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引言史注兴于六朝,盛于唐代。推本其源,实由经注发展演变而来。经注与史注,是为了适应经学教学与史学教学的需要,初皆以训沽为主,即以训释词义及标举字音为务。但是,经注重在昌明经义,史注则应补史之阙。考《春秋》三传,《公》、《谷》重微言大义,《左氏》重增补史事,已开经注与史注分道扬镳之端绪。魏晋以降,经学衰微,而史学繁盛。两汉经师传经之法,转而为史家注史所用。  相似文献   

2.
明代所刊《毛诗》经注本存于今者,主要有万历二十二年歙县程氏玄鉴室刻屠本畯纂疏补协本《毛诗郑笺》二十卷,万历马应龙、孙开校本《毛诗传笺》七卷,崇祯葛氏永怀堂刻《十三经古注》本《毛诗》二十卷三种。明代刊刻《毛诗》经注本,一般认为是翻刻宋板而来,宋板既多不存,明翻宋板的文本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明代所刊刻的这三种《毛诗》经注本,今天看来,其文本皆为删削闽本疏文、因袭闽本经注部分而成,并非直接袭用宋元旧本。明代所刻《毛诗》经注本在文本校勘意义上虽无足道,但从明代经学发展史上来看,《毛诗》经注本文本之传刻,可以看作经学复古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属于明代经学复古的“原典回归运动”的一部分。明代经学复古思潮,乃是清代朴学的先声。这些经注本的出现在明代经学史上所具有的标志意义,应当被重视和重估。  相似文献   

3.
黄光 《档案》2008,(2):21-23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东汉儒家学者,中国著名经学家之一。郑玄先学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成为汉代最大的“通儒”,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通学”或“综合学派”。著书甚多,完整流传至今的有《毛诗笺》《周礼》《仪礼》《礼记》的注,其它都已失传。  相似文献   

4.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提及的"论者"、"怜之者"、"论昭明者",应非泛泛而谈,而是实有其人,殷孟伦均置之未注,今经考证为明末人张燮。作为编辑者的张燮,其《七十二家集》为张溥编纂《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所袭取;作为"论者"的张燮,其所撰六十一篇题辞也是张溥百篇题辞取资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五经论"——《礼论》、《易论》、《书论》、《诗论》、《春秋论》,分别见于苏辙《栾城应诏集》卷四"进论五首"和今本《苏轼文集》(以明项煜序刻《东坡先生全集》七十五卷本为底本)卷二"论",篇次虽异,篇目则同,文字略有异同。这五首经论当为应制科时所上之进卷,是研究二苏学术思想,尤其是经学思想的重要资料。目前的情况是一文两用,研究苏轼者用之,研究苏辙者亦用之。这实际上是不严谨的,也是不科学的;但在归属不明确的情况下又是无可奈何的。那么,"五经论"究竟是苏氏兄弟何人所作呢?本文试作考辨,就正于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6.
作为经学名家论定参释的《西厢记》版本,《毛西河论定西厢记》一向被视为考据家从文献学目的出发撰作的纯学术性著作。其实,毛奇龄所选择的"论而定之"的方式,通过对"词例"和"章法"的分析总结而探索文本风格,是一种介于考据与赏鉴之间的研究思路,他借此揭示出元杂剧风格浑朴和结构严谨之美的体例性及技法性因素,使毛《西厢》获得了文献学价值之外的独特成就。  相似文献   

7.
《经学队仗》是明代为适应科举经义、论、策等考试文体对仗论述需要而将儒家经典分类编选为队仗成句的类书.最早著录于明正德间夏良胜撰的《建昌府志》,题朱景元著.此书现在中国国内不存,而韩国有多种版本:韩李仁荣《清芬室书目》卷六载有朝鲜世宗朝庚子(1420)活字刊本,明朱景元撰.首有永乐二年裴琏序,知此书为永乐二年首次刻印.韩国中央图书馆藏朱景元撰《类说经学队仗》、通文馆网页所载《经学说(乾)》部分的写本《类说经学队仗》与李仁荣所录版本为同一系列.韩国中央图书馆所藏崔致远撰《类说经学队仗》、题《孤云先生经学队仗》、经学队仗研究院《经学队仗》等版本著者题为崔致远,实为崔氏后人移花接木所为,崔致远撰金喆熙译《经学队仗》是其译本.  相似文献   

8.
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以及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世称《史记》三家注。由于早期的《史记》注相继亡佚,《史记》三家注成了唐及唐代以前仅存的三部《史记》注作。《史记》三家注在集结前人《史记》注释成果的基础上,考释辨正,阐幽发微,从而将古代《史记》注释推向顶峰。在版本形式上,宋时出现了将《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及《史记正义》三家的注解一并散入《史记》正文下的刻本,这种以合注形态刊行于世的《史记》版本,即《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俗称《史记》三家注本。《史记》三家注本也是后世流传最广的《史记》本子。可以说,《史记》三家注在《史记》版本学和注释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其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西学的冲击之下,面对时局之危,如何在救亡图存的同时保存中学,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为解决传统经学纷纭错乱、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的弊病,充分发挥经学在造就人才以救世方面的作用,张之洞提出了“守约施博”的经学改革方案。作为张之洞幕宾的曹元弼,延续并践行了张之洞经学改革的方案,不仅撰《原道》《述学》《守约》对《劝学篇》相关议题予以阐释,而且受张之洞嘱托,按照《劝学篇·守约》所示七例编纂《十四经学》;并且在辛亥以后依然延续张之洞的经学理念,从“政教相维”“经正民兴”的角度,试图通过审别经学源流、阐释群经之义、弥合汉宋之争以正学术人心,这客观上又使其辛亥以后的经学研究呈现出集成性和总结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通检《礼记正义》,孔颖达“郑玄未见《古文尚书》”之言凡有七处.此论有违事实,据文献可知,郑君少习《古文尚书》,且后来有《古文尚书注》传世.孔《疏》之误,缘于不识东晋枚赜伪孔《古文尚书》之伪所致.故郑《注》云“在《尚书》,今亡”者,或指原先秦时完整之《尚书》,孔《疏》云“具《尚书》篇,见在”者,实指伪孔《古文尚书》.  相似文献   

