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自身的认识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出现了不平衡或已有的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或是思维过程出现“短路”而导致思维受阻时,大多是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求援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援助”学生并帮助顺利渡过难关,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是否得以维持,而且还关系到教学过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问题。所以,教师的“解疑”并不是学生问什么答什么。“解疑”是一门艺术,教师巧妙而成功的“解疑”,不仅可以排除学生学习中的知识障碍,还可能激活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东 《教育文汇》2004,(7):40-40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一些名优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从不哕嗦、重复。教师的讲述、设问或提问都注意推敲自己所用语言是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不是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或“好不好”诸如此类接答式问题。  相似文献   

3.
吴惠娟 《教育现代化》2005,(10):102-102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好像演员在舞台上的台词,字字句句都能打动听众的心,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些优秀的教师都很注意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不啰嗦、重复教师的讲述、提问都应注意推敲自己所用语言的准确性:是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不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或“好不好”。  相似文献   

4.
梁静凤 《广西教育》2007,(7B):47-47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直接关系到学生问题的发现,关系到探究性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地进行。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如下七种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何平 《湖南教育》2002,(22):54-54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摆在了重要位置,并把它作为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工程实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敢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为每个学生创造足够的动手机会。实验中保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锻炼机会,轮流操作,不要被学习好些或操作能力强些的学生所“垄断”,避免个别学生总是以“观察员”的身份出现在实验室。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实验过程中,督查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合理,是否违反…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思想及其方式、方法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教学正从传统的结论式教学向着现代的探究式教学转变。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课程理念之一。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处理与解释资料——问题解决。可见,教师如何设置问题情境直接关系到学生问题的发现.关系到探究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决定着“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的教师群体是否具有超出一般人的健康而良好的教师人格。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教育事业能否顺利发展的战略问题。因此,我们在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首先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8.
作批改是教师进行作指导的重要方式。批语是否妥当,关系到批改的效果。下批语应本着“激励”、“激趣”、“激情”三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才能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原因,主要从教学反思的角度予以阐述: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不是牢固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意识;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宜;反思教学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解决了学生独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0.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对中学数学一线教师而言,关心的是今年的高考试卷命题意图,能力立意,新增知识的基本要求,学生解题是否顺利等等.其中,“学生解题是否顺利”是最最关系到考生的头等大事.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一直在思考,学生从高一到高三,三年时光,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胸有成竹的面对高考选拔?这也是最切合学生实际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如何高效、高质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课题。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2.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志。在这一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有效“讲授”知识、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有效“激励”学生。在教师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同时,学生也在帮助教师有效教学.所以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的对面.  相似文献   

13.
德育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在重新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思维方式为指导赋予了教学以“生成”的意义。“生成”对应于“预设”,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的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出乎教师意外的、与教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问题的开发和处理。如何把握时机,运用教育机智,采取艺术方法,在课堂中生成教育资源,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接受道德、建构品德,这是德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德育教师认识和掌握课堂“生成”手段,而且还可以拓展育人路径,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4.
毋庸讳言,在评价学生的练习或书面试题时,教师们都曾遇到一些引发争论的问题,尤其是对教材中一些“条条框框”的判断。如:个位上是0的数是否一定能被2或5整除?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对吗?直径是半径的2倍对吗?……诚然,教师对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或模棱的问题进行争辩,以达到加深自身对问题透彻认识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可让笔者感到疑惑是,类似的问题常常让我们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相似文献   

15.
小学科学课应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科学教师必须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用丰富的感知材料、探究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但是,在我们极力营造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时,学生的探究往往不会按教师的教学设计“顺利”进行,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课堂教学靠的是“口耳相传”,不管是传道、授业、解惑,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教师口语是否生动娴熟,是否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到深刻的启迪,人文境界能否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人格可以感化、塑造学生的人格,而教师的语言是教师人格的外显,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本人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就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7.
如今各学科教学的公开课、示范课,教者似乎都在实施创新教育,都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或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法,或对某一现象的成因作出多种不同的分析,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说出多种不同的见解。一时间,课堂气氛好不热烈。这样做,在倡导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在多年来的听课中,笔者发现,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也许是为了使课更“精彩”而一味地追求学生思维的“发散”过程,而忽视了其思维的“集中”过程,出现了因“发散”而不管“集中”…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改的深入,情感教育在促进“人的健全、和谐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课堂设计、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体系中,情感因素必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却出现了“情感体验简单化、情感表现标签化、情感世界虚伪化”的虚浮现象。如在教学《祝福》时,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教师忽而悲痛低婉,忽而义愤填膺;学生却是昏昏欲睡,无动于衷。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自然也可以顺利地得出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但是,这样的课更像个逻辑推理过程,更像是教师一厢情愿地在完成教学内容与目标。学生的情感是否真正调动起来了呢?对那个制度吃人本质是否真正地把握了呢?对于生活在这个制度下,  相似文献   

19.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独立或半独立的学习活动,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线。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探索与获取,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技能的形成与熟练,还是学生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体验与丰富,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取向与体验,都是通过练习,通过对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来实现的。因此数学练习题设计的质与量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是否体现“以生为本”、有利于学生去探索研究问题,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对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的解决与思考,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当如何进行练习设计,使它能实现(国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教育目标,本文结合我市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暗示了“果子”是教师或家长预设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或家长总是会为学生预设“果子”的,书本是“果子”,教学目标是“果子”,价值引领也是“果子”。为孩子预设“果子”是教师或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或家长不为学生预设果子,,而只谈学生主动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