住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切实肩负起执政兴国这一伟大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执政走出了一条新路,执政也走上了一条新路。这“新”体现在很多方面,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方面,但至少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3.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贡献。《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初步构建起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框架,大大拓展和深化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深化了一系列概念,其中“执政资源”是一个颇为重要的概念。20世纪末期苏共正是在执政资源枯竭的背景下政权被倾覆的,其教训应该为我党深刻汲取。自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经过三代领导人的不断努力,我党在拓展执政资源和强化执政基础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正因如此,我党才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刚举行不久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更是深化了对执政资源的认识,明确了党对执政资源的观念意识。相信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党的执政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加上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会使中国社会在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上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的战略性思考。这一决定对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提出,体现了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的宗旨,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2004年9月16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对这次会议的评价——民主的大会、团结的大会、务实的大会。大会的各项议程和通过的各项决定,都充分体现了民主、团结、务实的精神,对全党今后的建设和各项工作,将是最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8.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教育部门贯彻全会精神与推动当前工作相结合。就是要全面落实全会提出的包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内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而作为党的基层干部的学校领导,就是要努力使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成为自觉增强执政意识的过程,成为学校领导班子和管理干部提高治教治校的能力和本领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而科学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高素质的执政主体、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三个最重要的环节。紧紧抓住这三个重要环节,并把三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必须把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放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首位,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十年前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再次树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进一步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自觉;南方谈话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资本主义的新阶段,为深化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拓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奠定了最具突破性的思想基础;南方谈话科学地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为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思想增长点.  相似文献   

12.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是一次迟开的会议,与“七大”相距11年,但它是新中国处在历史转变关头召开的一次伟大的会议。会议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地分析了“七大”以来中国发生的两次历史性事变,作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潮,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作了思想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准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50年后认真总结中共“八大”的历史经验,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以来,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呈继续发展的态势,研究阵地不断壮大,研究范围逐步扩大,研究内容日益深化,研究视域日趋多元,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研究水平明显提高。今后,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也是把邓小平同志关于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发挥应用于党建领域的结果。生产力标准理论不仅是我党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核心的理论标志,而且也是我们党从“革命党”变成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成熟的执政党的理论基石。它已经成为我党一切理论的逻辑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1956年刚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对极度衰败、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从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建设开始,明确前进的方向,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牢牢把握中心任务,并围绕中心任务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得中国在短短的7年中,不仅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而且也使这7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经验,对于今天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明执政是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整个社会政治文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关键部分。文明执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当然要求和必然选择,这有着内在性要求。但是文明执政是不会自然获致的,它需要执政主体的道德心与责任感的浇灌,也就是说它需要社会执政主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执政过程中真实地实践执政的文明原则,从整个人类的文明的角度来看待执政方式的文明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和中共八大都是很重要的大会,他们不仅在各自党内和国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两次大会之间也存在着密切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苏共二十大对中共八大的深刻影响上。这种影响又体现在多个方面,即思想解放、指导思想的转变、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的确定、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对国际局势的认识、民主法制建设、民族政策的制定、反对个人崇拜,以及中央委员会的规模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到全国范围执政这一历程中关于执政方式问题的探索,我们认识到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按照什么样的方式执政,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也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和社会主义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黄晓敏  徐驰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3):36-38,66
统一战线自其产生以来,就担负起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使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将统一战线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之中,赋予统一战线鲜明的时代特色。新时期的统一战线,不仅在理论上对于角色定位、发展原则、工作对象有了创新,而且在实践上也在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五个方面的关系有了突破。  相似文献   

20.
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和重要范畴,是执政的理论前提和整个执政理论体系的核心与灵魂,是执政党从事执政实践活动的思想指南和理论基础;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是深度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探究的迫切理论诉求;围绕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研究方法、研究概况、理论渊源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与执政合法性的逻辑关联等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认真探讨和理性分析,提出了一些颇具创新价值的观点与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