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安徽学者黄富民、胡适、张慧剑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儒林外史》,有的置重于文献考证,有的关注思想文化和小说本体建设,有的以传统批点方式研究《儒林外史》,为《儒林外史》研究做出巨大贡献,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2.
安徽学者黄富民、胡适、张慧剑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儒林外史》,有的置重于文献考证,有的关注思想文化和小说本体建设,有的以传统批点方式研究《儒林外史》,为《儒林外史》研究做出巨大贡献,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的伟大是深刻的伟大,其深刻处之一便是作品所展现出的悲剧性。文章以此悲剧性为核心视角,从接受者角度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历史进行梳理,初步描绘出作品悲剧性研究的脉络。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清人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评点研究;民国时期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陈美林、李汉秋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9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的结构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从小说主要内容来看,《儒林外史》是一个圆形的小说结构,从"独善其身"却不得自由的王冕,到"济天下"的真儒贤士,最后又回到"独善其身"且身心自由的"四奇人"身上,这样的情节安排展现了吴敬梓对文人理想出路探寻的过程,积极救世在当时的社会是行不通的,只有像"四奇人"那样隐于市集,以自己的手艺谋生才是最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李华 《考试周刊》2013,(49):14-15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儒林外史》写作背景虽为明代中叶,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作品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含蓄幽默的言辞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勾勒了一幅幅姿态各异、畸形发展的士林群丑图。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人物的日常生活为描写主体的小说。与之前的此类描写相比,关注并表现人物的精神状况,使内在世界转化为可见的外部世界,就成为该小说生活描写的显特点。这一特点是通过精神的物质生活化、精神的被占据状态、精神的戏剧性、自我显现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中有丧葬描写,这不仅反映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更突出了其文学价值.作者在丧葬描写中运用了诸多文学手段,包括客观白描、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还运用细节描写、夸张等手段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效果.丧俗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思想主题等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研究史》一书,由著名学者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专家陈美林教授担任主编,李忠明教授与吴波教授合作撰写,海峡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讽刺文学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巨著《儒林外史》,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其把《儒林外史》简单地看成是一部讽刺小说,不如说它是吴敬梓的一部思想自传,是吴敬梓认识社会、剖析人生的思想杰作。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是一部抨击清代现实的不朽巨,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唯一的以知识分子群体为舞台中心人物的长篇经典。它是反思学,自身的反思,时代的反思,历史的反思,而聚光于化的反思,从儒林中人的颓败和城乡社会的荒诞中揭示了中国传统明的危机。自唐人小说以来,“为人生”、“为改良人生”的自我意识清醒度,未有达及吴敬梓。吴敬梓是真切洞察明危机的先驱,五四新学运动的先声。  相似文献   

11.
以杨宪益夫妇《儒林外史》英译本The Scholars为语料,结合传播学理论,运用传播学模式探讨了译者对小说中出现的大量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处理和所采取的策略,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引起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思考,旨在为中国典籍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学习化社会是近十年来国内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热点之一。近十年我国学习化社会研究在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国外借鉴等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同时也明显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与加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批评文体研究在近30年略成气候。从众说纷纭的概念界定、高屋建瓴的总论研究、百花齐放的分论研究三个方面,可以看到古代批评文体研究的主要成果,同时亦可见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但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艺术上也以其独创的讽刺手法,突破了前人的藩蓠,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说-听模式,确立了性格结构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开创了古代讽刺小说的先河,成为古代小说向近代小说过渡的标志和转折点,从而最终确立了其在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厚重的人文精神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这种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真与善的赞美和对假恶的鞭挞,对独立人格的肯定和礼赞。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塑造了一批老年人的形象,作者赋予了这些老年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小说文本中,老年人承担起了教育青年人的重任,他们对青年人的教育不仅集中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也展现出中国特殊的伦理教化型的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7.
疾病长久地困扰着吴敬梓,对他的生活、交游、人格和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以司马相如自比,极力推崇行医,与儒医交好,甚至从热衷科举到弃绝仕进等,这都与他"消渴病难除"有着紧密的关系。"痰病"在《儒林外史》中也有着丰富描写,它巧妙地出现在书中角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之际,并且集中在描绘旧秩序崩塌的第二部分。吴敬梓对"痰病"的描写不同于以往古代小说中宗教化的处理,而是将之作为一个整体的象征,讽刺了病入膏肓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儒道互渗是两千多年来贯穿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儒家和道家对吴敬梓思想及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儒林外史》所塑造的对立而协调的三位正面人物形象,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渗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吴敬梓《儒林外史》人物原型、故事本事、创作时间等都有考证的余地。如有关严贡生、严监生、成老爹、“添四客”等人物之若干重要情节各有所本,而由吴敬梓曾一度为塾师等可推论《外史》成书当在乾隆七年至十四年(1742-1749)之间,首尾8年。虽杂凑成文,但放眼广阔的文化背景深研一书,便可以从小处见大,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中涉及婚恋的描写多达十多处,这些描写并非闲笔。吴敬梓对这些婚恋情节分门别类,运用多种描写手段,或详写或略写,从正反两个方面阐释了功名富贵对婚恋的影响,强化了“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的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