11.
侯步云 《兰台世界》2016,(16):124-125
《春秋》学在北宋时期为显学。刘敞是北宋《春秋》学重要代表人物,著有《七经小传》、《春秋》五书。刘敞主张《春秋》为经非史,但史为基础;批判《春秋》传与注,但对传和注采取了不同态度,而评判的标准是《春秋》经文本,尊经信义。刘敞成为宋初庆历之际开经学新风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是中古《汉书》学的经典著作,《汉书叙例》是了解颜氏学术观点的重要文本,该文对南朝《汉书》注多有批判,亦不收录南朝注家,其中原因可归结为:晋唐之间蔡谟《汉书》注本的流行,北方《汉书》古本与《水经注》等其他文献的留存,梁末唐初的书厄及南朝《汉书》注之新变范式。此外,考察颜注《汉书》的成书历程,探研成书实情,对理解“抄袭旧注”说亦有助益。  相似文献   

13.
《逸礼》为西汉所发现之古文礼经,后亡逸,其篇目成为历代礼家所探讨之重要课题。利用《汉书·艺文志》经传分明与古文经学等体例得出:《天子巡狩礼》《朝贡礼》《鲁郊礼》《禘于太庙礼》为《逸礼》篇目;《明堂阴阳》《军礼》非《逸礼》篇目;《五帝德》《帝系姓》《聘礼志》为《逸记》篇目;《学礼》《弟子职》《弟子籍》《孔子三朝记》阙疑。  相似文献   

14.
宋育仁作为四川近代史上的著名学者,其经学研究的相关著作世之所详,其所创办的《渝报》、《蜀报》等,开四川近代报刊之先,兴办近代企业于四川的工商业、经济史颇具影响,多为所论。然其所主持纂修的,在四川文献编纂史、方志史、文化史上有着重要价值的《重修四川通志》,因其未能刊印行世而论之者少,文章探讨和评述了宋氏及其所编纂的《重修四川通志》。  相似文献   

15.
御纂诸经是清代康熙晚年敕令大臣纂修的一套官方经学丛书,上承唐修《五经正义》、明修《五经大全》,在当时具有引领学术风气和思想潮流之作用,在官方经学史和经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目前学界对官方经学的研究,多注目于《五经正义》与《五经大全》,罕有论及御纂诸经者。故对御纂诸经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邱奎 《兰台世界》2012,(33):1+4
龚道耕所撰《经学通论》是在经学课程讲义基础上作成的经学概论著作,该书以乾嘉考据之学为根本学术宗尚,在对经学史分期和区别今古文经学的问题上尤有创见,既是一部严谨通达的经学入门书,又具有经学研究专著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观念论稿》王齐洲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版贯穿《中国文学观念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下引此书只注出处)的有三种最基本的“意识”,即问题意识、朴学意识和美学意识。以此三种意识,作者从不同视角切入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问题,建立起了关于中国文学观念之极富理论品格和启发性的反思性文本。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不知存佚"之"徐■+家本"的《孔子家语》,尚存人间,即上图藏明隆庆六年长洲徐祚锡跋《孔子家语》王肃注十卷本。缺叶凡二十有一,前十九叶由徐■据汲古阁刊本抄补,末两叶阙如待补。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有关伏生《尚书大传》的四篇校读札记,所校以清人陈寿祺辑本为底本,结合其辑佚来源文献,并比对皮锡瑞、王闽运等重要往来,以定其是非。四则札记第一则论证今见诸家辑本《尚书大传·周传·洛诰》中"伋然渊其志"之"伋然"当为"饭然"之误,第二则订正今见诸家辑本《尚书大传·唐传》郑玄注之错文,涉及汉儒对"六宗"之解释。第三则是对《尚书大传·殷传》郑玄注之补充,同时对陈寿祺、皮锡瑞之解释亦有所辨正,第四则乃据《尚书大传》所载"洪祀"之礼订正杜佑《通典》注文对"鸿祀"解释之误。  相似文献   

20.
田鹏 《兰台世界》2016,(4):154-156
先秦元典中"诗"的含义存在演进过程,对其本义的理解应结合语境。以《论语》和《孔子家语》为代表的儒家元典中,孔子"论诗"可分为三类:先秦普遍意义上的四言诗;包含先秦诗学精神和政治教化功用的一种文体;《诗经》三百篇之原始定本。可以结合《诗经》逸诗在其他先秦典籍中之应用推测出孔子或其他先秦学者在删诗时秉持的文学之审美性和政治之实用性标准。从相关《诗经》著述序跋中可以总结出,南宋王柏的诗经学著述《诗疑》受朱熹诗经学观点的影响,也提出"删诗",有学术功利化的色彩,其说和"孔子删诗"说的区别在于其创作动机。该观点体现了南宋时期诗经学研究的经学性和文学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