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本著名教育家平塚益德指出:教育是日本的“立国之本”。这是从明治维新以来就确定了的根本国策。一百余年来,日本进行了三次教育改革,明治维新时期开始的教育改革,是日本的第一次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幕府体制时期封建的教育制度和法规,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为日本的近代化培养了大批国家管理干部和科学技术人才,从而为日本成为近代工业国奠定了基础。认真研究日本近代教育的历史,总结近代日本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无疑,将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下面试就这次教育改革的总方  相似文献   

2.
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几乎在同一时期分别经历了一场改革运动。但改革的最终结果却相去甚远,日本从此走上了国富民强之路,而中国却越来越颓败。通过对比两国的改革运动,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或许就是导致两国改革运动产生截然相反结果的根本原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探讨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中所表现出的极度的功利主义思想,并对两国教育改革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对洋务运动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个半世纪前,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日本兴起了明治维新,两者都对教育进行了改革。比较这一时期中日教育改革的得失,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深刻认识教育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战略作用,加强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并与其他改革配套推进,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教育观,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办事。  相似文献   

4.
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洋务教育与明治维新教育在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所形成的体制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究中日两国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这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探讨其成功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治政府实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革。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政府从财力上大力支持教育,国民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7.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维新过程中,领导者把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文章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对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个封建国家在类似的历史命运下做出的相同选择,但却获得了大相径庭的改革后果:一个仍然是老大衰弱,一个却从此走上中兴之途,成为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近代资本主义大国.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改革,明治维新却是一次非常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9.
在清政府举办洋务运动过程中,大量的西方文化被吸收进来.其中包括西方的器物、技术、科学知识和企业制度.在日本明治政府举办维新事业的过程中,大量的西方文化也为日本所吸收,其中包括西方的器物、技术、科学知识及宪政、教育、军事等各项制度.中日两国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期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也都有不彻底的特点,但相比而言,日本的吸收比中国要更加深入和全面一些.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31):18-19
中日两国在19世纪下半叶,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在几乎相同的历史背景下,分别发动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变革——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一役,标志着中国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而日本却从此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最终成为亚洲第一大强国。本文通过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分析其各自成败的原因并吸取教训,希望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错综复杂,有关学术成果颇多。本文以二元政体为视角,分析幕府与朝廷、幕府与藩的关系和矛盾,着重说明二元政体结构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被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国门后,都选择了走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从而有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但这两场运动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局。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的态度上有明显不同。中国是被动的、消极的,日本则表现的积极、主动;中国所抱定的是“中体西用”的宗旨,而日本则采取“体用兼顾”的原则。日本迅速迈入强国之列,中国则日益衰败。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和结局很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对待和汲取比自己更先进的异域文化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晚清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新式学堂,其中一部分学堂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看,已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这些学堂的创办,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开创了近代新教育的先声,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也为后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客观上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潮流,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通过对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创办、发展、特点及作用的分析,可以给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使我国的教育改革更能体现新时代的要求,给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端,其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有保守落后的一面,但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化技术,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又为洋务运动提出了在中国政治体制上进行近代化改革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后期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封建统治集团的一个应变、自救运动。奕新、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官僚把教育内容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在他们的领导下,改革者们设置新式课程,翻译西学书籍。这时期教材种类日益增多,内容渐趋丰富。从此,科技方面的教育内容在中国学校中得到承认,所编译西学教材在与一统天下的传统教材的抗争中争得了一席之住,并日渐被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文谈及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切入点是:思想观念上的转变,重点说明洋务派冲破顽固派封建保守思想的束缚,为封建地主阶级思想意识注入新的活力;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点谈其付诸实践,实际操作;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社会改革的物质、思想、人才基础,主要探讨一些企业的后续存在,一批科技人才的造就,具有维新思想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其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个运动开展的本身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保守势力和保守观念;同时,随着西方文明成果的引入,人们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选派留学生,培养了大批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是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