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昭君出塞的线路,史书没有记载,所以难以确认。昭君出塞路线需把握五点:一是把握汉匈官方交往的线路。昭君出塞是官方行为,如果《汉书》记载中确有一条官方交往的线路,那么,这条道路就有可能是昭君出塞的线路;二是昭君出塞之前,匈奴曾处于分裂状态,匈奴分裂和一统的历史时期是重要的历史背景因素;三是《汉书》中对朝贺西汉的匈奴右皋林王东渡黄河返回匈奴的这一记载,确认为汉匈官方交往线路的重要节点;四是《汉书》关于奉车都尉班伯到定襄护卫昭君夫婿复株絫单于入境的记载,作为推论的重要线索。五是根据昭君于正月出塞的时间背景,认为东渡黄河的线路海拔较低,相对温暖,可以避开春寒料峭的气候。  相似文献   

2.
历代"昭君村""昭君墓"的诗歌,是构成昭君出塞和亲文化核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们以特殊的视角写就的诗作,有着特殊的意义和韵味。分析探讨诗歌中的意向、审美、主题,是我们更好地了解昭君出塞和亲的时代风貌与文化道德的一面镜子;亦是我们深入挖掘昭君精神本质风采,感受昭君多元形象的特殊基石。  相似文献   

3.
昭君出塞自有诗作留传下来,一直被历朝历代的人歌咏渲染,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宋代吟咏昭君的诗作比前代作品出色的地方在于它们借昭君出塞这一事件对人生的命运,尤其是士大夫的命运与追求,作了深入的探讨。宋代昭君诗作中出现的否定和亲政策现象与以和为责的外交思想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对于昭君出塞的路线,林干认为是经秦直道北上的。近年来,山西地区的部分学者认为昭君出塞所走路线为途经山西地区的通塞中路。从历史资料来看,秦直道仍然是昭君出塞的最可能路线,因为这条道路最便捷、最安全;呼韩邪单于在迎娶昭君之前,就沿着这条道路往返于汉朝与匈奴之间。秦汉时期,秦直道得到了很好的维护,秦皇、汉武都曾走过这条路线。在昭君出塞之时,秦直道的通行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昭君出塞自然不会选择其他路线。昭君出塞没有经过秦直道的理由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5.
“昭君出塞”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经过历代文学家的演义和当今各色媒体的传播,王昭君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形象更是妇孺皆知。那么,王昭君为什么要出塞?通常认为是为了促进汉匈民族团结,自愿出塞履行政治联姻。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样的解释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查阅相关资料,昭君出塞前后其  相似文献   

6.
朋星 《山东教育》2020,(1):111-112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杜甫《咏怀古迹》诗中的一句,咏王昭君出塞之事。千百年来,无论诗文、绘画、戏剧、雕塑,只要涉及昭君出塞、昭君远嫁的题材,十有八九要出现琵琶。有昭君则有琵琶,提到琵琶则联想到昭君,昭君与琵琶形影难离,已成为固定搭配。  相似文献   

7.
昭君出塞名扬青史,昭君村的遗址在今天的湖北兴山则有三处。通过考证汉代的郡制县志、王昭君的名字与官称及家眷状况,认为昭君出生在兴山县香溪南岸,古代的昭君村与现在的陈家湾地理位置相近。兼论《琴曲》所记昭君故事,实属杜撰。  相似文献   

8.
昭君出塞和亲是汉匈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建国几十年来已有不少论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对昭君出塞的动机问题,仍感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并由此涉及到昭君的伦常观,本文将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的宫人 ,竟宁元年 (公元前三十三年 )被遣出塞和亲。此后 ,以她的故事为题材的诗歌、乐曲、舞蹈、小说、戏曲相继问世。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 ,各自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 ,再现昭君风貌 ,写下了一篇篇独具风采的篇章。面对如此众多的昭君戏 ,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却能成为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 ,当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图就马致远的这一现象作一粗浅的探索。千姿百态的“王昭君”从最早的《昭君怨》到当代的《昭君行》 ,历代文人围绕着昭君出塞的故事 ,留下了一系列的昭君戏。那么 ,历史中的昭君出塞的真实情…  相似文献   

