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峦先生曾指出:“目前的阅读教学,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比较严重。”笔者以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片面理解“大语文教学观”和“软化学科界限”等新的课程理念,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出现了大量的目标不明、学科界限不清的扩展和延伸。为了还语文教学以本来的面目,我们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标”,把握扩展延伸的“度”。当然,这里所说的目标,既指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也指一篇课文教学的具体目标,还指一节课中各个教学步骤的层次性目标。  相似文献   

2.
媒体的许多特性对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探索研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更丰富多彩的数学思维活动体验;不应把学生作为被动地学习者,而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地学好数学。在多媒体教学中,电脑不仅仅是教师辅助教学的“工具”,更是学生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学具”,电脑不仅延伸了人的双手,更延伸了人的大脑,它的介入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及独立思考提供了绝好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3.
“几何画板”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主要工具,国内关于“几何画板”的研究和论述比较多,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这个软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的设计以欧氏几何为基础,图形直观,并且可以操作,具有强大的动态性,对此国内学者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本文主要讨论下述问题:“几何画板”和纸笔环境有何本质区别?“几何画板”中的几何和欧氏几何的关系及对中学数学教学有何重要启示?我们形成以下三点认识:第一,“几何画板”虽然以欧氏几何为基础,但却不受它的局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欧氏几何的延伸;第二,“几何画板”创设的学习环境不同于纸笔环境,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第三,“几何画板”基于传统的数学问题,开创了教与学的新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工具.在下文论述中我们将“几何画板”简称为“画板”.  相似文献   

4.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对开启学生智能的多元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在着眼培养写作知识、写作技巧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培养人,发展人。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多元发展的过程。一、以写带读,发展学习潜能阅读与作文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读写结合”已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但通常的“读写结合”大多是以读促写,即课内的阅读教学配合作文教学。但仅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把眼光放开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大语文…  相似文献   

5.
英语和其他语言一样,是一种交际工具,在全日制高级中学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重在提高阅读能力”。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这种特殊工具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这一点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最近,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其中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也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形成这一共识是不容易的。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多数人都把语文学科当做工具学科,只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者最具典型的论断就是: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学科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工具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工具性。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纯工具论倾向给了我们极其惨痛的教训。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所发表的邹静之、王丽、薛毅的三篇文章对此有过淋漓尽致的揭露,并引发厂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这场讨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语文课不能“课中无人”,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有论者在学理层面上论证,与其说语文是“语言”,还不如说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言语”则突现了“言语主体”即人的存在,“言语”强调的是“人与语言”的关系。应该说,“言语”概念是在“人文”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属性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具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7.
对于“语文能力”目标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纯粹的工具性能的层面,语文能力内在地包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首先应该在“能力”目标上达到统一。对“语文能力”目标的具体内涵加以重新审视,探讨其中工具与人文的交融与渗透,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蔡文军 《新疆教育》2012,(19):69-69
语言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利用课堂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提问”或者“问题”是组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重难点的突出,课堂教学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  相似文献   

9.
上一期杂志我们介绍了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方式,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通常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工具、媒体和设备等,而后“茶馆式’’教学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手段的定义和应用,主张教学手段的应用应该从讲台之上延伸到讲台之下,体现出教学手段在应用上的现代。本期介绍的正是后“茶馆式”教学在讲台之下的最具有其基本特征的特定手段和特定应用。  相似文献   

10.
范国强 《江苏教育》2007,(18):13-15
崔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谈到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目前的阅读教学,“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比较严重”。笔者以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片面理解“大语文教学观”和“软化学科界限”等新的课程理念,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大量的目标不明、学科界限不清的扩展和延伸。为了还语文教学本来的面目,我们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标”,把握扩展延伸的“度”。  相似文献   

11.
李晓芳 《青海教育》2005,(12):53-53
曾有人预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师将会成为一种被淘汰的职业。我不敢苟同这种观点。诚然,计算机已进入了我们的课堂,成为了一种常用教学工具,也成为了一种无可替代的现代教学手段,有时甚至扮演着“教师”的角色。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教师在享受计算机带来的方便、快捷与高效的同时,正在摒弃以往教学中的一些优良传统,这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2.
“角色体验”这种语文课堂常用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不合适”、“无意义”、“角色转换过快”这样的误区。我们要正确运用“角色体验”这种方法,让这样的教学环节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促进学生情感升华的作用。关于尊重和关注个体,是我们新课改后常常挂在嘴边的,可如何做到真正的尊重是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的,我们不能“尊重了一个”,而忽...  相似文献   

13.
让人文之光照耀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界纷纷攘攘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2001年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给语文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足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由于深受科学主义思潮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明显地存在着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鉴于此,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的内容,要用人文精神的光辉照耀语文。  相似文献   

14.
DV在教学中的普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V机,很多人俗称它为“掌中宝”,这个“宝”字不知缘何而来,但在教师的手中,在课堂数学中,它是具有灵性的工具。我们提倡电教设备功能的最大化,期望DV机也成为现代教学一宝。  相似文献   

15.
问题教学,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由于种种原因,思想品德教材具有滞后性,我们要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树立“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和及时补充教材之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主动地拓展和延伸教材。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学习、教学思想品德课常用方法,体现了中考命题和课改的方向,品德课教学要通过联系实际来发展教材,拓展教材。  相似文献   

16.
吴丽萍  颜丙芹 《现代语文》2004,(7):25-25,23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概括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进一步明确了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理念下,语文教学应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素养、综合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把认知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精神、审美情操的提升结合起来,教学的视野从语言文字“小语文”的范畴扩展到“大语文”更加广阔的人文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语文新课程新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在拓展与延伸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到底要的是什么样的拓展与延伸?文言文究竟该如何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为此,我校语文组组织了“文言文如何有效地拓展和延伸”课题研究,下面是我们针对此课题开设研讨课的有关内容及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把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这个工具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内涵。它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综观我国古代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德育渗透艺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德育渗透艺术,当代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没有了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  相似文献   

19.
裁判亮分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应试教育的阴影,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延伸设计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经。这里所说的“延伸”,主要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正在学的知识和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联系,懂得学有所用。能够主动深入思考问题,自觉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20.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只重视字、词、句等基础知道的传授,过分强调“双基”训练,强调对课文的肢解分析。虽然这些教学方式都有着自己的科学体系,但却使得原本生动活泼,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门味同嚼蜡的工具课,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甚至视语文为畏途。“寓教于乐”是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尝试。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之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锻炼他们的意志。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1.奠定教学的情感基调,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以情激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人,启动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