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英语和汉语在语态上有明显差别,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比汉语高得多.汉语虽然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较窄.由于两种语言语态上的不同之处,对于被动语态的英译汉就应特别予以注意.英语被动语态的句子,汉译时不一定都要译成被动句,要运用汉语中恰当的表现手法.本文从四个方面浅析了英语被动语态的译法:译成汉语的主动句,译成汉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判断句,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相似文献   

2.
英语中被动语态的应用非常广泛,凡是在不必或无从说出施动者以及为了强调动作的承受者等场合,往往都用被动语态。汉语中虽然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要小得多。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很多情况下都可译成主动结构,但也有一些仍需保持被动语态。下面,我谈一谈被动语态的一些常见翻译形式。一、译成汉语主动句英语原文中的被动结构译成汉语的主动结构又可分为几种情况:1.原句中的主语在译文中仍作主语,译文中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如“被、把”等字样。它在形式上是主动句,但表达的则为被动意义。例如:Intheirmeetingthisquestionwillbediscussedbr…  相似文献   

3.
马亚鸿  韩丽 《考试周刊》2010,(30):103-103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词法结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使用情况往往是很不同的。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是为了便于连贯上下文等场合都可以使用。汉语中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相对而言要狭窄得多,也不像英语中那样有固定或比较统一的构成形式。因此,在翻译英语的被动语态时应尽量译成汉语的主动句,必要时亦可译成各种形式的被动句,有时也可译成无主句。本文正是以英语中被动语态翻译为例来讨论翻译技巧对于此类翻译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了英汉两种语言里被动语态的不同,并根据这些不同提出了英语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的几种常用方法,即译成汉语的被动句、主动句和无立句。  相似文献   

5.
本从被动句的角度来谈论翻译,被动句译成主动句、判断句、无主句等。以避免在学英语时进入了被动语态一定要译成汉语的被动句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何芳兰  黄琳 《考试周刊》2011,(34):131-132
英语中被动语态用得很广泛,而汉语中被动语态用得少。翻译成汉语时大多数的被动句可以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转换成主动句,若保留其被动语态,则除了译成汉语的"被"字句外,还可以使用其他含有被动概念的词语或句式替代。本文就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表达法进行归纳,以便翻译初学者学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被动句的角度来谈论翻译,被动句译成主动句、判断句、无主句等.以避免在学英语时进入了被动语态一定要译成汉语的被动句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李悦 《海外英语》2012,(22):169-171,192
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的使用是非常频繁的,而其在汉语中使用,尤其是现代汉语中相对比较少,但随着英语在中国使用的逐渐流行,汉语中的被动句也逐渐增多起来。因此,当我们在作被动语态的英译汉时,要注意英语的语意和汉语的表达方式、表达习惯,准确的表达出原文的语意、语境和感情色彩,同时在作被动语态的汉译英时,也既要弄清汉语的语意又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该文旨在通过英语和汉语被动句的构式,初步分析英语被动语态和汉语被动句的翻译方法,以更好的理解和使用汉语及英语中的被动语态。  相似文献   

9.
<正> 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很广,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它是英语中动词的一种变化形式,表示句中的谓语动词和其主语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被动句的主语实际上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承受者。英语被动句把所要说明的人或事物放在主语的位置上,突出了行为的对象,因此较少主观色彩。汉语中虽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较狭窄,许多被动意义的句子是用无主句的形式来表示的。英语被动句的译法比较灵活,很多情况下都可译成汉语的主动  相似文献   

10.
英语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是英语的一大特点。与英语对比,汉语中虽也使用被动语态句,但远不如英语那样广泛。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英语中用被动语态句所表达的概念,汉语却用主动句表示。因此,在翻译英语被动语态句时,决不能总是恪守原句的语态,而必须摆脱这种局限性。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技巧,运用各种修辞手段,能译成被动态句的就译成被动态句,需译主动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中都有被动结构,但并非一一对应.一般来说,英语被动结构应用广泛,形式单一,而汉语正好相反.英译汉时,方法应灵活多样,译文才顺畅自然.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中有许多被动句,而在汉语中却不常见,因此,在进行被动句的英译汉时,要考虑汉语的表达习惯,不能把所有的英语被动句都译成带有“被”字的汉语句子。  相似文献   

13.
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思维是翻译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在翻译过程中,研究译入语民族的思维方式特点,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上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在翻译时就可以自觉地运用这些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西方科技英语思维特征为起点,探讨这种思维特征在句法上的表现,思考翻译科技英语长句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商务英语合同的句法特征和美学翻译的性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商务英语合同的美学翻译进行了探讨。商务英语合同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往往兼而有之,故其长句的汉译提倡美学翻译,使动态美和静态美得到兼顾,这一美学策略对于商务英语合同的长句汉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克炎 《培训与研究》2005,22(4):118-120
英语的被动语态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的一个盲点。为了消除这个盲点,深入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就显得尤其重要。提出英语有“暗被动”,事实上汉语有更多的“暗被动”。频繁多元地强调汉语“暗被动”在英语中的表现形式,让学习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条件反射的地步,盲点自然能够消除。  相似文献   

16.
英语被动语态在纯客观的一般性科技语体中使用很多,正是因为语体的客观性,人称行为主体(施事者)在科技英语被动句中通常不予出现,而物称行为主体则一般不能省略。本文分类分析了科技英语被动句的物称行为主体,并依据不同的行为主体所起的不同语义作用以及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对其翻译技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语态方面比较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几种类型和译法。  相似文献   

18.
英语被动句形式单一,通过使用条件和表现形式上的对比分析,英语以带标记的被动句为主;而汉语则以较为复杂、多变,无标志的被动句居多。英汉被动语态的直译,英译汉时注意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加上被动词来表示被动含义,把汉译为英时,应注意主语、动词间的关系。英汉被动语态的意译,在意思不变的前提下,将英语中的被动句翻译成主动形式的汉语。汉译英时要采用各种方式特别强调接受动作人或物的重要性。为提高英汉互译中被动语态的翻译工作,注意直译和意译的结合及出现歧义和词根变化的特殊翻译。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学生英译汉译文中“被”字句使用太滥这一问题,发现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生不了解“被”字句的使用限制等,以往教材及研究论文中主要介绍可转换句式的方法对此问题的解决效果不大.因此可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并采取一定措施集中强化训练;教学实验数据表明,这一思路确实可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