10.
昭君出塞图     
理解这首诗,要知道昭君出塞的意义与《西京杂记》的观点相悖。为化解国家民族的危亡,增进民族的友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昭君出塞、“和亲”之举是正确的,进步的;《西京杂记》将罪贲推到受贿的画工身上,言昭君不得志,成为了牺牲品,二者的观点和态度大相径庭。我们应以正确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昭君出塞是汉、匈两族从战争走向和平道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反过来,昭君出塞又对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与和平,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昭君出塞是汉匈两族从战争走向和平道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结果;同时,昭君出塞对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与和平,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昭君和亲出塞成为民族团结和睦的象征,本文从历史传说、古今诗文、民间歌谣、人文景观四个方面论述了昭君出塞的影响,从而演绎流传的观念形态、精神的物化产品和一定生活方式与综合构成的有机整体以及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元代诗人的昭君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昭君出塞的故事对后代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梳理了昭君故事发生发展的历程的同时,着重对元代诗人的昭君诗的丰富内容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元代的昭君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突出地位,借古讽今,借昭君胸怀,浇自己的块垒,正是元代歌咏昭君诗歌独到、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5.
论唐代的昭君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魏晋南北朝昭君诗的创作,唐人对这一传统题材进行了全方位开拓。唐代昭君诗一面抒写昭君远嫁的乡国之思,一面又借论其出塞得失兼议国家的对外政策,诗人们在重塑昭君形象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就诗体而言,唐代昭君诗的价值还在于它代表着中国咏史诗在其发展历程中由“变”至正的过程的完成。  相似文献   

16.
昭君出塞和亲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西汉元帝时期的一件国家的重大事件,在当时,上自西汉的皇帝大臣下至普通百姓,乃至远在塞外的匈奴,都享受到了几十年的和平时光,在后世,昭君及其子女致力于汉匈和平的努力更为后世和平解决民族争端树立了一种很好的范式。  相似文献   

17.
论焦延寿咏昭君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延寿和昭君是同时代的人,他写过两首咏昭君的诗。这两首诗在咏昭君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一、焦诗是现存最早咏昭君的作品;二、焦诗最早将昭君个人与国家命运结合到一起;三、焦诗是赞颂昭君出塞这一倾向作品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昭君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传户诵,妇孺皆知。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小说和戏曲层出不穷,蔚为大观。据笔者所知,现存的古代昭君戏共有六部,分别是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明代陈与郊的杂剧《昭君出塞》和无名氏的传奇《和戎记》、清代尤侗的杂剧《吊琵琶》、薛旦的杂剧《昭君梦》和周  相似文献   

19.
《昭君出塞》这一历史故事家喻户晓,经曲作家王志信,词作家刘麟加以谱曲写词,谱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艺术歌曲《昭君出塞》。它的内容丰富动人,创作手法新颖独特,词曲结构严谨规整,旋律悠扬婉转,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恢弘大气和婉约凄美完美融合,运用两种乐思,勾勒出丰富、耐人寻味的旋律曲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王昭君。下面是我对演唱《昭君出塞》这首歌曲的分析与体会。  相似文献   

20.
历来人们常说的中国古代的和亲,一般都是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联姻。对于汉代的昭君出塞,人们一直以来也都是将其作为一次联姻式和亲来看待的。然而,分析历史上的此类和亲,可看出它具备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作为和亲方的女性,一般都是与帝王有血缘关系的女子,二是史书记载这类和亲时,多用"嫁""妻""婚"等字样,表明一次婚姻关系的缔结。而昭君出塞并不具备这些特征,那只是汉皇的一次赏赐,昭君只是汉皇赐予匈奴单于的礼物之一。有人将昭君出塞看作联姻式和亲,是认为她对汉匈间的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就两国关系的实际效用而言的。但真正说来,昭君在这方面的作用实被后人夸大。汉匈之间在她之后的长时期和平,主因并不在她,而在于匈奴实力衰落,无力与汉王朝对抗,另外也在于汉朝曾给予呼韩邪单于以极大援助,呼韩邪单于及其子孙感恩汉朝,不愿轻启战端。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昭君出塞都不是人们常说的联姻式和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