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适作为最早作白话新诗的诗人而在五四时期风云一时,他的新诗主张和见解,也“大体上似乎为《新青年》诗人所共信”,他的著名的《谈新诗》一文,则“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一时间,提倡白话诗,试作白话诗成为一股不小的浪潮。以胡适为代表的一代创建新诗的先驱者对旧诗发起了毁灭性的攻势。几年功夫(从《新青年》1917年2月发表白话诗到1921年左右),白话诗取代了旧诗在中国诗坛上的  相似文献   

2.
论宗白华早期诗论的诗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诗运动发动于1917年初,经三年尝试创作,量多质差,基础不稳。1919年底.新济运动先驱者俞平伯发表《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认为在社会上对新诗“表示同意的人少怀疑的人多”的情况下,要谋求新诗“在社会上的发展,先要使新诗的主义和艺术都有长足完美的进步”,他呼吁同志者“决不能就形式上的革新以为满足;我们生、定要求桔神和形式两面的革新。峋对此响应者甚众,一批新诗人著文研讨新诗的主义和艺术,其中家白华诗论如璨灿流云,给诗坛带来新景象。他在二十年代初的诗论(主要是《三叶实川。致郭沫若的信、《新诗略谈》和《…  相似文献   

3.
叶公超是活跃于 2 0世纪 30年代的重要批评家。他根据 T· S·艾略特的传统观 ,论证了格律形式对新诗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特性 ,叶公超认为新诗的格律一方面要“根据说话的节奏”,一方面要“切近情绪的性质”,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 ,他从节奏、和谐、对偶与均衡等方面提出新诗形式建设的基础。他的新诗批评对于澄清当时新诗观念上的混乱 ,促进新诗的形式建设有重要意义。叶公超研究至今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在中国新诗史上,无疑是一个独特的诗人。现代诗人番草曾说过,“从境界方面来说,戴望舒似乎不能算是我们当代的大诗人,在他的诗作里,我们很难看到时代的影子,听到民族的声音;在风格方面,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由《雨巷》而一举成名,被誉为“雨巷诗人”,诗风与象征派很为接近,诗中音乐的成份也较浓;到了《我的记忆》,诗人则以“散文入诗”,为中国的现代诗开辟了新的蹊径;到了后期,《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则转向了深沉朴实的现实主义。他在诗歌风格、形式以及技巧等方面的探索,使他在中国新诗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的诗风则代表了新诗发展史上三个不同的阶段。由此,我们有理由  相似文献   

5.
陶保玺以《新诗大千》填补了我国新诗“体批评”的空白。其中对“郭小川体”的论析,是对新诗格律化的一种超越之论。在该书问世一年后,陶先生又发表了《郭小川对中国现代格律诗的贡献》,该对郭小川诗的理论概括和美学升华,又有新的提法,在借鉴卞之琳先生的“参差均衡律”一说后,他更加坚定并发展了他对“郭小川体”的认知。在弘扬郭小川现代格律诗具有“参有均衡美”的同时,他进一步评价郭小川在新诗格律化发展史上的超越前辈和同辈诗人的历史地位。郭小川所做的贡献是创作实践上的,而陶先生在新诗格律化理论方面的建树,也同样是彪炳史册的。陶保玺的诗学理论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继《新诗纪事》、《中国当代新诗编年史》、《中国新诗书刊总目》之后,刘福春的新著《中国新诗编年史》将他的新诗史研究工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部二百六十余万言的新著,以作者所掌握的丰厚翔实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旁采博搜,抉剔精严,为中国新诗八十三年(1918-2000)的历程提供了一份初步的详细记录——一份精确到“日”的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诗人,他和鲁迅一样,从“五四”开始就站在时代的前列,在诗歌方面,他以他的新诗集《女神》登上诗坛,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女神》的出现如狂涛巨澜,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女神》确实成了“新诗坛上的一颗炸弹”,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带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促进了新诗创作的繁荣。现代格律诗的探索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一九五○年三月十日出版的《文艺报》上,有一个《新诗歌的一些问题·笔谈》,这组文章的前几篇都赫然触及了诗歌的形式问题。肖三说,现在的“新诗和中国千年以来的诗的形式(或者说习惯)太脱节了。所谓‘自由诗’也太‘自由’到完全不象诗了”,他认为“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技巧与形式问题”。在抗战后期就酝酿着格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他的许多杂文、书信中经常有关于新诗建设的精辟见地和批评。在“民七的新诗运动”中。他与新诗的创导者一起,亲自参加新诗的创作实践。在20年代中期,他还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本文就鲁迅诗论、诗评、诗作三个方面对中国新诗发展史的影响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陆志韦因最早自觉地进行新诗节奏试验而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表征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白话做诗原则下,自《渡河》中南腔北调的精神奋斗失败后,摹仿无韵诗以北京话的轻重音作为新诗节奏的基石,为新诗格律探索在自由诗派的自然语调、新月诗派的整齐划一和后起的音组说之外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陆志韦虽然意识到轻重的局限而回撤到中国传统的用韵,但其《杂样的五拍诗》不仅是具有诗歌形式的试验品,更因为其中凸现的"经验隔断"使它成为我们考察转折时代诗人政治与审美错位的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1922年开始写诗,1928年因发表《雨巷》而一举成名,到三十年代初成为“现代派”的代表性诗人,这时中国新诗已走过十多年的历程。摆在新诗坛面前的有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中西诗艺如何融合的问题,一是新诗如何建构自己的形式规范问题。戴望舒在这两大课题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其成就与不足进行认真的研究,有利于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新诗是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产物。这场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所谓“桐城谬种”、“选学妖孽”①俱在扫荡之列。在诗歌领域,由反对宋诗派进而发展为否定一切讲究格律、束缚内容表达…  相似文献   

