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忆  西泠 《出版参考》2005,(3):29-29
婚姻在每个年龄段上有着不同的味道和颜色。如果18岁能有婚姻,该是阳光明媚的。而23岁的婚姻属于理所当然,但婚后不久便会发现平淡。26岁的婚姻是仓促的,婚前就已经觉得后悔,但并不因此而毁约。30岁的婚姻是艰难而多舛的,条件也得要现实,好收入,稳定的工作,初具规模的社会地位。35岁的婚姻是迟桂花,温馨得很,缠绵得厉害。40岁以上的婚姻,按钱钟书的说法,是着了火的老屋,扑也扑不灭。  相似文献   

2.
作为大多数人的必经之路,与另一半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组建一个家庭,本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但事实证明,结婚一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两个家庭、两个社会圈子甚至两种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几个电话,一些学者,让吉林省独身女性做妈妈合法化。这项立法规定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4.
时光飞逝,今年的9月28日我就结婚30年了。夜下挑灯,独自一人回想起那一年为了结婚而建的新房,让人回味,难以忘怀。手中有我保存至今的一纸收据为证:那是一张1982年8月7日开具的收据,内容为"旧木板300斤,金额30元",收据上"成都锦城汽车修造厂青年服务社"的  相似文献   

5.
威廉4月29日就要迎娶凯特了。我脑子里快速闪过两点:一是,怪不得好多女明星纷纷闪婚,原来是要抢在王子之前哦;二是,呀,那我这辈子的灰姑娘梦正式泡汤了。不过,唏嘘的肯定不只我一个。艾米,90后,我房东的女儿,一个花朵般的法国妞,一张娃娃脸白净白净的,没半颗雀斑。小艾出生在摩纳哥,两岁的时候跟妈妈来到巴黎,母女俩相依为命。艾妈很像《绝望主妇》里幼稚的苏珊,小艾有时候还要给她做情感顾问。最近,小艾提出,想把客厅里的电视机搬到我房间去。  相似文献   

6.
张郁 《今传媒》2006,(12):21
2001年11月8日——新中国第二个记者节那天,我登记结婚了。凡事总有理由。记者节选在11月8日,因为这一天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的日子。我选择11月8日登记结婚,因为我的职业是记者。此后,每年的11月8日对我而言成了“双料节日”——记者节+结婚周年纪念日。今年的11月8日是第7个记者节,也是我第5个结婚周年纪念日。等到了第n个记者节,也就是我第n-2个结婚周年纪念日。想记不住都难。有不少人为了给日后讨个吉利,结婚的日子是请风水先生算出来的。而我不是。2001年我31岁,有了想做新郎的强烈欲望。和…  相似文献   

7.
林敏 《青年记者》2016,(22):32-33
六月中下旬以来,武汉迎来连绵雨水.武汉人早已习惯了梅雨季,习惯了这个季节城区渍水,武汉大学凌波门外的“水上漂”奇观也只是提醒武汉人,夏天来了.然而,今年的梅雨季不同往年,这是一场比往年多10天的“暴力梅”. 我负责武汉远城区新洲区新闻,几场大雨后,我开始担心,新洲会不会出现山洪?暴雨会不会冲垮路面?关注雨情的同时,最不好的消息还是来了——7月1日晚,新洲区凤凰镇郑元村陶家湾举水河西堤发生溃口.新洲区遭遇有水文记录以来从没有过的上下游暴雨叠加,水位之高从没有过.  相似文献   

8.
近年,情怀一词常常不期而至。这种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过滤着滚滚红尘的喧嚣与浮华令我安静下来,直至宁和安然,尤其面对我的工作与我钟情的文学。是的,女人喜欢做一件事,自然便与之有一种难解的心境,或曰情怀。  相似文献   

9.
结婚礼物     
<正>一对新婚不久的年轻夫妻,收到了许多亲朋好友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有的很贵重,有的很实用。其中,有一个信封,里面只是装着两张电影票和一张小纸条,小纸条上面写了五个小字:猜猜我是谁?这对夫  相似文献   

