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犀利猫     
老妈下班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只流浪猫。它脏兮兮的,多像网络红人”犀利哥”呀!爸爸说扔掉算了,但是被我坚决拦了下来--因为我喜欢“犀利哥”,所以也一下子喜欢上了这只“犀利猫”。  相似文献   

2.
陈慧 《高中生》2011,(4):44-44
1.假如你是李明,得知某英语报社正在开展征文比赛,就曾引起极大关注的网络红人“凤姐”和“犀利哥”等发表个人看法。要求:  相似文献   

3.
近来,随着各界对网络红人“犀利哥”的关注,“犀利哥”迅速从一个特指名词开始泛化,因其外在特质而泛化为与“时尚”有关之人,因其内在特质而泛化为与“弱势”有关之人,并因此衍生出“犀利”词族。与此同时,与“犀利”有关地域方言用法在这股潮流中,也获得了“新词”的身份而进入流行词语的行列。  相似文献   

4.
寝室三哥     
“犀利哥”是红遍网络的一位大哥,而我们寝室也有三位大哥横空出世了,请看——  相似文献   

5.
2010年2月21日,天涯论坛出现了一个帖子,帖中有几张被称为“犀利哥”的乞丐的照片,因其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立刻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并被网友们追捧。发帖人“街头湿人”在该帖子中表示道:哎,帖子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感慨.怎么会有如此逆天如此矛盾的存在体呢?  相似文献   

6.
《海外英语》2011,(7):40-40
Angel:汉语中每年都会产生相当数量的新词语。比如“犀利哥”“某某姐”“咆哮体”“恨爹不成刚”等。英语中同样也有很多新生词汇,它们或许不会被收入字典。列入规范英语,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特区教育》2011,(5):14-17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信息的方式,自诞生以来,它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当初的信息传递、它已经偷偷地溜进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静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成长。论坛、博客、播客、微薄……各种新颖的网络活动形式,给了我们展现才华、表达个性的广阔天地.如果说“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书写了大人世界的苹根传奇,那么“网络公主”、“演讲帝”、“失控姐”……则是孩子们混迹网络,赢得一席之地的不败神话。在“一切都是浮云”的时代,这些成为网络小名人的“帝们”、“姐们”是如何在众多的网民中脱颖而出的呢?  相似文献   

8.
吴祖万 《语文学习》2010,(7):131-131
2009年7月初.百度贴吧里出现了一张一名男子吃面的照片.并配有“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的文字,之后.便有网友相继仿此句式,使“哥做的啥事不是啥.是寂寞”迅速成为网络流行的可套用句式.如“哥开的不是车.是寂寞”,“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哥玩的不是游戏.是寂寞”.“哥偷的不是菜,是寂寞”……有人戏称这种句式为“寂寞句式”.戏称发这种帖的网友为“寂寞党”。  相似文献   

9.
教读《(论语〉(孟子)选读》(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政者.正也”一章.课上学生发问,“子贡问政”中“信”解释为“信任”依据何在.为何于丹教授会解释为“信仰”?笔者这才知道电视学术明星的言论对普通受众的影响力有多大。“信”在此解释为“信任”还是“信仰”.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依据教材.在引领学生立足文本.“精读一篇”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合作“略读一组”。所谓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略读一组”.即将课内的知识、学法迁移到课外.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一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读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阅读”(本地区为地方教材《自读课本》和《课外阅读》)中的一组文章,“一篇带多篇”.不断扩大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电脑》2010,(7):48-49
冲刺试题王家岭矿工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因为我们素未谋面;但在矿难发生后,我们却为他们牵肠挂肚。“犀利哥”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因为我们未曾相识;但在得知真相后,我们送他返乡。“陌生”,并不意味着无动于衷,在陌生中的救援与关怀,将人性的光辉点亮,温暖着每一颗善良而细腻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在孟子那里,“论世”与“颂其诗”,“读其书”一样,本来也是一种“知人”的方法,目的在于上与古人为友.但是,由于的孟子的表述中事实上存在着一个“言”-“人”-“世”理解的循环,所以,它自然而然地就转化为了文学批评的方法,并与“知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典型的社会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认为:教育的真正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当前,在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理念导向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将学生视作“具体的人”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拥有一项新的教学基本功一“读懂学生”。关于这个话题.众多的专家学者均在研究。这里,笔者仅立足自身的学术视角.以“案例透析”的叙述形式.简要阐述课堂现场数学教师“读懂学生”的六个维度。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堂获得省级优质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的课,一堂指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课。这一堂课有许多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的地方.然而.偏偏有一个令人遗憾的“细节”。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刊发了刘学伟老师的《披文人情是关键》,该文写道:待老师抛出“大胆将‘醉翁’之‘醉’字进行一番改动”这一问题后.同学们随之各抒己见,结果“‘乐翁’、‘仙翁’得票率最高”。应该说.问题确实是一个好问题.但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吃透文本。只看到表层的众多“乐”字.  相似文献   

16.
“好的数学”是一种教育理想,是我们追求的彼岸,而我们却常常南辕北辙,渐行渐远;“好的数学”是一种价值皈依.是我们行知的尺度.而我们却常常泾渭不分.真伪莫辨:“好的数学”是一种客观仔在.就存在于我们的教育生活中,而我们却常常身在其中,不识其貌。因而,我们首先要厘清“好的数学”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在市教科所组织的一次“语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向一位语教学的资深专家咨询了一个问题。我说高考的现代阅读的答案几乎是唯一的.但新的教学理念却倡导对本的阅读要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这样,语教师往往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这位专家笑而作答:既要“多元解读”.又要“追求真理”。专家的话体现一种辩证的艺术,我十分信服。语教学实践也证明了专家的结论是正确的。诚然,对本的解读.很多地方的确可以作多元解读,答案不是唯一的.也无所谓是非高下之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但也有不少地方却有最佳答案的选择。下面仅举两例作些阐释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一文中有“宰以卓异闻”一句.教参翻译为“县官以才能卓越而闻名”.课本注释对“卓异”一词解释为“(才能)优异。这是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笔者认为均欠妥。  相似文献   

19.
李耕拓 《语文学习》2010,(7):137-137
李先著先生在《请不要“以讹传讹”》(见《语文学习》2007年第6期)中谈到.有一份高三语文测试卷.要求考生选出“是顾炎武名言的一项”.答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认为这一答案是错误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并非出自顾炎武之口,虽然他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过这种思想,后来由梁启超概括了顾的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20.
若p、q表示命题,把“p或q”、“p且q”、“非p”形式的命题分别简称为“或”命题、“且”命题、“非”命题.要正确理解“或”、“且”、“非”的含义,只有掌握这三种复合命题的判定与构造.下面就此谈谈看法,仅供参考.1含有“或”、“且”、“非”命题的判定 含有“或”、“且”、“非”词语的命题并非都是复合命题.如: (1)实数的平方是正数或零. (2)若X>1或X<-1,则X>0. (3)X2-X-6的解是X>-2且X<3.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等四边形. (5)非本实数的零次幂等于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