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地方性高校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重点,包括"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以及求职能力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地方性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专业设置,着力建设地方特色专业;强化校地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助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就业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和企业为本,大胆调整专业设置、树立服务意识、建立就业基地,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稳定的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总体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学本科总体就业率较低;但学前教育专业却一枝独秀,就业率遥遥领先。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育学本科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相脱节、学前教育的大力发展等因素。于是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调节供求、调整教育学本科培养目标和调整专业设置的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与互动,课程设计突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模式推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元制"的研究探索,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之成为市场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5.
传明容 《考试周刊》2009,(31):214-215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未有机衔接,人才结构与需求存在差异,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发展滞后。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养、“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可借鉴。  相似文献   

6.
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专业设置是高校为了方便人才培养,兼顾学科分类及职业分工共同要求决定专业的设立、变更与废止的活动。从理论上讲,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统一、对立和互动的复杂关系。专业设置必须实事求是,以课程调整为先导,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以主动超前的专业设置为大学生就业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7.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对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培养途径等方面所采取的优化组合方式.当前,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构建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地方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本文以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针对当前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现状,制定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已影响到国内实体经济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文章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指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并未明显下降且有可能恢复性上升.目前,高职院校需要在"稳定规模,调整结构"上作好文章: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其办学价值取向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过分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社会逻辑,忽视了大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因而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社会价值取向的悖论,已经给教育实践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意蕴在于战略性地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专业口径,以"不变"应人才市场的"万变",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提升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无锡区域经济为基本观察点,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成因、高等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的互动关系作系统调研,并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在区域经济结构、教育市场结构、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并在互动中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1.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从专业设置、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着手,使"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着手,使"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对于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动能、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具有积极意义。在宏观经济压力持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以及就业率与招生专业设置应答机制缺失等压力之下,提出建立就业率对专业设置的反馈机制、推进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加强就业帮扶等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从2014年起,地方高校相继向社会发布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从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来看,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成效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指标,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因此,地方高校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互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5.
影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设置同质化,人才培养质量与岗位需求脱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存在就业心理障碍.为此,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要形成人才培养特色;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指导学生调适就业心理,排除就业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6.
提高大生就业竞争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广泛关注的核心要素。探索和实施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地方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以河南理工大学的消防工程专业为基础,结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从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角度出发,分析培养模式与就业需求之间的差异性;提出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消防工程专业教育知识体系、教学模式和实践基地,为提高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政府、社会和高等学校极为关注的问题。虽然高等教育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改革,但脱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对就业竞争力内涵加以界定,提出高职院校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乘数效应",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在互动中寻求平衡为例,阐述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途经和方法--适应需求,产学结合,构筑校企合作双赢平台;突破定式,改革课程,创新灵活实用教学方式;注重研发,轮换角色,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能力,无缝对接,造就高技能适用人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出现了专业对口率低、就业稳定性不强、就业满意度不高等"就业错位"现象,专业设置与市场社会需求错位以及高职院校片面依据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前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高职专业设置原则,确立以学生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思想,科学把握高职教育的区域性发展特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