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璇是我国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影星之一,她参加拍摄的<马路天使>、<天涯歌女>等影片,以及她的歌声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沪上先后出版过两本同样书名的<离婚>.一是潘汉年的短篇小说集<离婚>,由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6月出版;二是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8月出版.我收藏的是潘汉年的<离婚>,所以我想谈的也是潘汉年和他1928年版的<离婚>.  相似文献   

3.
偶翻<申报>的<自由谈>,想起了张资平.此公在上一世纪的三十年代,曾经以三角四角名噪一时.他办了个乐群书店,出版<资平小说集>,还主编<乐群>月刊,在刊物上登出广告,声称要"搜印全集以飨读者",俨然是文坛巨子.鲁迅先生在<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一文中说:将<张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全部精华提炼出来,"那就是--△".真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反特题材的电影风行一时,其中,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寂静的山林>就是一部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片子,曾经令很多影迷回味良久,至今记忆犹新.这部影片有着真实的生活原型,取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生在长春的一桩间谍大案--郭长升、吴文蘅案.……  相似文献   

5.
正革命音乐家麦新的短暂人生,犹如一首用血火交织的音符谱就的雄壮进行曲。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声浪里,麦新已是那永不干涸洪流中的一滴水;当他参与波诡云谲的地下斗争,创办进步刊物《大众歌声》时,则展现了过人的机智、沉着和果敢;当肩负国共合作的"抗日战地服务团"特殊任务,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浙赣鄂的岁月时,他又大展其艺术才华;在阳光铺洒  相似文献   

6.
于伶(1907-1997),剧作家.江苏宜兴人.原名任禹成,笔名尤兢.北平大学肄业.1926年加入共青团.1931年参加左联.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担任领导工作.抗战初期,任中共中央上海局文委委员,上海文化戏剧界救亡协会负责人,后赴重庆.建国后先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市文化局局长.80年代,当选为上海市作协主席.著有<于伶剧作集>、<于伶戏剧电影散论>.  相似文献   

7.
得风气之先,上海成为中国电影发祥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上海的影院业,煞是热闹,一家家经营电影放映的戏院接二连三地开张迎客.1930年元旦过后两个星期,即1月18日,位于南市蓬莱市场的蓬莱大戏院开张,新开张的戏院以环球公司摄制的影片<情海巅花>开启帷幕.十天后,1月29日,在市中心区山西北路上新落成的山西大戏院开幕.第二天,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上由联华公司管理的光华大戏院接着开幕.  相似文献   

8.
一战爆发以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给私营报业的成长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1914年到1921年和1926年到上世纪20年代末这两段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民营报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民营大报逐步现身: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天津的新记<大公报>和北平的<世界日报>等.  相似文献   

9.
在1966年春,由许石青和张正申执笔,由当时山西省晋中地区晋剧团演出的<一代新风>受到好评.当时我在山西省文化局分管戏剧工作,曾在剧本创作中提过些修改意见,后来又派省里戏剧创作干部杨孟衡参加,由他们3个人共同修改剧本,改名为<三下桃园>,并在我主编的<火花>戏剧专刊上发表,各地争相上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此剧就停演了.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提高和改善,更是文化思想的解放和变革.自从1984年创办英文版<中国日报>以来,上世纪90年代,中国几乎没有再出现什么新的英文报刊.当时,主要的两份英文出版物是<中国日报>和早在50年代就开始出版发行的<北京周报>.  相似文献   

11.
我不是上海人,但对上海的石库门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创作的电视剧大多是写上海普通人的.如早期的<家事>、<她在人流中>、<奋飞>、<深深的大草甸>、<结婚一年间>等,所以我每次去北京等地参加创作研讨会,人们都认为我是"海派"代表呢.  相似文献   

12.
2009年8月24日,拥有全球最大销量的杂志<读者文摘>在美国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是最新一桩在融资收购高峰期达成的媒体交易走向破产的案例.这份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文摘类杂志,曾是大萧条时期美国人最为珍贵的精神食粮和心灵鸡汤.目前,她有48个版本,19种语言,风行60多个国家,拥有1.3亿读者.然而,近年来,<读者文摘>生存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3.
<正>1931—1937年,以书写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抗战诗歌大量出现在中国诗坛上,并与反映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小说、戏剧、报告文学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学新潮流,开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抗战文学时代。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诗歌开始改变了原来的游离于社会生活的倾向,踏上了激励抗战、鼓舞民众的新现实主义之路。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年代  相似文献   

14.
陶亢德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期刊界的一位风云人物.他的办刊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生活>周刊时期;<论语><认间世><宇宙风>时期;<宇宙风乙刊>到抗战结束.其办刊思想集中于一句话,"办杂志则只能办杂志,取之于作者读者还之于作者读者",包含着三层意思:清晰的编辑角色意识,真诚的作者至上理念,细心的读者服务思想.  相似文献   

15.
我和福申相识,渊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上海出版工作协会主办的<出版史料>(季刊)上的一段"文字之缘".那时我们曾撰述、探讨、切磋1929-1930年上海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热潮中出版的<出版月刊>.  相似文献   

16.
"我终于成了一个有着艺术生命的演员" 从上世纪60年代他在电影<红日>里出演石连长开始,到<青年一代>里地质队长肖继业被观众所熟知,杨在葆创造出了一系列充满阳刚气息的男人形象.<原野>、<从奴隶到将军>,一直到反映改革的影片<血总是热的>、<代理市长>,他扮演的人物总是历经磨难终不悔,充满奋斗的激情和直面现实的英雄主义大无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后期,我在大众日报社专职干新闻美术工作整整40年.若加上50年代前期我自上中学以来应聘做(<新少年报>、<金华大众报>的通讯员,坚持业余创作投稿数年,专职与业余新闻美术工作总共干了有46年之久.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人的眼里,做报纸副刊编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需将别人的成品拿来,用红笔在上面圈圈删删,就大功告成了.然而,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做一名合格的报纸副刊编辑,绝非易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报纸副刊编辑,很多人成了大家、名家.<申报>、<大公报>等报纸的副刊在全国具有难以替代的影响力.这些报纸的副刊,对正刊来说,所起的已不是绿叶衬红花的作用,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独放异彩.一张报纸的副刊能办到这种程度,当然是编辑的功劳.只有高素质的编辑,才能办出让读者喜爱的副刊.  相似文献   

19.
凤子(女)(1912-1996),著名戏剧理论家,广西容县人.原名封季壬,笔名禾子,艺名凤子.凤子1912年生于广西,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复旦剧社、上海剧社工作社等团体参加话剧演出,以擅演《雷雨》、《日出》及电影《白云故乡》中的女主角闻名.曾在上海主编《女子月刊》,《人世间》.建国后,历任《剧本》月刊主编,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中国剧协第三、四届常务理事.197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著有《旅途宿站》、《台上台下》、《画像》等.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珠江模式迅速走红.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除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他电台几乎都采用了这种办台模式.在低成本办台的强大潮流冲击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及之后的中国之声在与珠江模式碰撞、借鉴的同时,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办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