12.
刘半农先生是中国新诗运动初期,最早的几位播种者之一。远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正月,在陈独秀、胡适主编的《新青年》四卷一期上,便出现过他的新诗。该期《新青年》一共刊出了三位作者的白话诗,他们是胡适(四首)、沈尹默(三首)和刘半农(二首)。这具有历史性的九首作品,乃是中国“新诗”这个新文学形式的第一次出现。根据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人间世》杂志十七期“纪念刘半农先生特辑”的文字显示,刘氏之试作白话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是“五四”新诗开拓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长诗《毁灭》.在诗坛上发生过重大影响。一九二五年.到清华大学任教.在创作上逐渐转向散文。由于他在新文学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先后写  相似文献   

14.
新诗,从胡适先生创立到现在已经整整80年的历史了。80岁,对于一个人来说已是自豪之年,孔老夫子说他做学问"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是,新诗虽已80高龄,却还未形成自己的矩而无矩可从,所以大家总觉得新诗艺术上不如人意。用诗人周涛的话来说"是在一个错误的发展方向上"。"周涛对新诗发出了"13"问。这"13"问,《星星》诗刊认为"涉及中国新诗的根本、现状、前景一的确,周涛对新诗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怀疑新诗"会不会是一个延续了近百年的大误会?""人们是不是发现它越来越像异国人了?"等等。周涛提出来的这些问题是值得诗界深思的…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影响很大的学者兼作家。他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奠定,一是他的现代诗学理论,二是他的一大批有影响的诗作。他的现代诗学理论,提出了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有格律的新诗,即:既要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真精神”,又与旧诗有严格的区别;既要吸取外国诗的长处,又要除掉早期新诗“欧化的狂癖”。他的这些诗学理论的成功实践,主要体现在他的诗集《死水》里。《死水》开拓和深化了新诗的爱国主义主题,丰富了新诗的语言,创造了众多的格式,全面提高了新诗的技巧。《死水》融汇着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和人民口语,外国诗和中国诗的艺术经验,可以说在中国新诗上开一代诗风。另外,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也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是,闻一多在广大人民心中最具影响力的,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即他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以及他的那些留给后人的爱国主义诗篇。 闻一多早年(1922—1925年)曾留学美国。在这期间,不少留学生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旧中国形成的巨大反差,产生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民族自卑心理,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洋奴思想,什么“中国百事不如人”,“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等等。而在一些留学生热衷于歌颂外国的物质文明,赞颂象征现代工业的烟囱中的烟为黑色  相似文献   

16.
赵毅衡先生《美国新诗运动中的“中国热”》(见《读书》1983年第9期)告诉我们,美国新诗运动在本世纪内曾两度出现“中国热”的潮流,第一度出现在1912—1922年之间,第二度出现在五十年代末。我不禁联想起,闻一多先生正是在1922年7月赴美留学的,他是一位对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好素养的中国新诗人,他到美国后会不会受到美国新诗坛的这股“中国热”的潮流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17.
朱湘(1904—1933)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走向诗坛的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不断进步,由自然诗人逐渐过渡到面对人生的社会诗人。他勇于探索新诗的形式,曾对我国早期新诗的发展有过重要影响。他认为新诗是一方未垦的膏壤,然而却有丰美收成的希望。尽管他的一生短暂、坎坷,充满凄苦与幽愤,他却始终孜孜不倦地在这块膏壤上深耕细作,创作和翻译了大量诗歌,在我国新诗史上留下了他的业绩。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出现最早的新文学样式是新诗,从1918年《新青年》四卷一号发表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新诗起,到现在已是七十余年了,七十年来新诗的境况如何呢?与小说、戏剧比较,则可说新诗出现得最早而成绩则最小。“五四”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大都爱新诗,因为当时的新诗适合新思潮的需要。在大胆抨击封建旧意识的同时恢复了纯洁的情泉,诗人们拨动了时代的心弦,因此能震撼读者:胡适的《鸽子》能得到读者,是因为它表达了当时青年追求自由的愿望,郭沫若一首《天狗》,咆哮出“五四”时代毁旧求新的  相似文献   

19.
李再湘 《教师》2011,(31):118-118
新诗是当今时代的产物,可长可短,随作者兴致而定。当然,新诗的特征还有很多,比如说文体自由,形式不拘,题材与内容也没有什么限制。但我认为:哲理的渗透,是新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曾经在一师一附小观摩该校实施的《新诗进课堂》的教育实验课题,感觉非常好。于是我在活动的留言本上写下了“新诗进课堂,哲理人新诗”十个字,以此激励这项研究,表达我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在《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4期看到志摩师的白话词。从他的新诗和散文早知道志摩师对于我国古典文学是有很深造诣的,可惜很难见到他写语体散文语体诗以前的作品,这次《新文学史料》所刊登的十二首白话词,实际是他一九二四年左右所译李清照漱玉词,从中可以看出志摩师对于漱玉词理解之深体会之切。陈从周说“其译法”流走自然以词意出新裁,“清新可诵”。“他为什么译词而不用诗,可能词比诗更有节凑感,能为新诗借鉴,遂出这样的试图。”我看志摩新诗虽从旧诗格律中解放出来,但在音节上、韵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