10.
结婚流程     
国庆节期间,此地的报纸做了—个“结婚流程图”,像电脑程序一样精确。结婚流水线作业,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比如结婚的条件,住房条件落实,生活习惯核实,汽车购置状况,家庭背景核实。条件不符合,NO,拜拜;条件符合,YES,进入下一步,决定谈婚论嫁。不仅要协调双方父母的意见,而且进入婚房装修、家具和家电购置实质阶段,这伴随着要挟与争吵、泪水与口水、整改与妥协。如果没有妥协和谅解,两人的结婚筹备工程有崩盘的可能,程序出现任何意外可能导致“死机”或者“黑屏”。  相似文献   

11.
结婚那一天     
华杉 《湖北档案》2002,(9):30-30
那是我生命里永远清晰的一天。那个下午我与她去镇上登记结婚。当我们填好表,当我们郑重地按下指印,当看着那位老一笔一划地填写结婚证时,我有一种说不出也说不清的感受。是幸福、是惊奇、是庄严、是留恋……我们只是平静地望着、等着,仿佛在等一件极平常的公务。  相似文献   

12.
好的新闻作品应当有力度。而要使自己的作品有力度,秘诀之一就是写作风格应当自然,不做作。美联社记者林·贝里的特写《无论是否知情,爱滋病孩一样受苦》正是以自然的风格吸引了我。好的新闻作品不仅要提供信息,而且要能激起读者对它的兴趣。 10年来,爱滋病已经以惊人的传染率和危险性,成为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正由于这样,它经常是记者笔下的主题之一。当然更应该写出特点了。这篇特写的作者从两个爱滋病小患者这一特殊角  相似文献   

13.
结婚纪事     
邓皓  小肖 《出版参考》2008,(12):17-17
公元1989年12月31日,身为一机关小秘书的我结婚,新娘是一个乡中学的老师。  相似文献   

14.
15.
《云南档案》2013,(1):59
<正>有一对夫妻离异八年后,竟破镜重圆了。复婚那天,单位的同事前去祝贺,有几个调皮鬼缠着"新郎新娘"非要听听他们的复婚感想。"新郎"吭哧吭哧地说了老半天也说不出什么来,站在一旁的"新娘"急了,抢过话筒,说了一句经典的广告词:"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聊起日本时》是一本关于日本生活和文化的杂文书。日本一直是个敏感国度,却又秉承着一衣带水的牵连,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避免不容忽视的存在。从视死如归的武士精神到影响数代人童年的日本动漫;从庄严的富士山到烂漫的樱花;从大和名族的女人性格到在世界文坛上举足轻重的日本文学。当我们聊起日本时我们又该聊些什么呢?看了这本书,或许你该得到些答案。  相似文献   

17.
由于教会对神职人员的一再包庇纵容,梵蒂冈都很可能被送上美国法庭的被告席。难怪许多教徒为教会的前途感到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18.
大家都在看《戏说乾隆》看得眉飞色舞,心满意足。有评家说,不少知识层的观众每晚也在聊且看之。很抱歉,鄙人不看。我只是从书橱中找出《清代文字狱档》和《清朝文字狱》来,翻翻,想想;想想,翻翻。真乾隆在这书里面。在这真乾隆的脸上,是看不到风流倜傥的粉饰,知情重义的金装的。  相似文献   

19.
二战结束前,罗斯福曾有过美、英、苏、中四个"国际警察"共同维护世界秩序的构想,这是超越了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而后,相互为敌的做法反其道行之,致使人类长期处冷战之中,中国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20.
看看中国社会一些地方的世道人心,看看中国的电影现状,我坚称,好莱坞在我们这里是一种先锋艺术,值得好生琢磨一番在大部分西方左翼知识分子那里,好莱坞是批判大众文化的终极标靶,它被当作通俗、媚俗、回避现实、粉饰现实的同义词,这里的"通俗"一词十分接近"庸俗"的意思。在西方,发端于法兰克福学派的这种批判或许有警惕"娱乐至死"的功效。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和精英学者也接过了这一批判利器,十分时髦而又安全地对"文化工业""好莱坞模式"、普世价值等概念和文化产品进行口诛笔伐。在引进大片的初始阶段,就有学者惊呼:"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