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10~13长短、高矮及相关练习。教材分析1“.长短”“高矮”是在学生学会了事物的多少之后所安排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短、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长短、高矮的方法。2.长短、高矮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我将它们放在一个课时处理。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通过小组活动探讨比高矮的不同办法,知道长与短、高与矮是比出来的。2.学生通过比长短、比高矮的学…  相似文献   

2.
“比长短”是在学生了解了“同样多”和比“多少”的基础上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知道长短是比出来的。难点是学生通过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教材编写上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分体验长、短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教学时可安排以下三个环节:(1)感知物体有长、有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学具,然后进行汇报。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从而引出长、短的概念。观察时,学生…  相似文献   

3.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4.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某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作为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吴春菊 《考试周刊》2011,(60):94-95
一、教学目标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安排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学生进行测量、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长度单位间进率、图形测量与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发展关于“长度”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设计思路“纸飞翼”是“空气”教学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的实验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下落物体会受到多种力的作用,体会到物体的形状和质量等会影响物体下落与留空时间的长短。本课学习,只要求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活动,感知各种实验现象,不必向学生讲述原理,更不要求学生掌握以上概念。实验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在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时,主要是把握好实验因素的控制,从而使有差别因素成为分析原因的依据。记录纸飞翼留空时间长短,教材首先考虑应该使用秒表等计时工具,让学生进行定量观察。备课时发现实验的高度不够,纸飞翼下落时间较…  相似文献   

7.
案例: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究阳光下的影子。通过质疑引导,问题集中在“影子的长短和什么有关系”。带着问题,设计方案。师生一起在13:50-14:00这段时间测量了不同长短的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长短。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在量的计量方面,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是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是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知道知识形成过程,体验实际需要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时要注意创新情境,充分让学生用不同测量工具估计和测量物品的长度。进行时学生会在测量中发现矛盾: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某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作为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水的浮力”(人教版《自然》第三册)的教学重难点是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即引导学生探究出“比同体积水轻的物体上浮,比同体积水重的物体下沉”。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做了把木片、塑料、泡沫、牙膏皮、石头、橡皮、硬币等常见物体放入水中的实验,一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我们看到,许多自然教师到此为止,没有引导学生领会“在同体积的情况下与水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一比”中第9~10页的例题和第12~13页的第5~9题练习。 [设计理念].‘长短、高矮”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同样多”和“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各通过一幅主题情景图,让学生发现事物存在着长短、高矮关系并学会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再通过“做一做”活动,让学生体会长短、高矮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3.
不少学生觉得“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是不可理解的。他们认为:“一个位置即空间上一个点,谈不上长短,怎么能说在这一点的速度大或小呢?”显然,这种胡涂观念,正反映他们没搞清“速度”和“路程”两个物理量的本质区别。所以,在讲“即时速度”时,首先应把  相似文献   

14.
物体的相互作用过程按照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两种——短暂作用过程(“硬碰”)与持续作用过程(“软碰”).“硬碰”是指相互作用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而位移未发生变化(实际上是作用时间极短, 位移变化忽略不计),如碰撞、打击、爆炸、跳跃、绳绷紧等.  相似文献   

15.
熊露  杨丽 《湖北教育》2022,(9):76-77
<正>“厘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长度单位。教材先简要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生活中,学生虽然已经对长短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基于此,笔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认识厘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培养空间观念,提升估测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黄英 《中学生阅读》2009,(10):59-60
分类是根据物体的相同属性进行分组。属性是指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粗细、长短、高矮、厚薄以及数量等等。分类的结果实际是“集合”的具体形式,它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并获得初步的集合概念。  相似文献   

17.
本课是《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沉和浮”单元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的秘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物体能在水中浮是因为物体比同体积的水轻,物体在水中沉是因为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建立,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市科学公开教学评比中,我执教的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时《降落伞》。在让学生对“伞线的长短”和“悬挂物体的重量”是否影响降落伞下降的快慢进行自由探究时,学生很快设计出了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并积极动手展开研究活动。但在实验结束汇报阶段,却出现了这样一段插曲: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九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初步感知物体有长短,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20.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人们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要求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那么,物体长度的估计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下面就一位老师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