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圣人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道家、儒家、佛家都极为重视圣人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中的圣人观作进一步的梳理,重新发掘圣人传统在今天的现实价值.本文简单追溯了"圣人"观念及其历史演变,分析了朱熹、王阳明的成圣观点,并总结了圣人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人观.  相似文献   

2.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一观念成说的形成,与“山”、“水”、“圣人”间内在的和时空上的关联密切相关。前者主要体现在三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哺育和发展上,而后者在中国传统古籍有关记载中有着明确的印证。“一山一水一圣人”作为一个抽象概括的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本认为,就影响《心雕龙》的传统化诸观念来看,“圣”的观念是较为重要的观念之一。“圣”的观念对《心雕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雕龙》建构起了“圣人-圣王-士”三位一体的学思想体系,这一学思想体系贯穿于《心雕龙》的学起源、学发展、学创作观念中,成为《心雕龙》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4.
圣人是中国文化中表征做人的最高典范的观念。孔子描述的圣人注重事功,具有崇高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孟子把圣人转化为一种最高理想人格,其本质属性是人伦实践。孟子奠定了圣人的人性论依据;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圣人形象,使圣人形象具有现实性和多样性;塑造了孔子圣智兼备的"至圣"形象。孟子对圣人观念的创造性转化确立了儒家圣人观念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也使圣人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5.
孔子之前,"礼”是一个核心范畴,成为春秋时代思想和社会政治观念中的最高层次.但在<论语>中,这种"礼”的中心地位已经逐渐转换成"仁”中心.对孔子的"仁”中心思想,应从圣人、仁人、君子三者的等级秩序来看,具体包含有四个层面的内涵,是一个生命本体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中国“圣人“观念源远流长。远在甲骨时期“圣”字就出现了。春秋时期开始造圣,战国进入大规模造圣时期,确立了圣人的基本特征:“圣人,道之极也”。此后两千多年,圣人一直是中国士人反复讨论的对象,孜孜追求的目标。圣人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色彩。圣人现象对中国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诸如道德追求,“人主义“,救世情怀,人治社会,英雄观念等方面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圣人“烙印。与以上帝崇拜为中心的基督教化相比较,以追求圣人境界为特征的中国化,在上述诸方面也具有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王阳明对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理解,认为圣人理想人格境界是由圣人之心、圣人之道、圣人之志、圣人之知和圣人之功等五个方面构成;强调圣人可以学而至,并向人们指出了成圣之道——"致良知",包括格物之功、立志成圣、从好善恶恶到为善去恶的过程,同时还告诫成圣过程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圣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巫文化时期的“巫”存在着渊源关系:圣人由巫演化而来;先秦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直接促成了这一转变演化,也就是说,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过程也就是他们对“圣人”政治理想的构建过程;巫之所以能演化为“圣人”,有深刻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9.
关于圣人的生成问题,荀子貌似认为圣人的生成靠后天努力,实际上他是主张圣人天生的;在现实政治中,圣人就是统一天下的霸主;圣人制礼使礼具有了绝对正确、万世不易的特性,使礼具有了多功能性,使礼神圣化,更重要的是确定了礼的理性与工具性特质;圣人制礼的政治意义是通过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秩序而实现和巩固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黑暗,战争频繁,促使先秦诸子开始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各家的圣人观念由此产生,儒道两家的圣人观念有诸多不同,儒家的圣人追求仁人志士的精神境界,重视社会伦理道理,重义轻利,主张通过“修已安人”等方法成就圣人人格;道家的圣人追求隐士仙客的精神境界,反对仁义道德,主张通过“坐忘”、“心斋”、等方法成就圣人人格。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圣人是具有理想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的人。尽管在时间长河的淘炼中,“圣人”经过历史的深度整合,似乎变成某种抽象意义的表征,但在钱穆看来,圣人仍是一平凡人,他在历史文化中生成,在现世世界生活。钱穆始终强调的是,这种成圣的可能性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生中,圣人乃是于平实中见圆满,理想上一最普通的人格,即是一最高人格。  相似文献   

12.
乾嘉时期以戴震为代表的考据学派主张通过考据、训诂以见道.这种得道方式对不善考据的章学诚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如何开辟新的得道途径成为章学诚思考的重点.章学诚并不完全反对考据的得道方式,但其立足点主要在于对考据学派展开批评,并提出了"学于众人,斯为圣人"的求道主张.不过,这种得道方式恐怕和考据学派的方式一样缺乏足够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的人性论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又有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中民之性的新说提出。但董仲舒的人性论并不存在所谓人之性与民之性的两类文字的区分,更没有以人之性即为圣人之性的观念,新说关于中民之性的论述,也难以成立,究其原因在于新说不了解董仲舒的人性论处于儒学人性论“性同一说”向“性品级说”转变的逻辑关节点。  相似文献   

14.
吕坤认为,在圣人的内涵上,圣人能够把握天理,与天理合一,并且能够达到无心而无境的地位,能够超越性情之限制;在圣人的成长上,吕坤认为圣人可以通过修身",克己复礼"而达到;在圣人与众人之关系上,吕坤认为,圣人与众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圣人即超越于众人,又生活在众人之中。  相似文献   

15.
在孟子思想中,追求完善的理想人格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正是这一追求的生动体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特点。主要体现在:1.孟子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方面。在孔子的思想中,圣人这一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是一个憧憬之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世界,具有超验的性质。孟子则认为“圣人”这一理想境界并非可望不可及,圣人不过“与我同类”而已,具有现实性的特点。2.成就理想人格的途径方面。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理想人格是通过人人心中所固有的善性的展开而实现的,是自我向善的潜能的实现,肯定了主体的存在价值及现实人生的意义。3.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孟子以积极的入世情怀,追求社会生活的完善,以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为己任,把追求理想人格与追求社会的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在新文化派知识分子看来,人人都有其与生俱来的特有价值,绝不应因迷信圣贤而失去自我;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未必合理,因而必须完善并保持自我相对于他人和社会的独有价值。文化保守派知识分子反对执着功利,强调道德自律,虽然在当时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他们凸显了人的能动性和独立主体地位,与追求个性解放的新文化派实有暗相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7.
文章用大量的资料论证了圣的原型是远古之巫祝。巫祝藉气与神相通,这就是“虚静”、“心斋”的由来。圣最显著的品格是与“天地合其德”,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根本的人生关怀,圣是道的体现者,由此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内倾性特征。在远古时期,圣被认为具有极大的超自然力量,至今“圣”仍有“智慧”之义。随着“圣”的逐步道德化,圣最终被作为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积极心理学的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的心理学力量,它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才能得到更充分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然而.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全新的内容,它继承了古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积极人性论思想,在研究对象和心理治疗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本文试图从上述两个角度对积极心理学的渊源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于大学校长角色的期望非常高,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大学校长看作是圣人,看作一个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能力上都要比普通人高许多的完美角色。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要成为一名理想的大学校长,必须具备多种个人品质。但是,大学校长不是神,首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在要求他们具备优秀素质的同时,我们也要让大学校长走下神坛,把他们当作普通人来看待和关怀。  相似文献   

20.
“终身学习”理论是当今 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教育改革思潮,它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公民道德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即:人人是公民道德建设之人;时时是公民道德建设之时,处处是公民道德建设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