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乒乓世界》2006,(12):86-97
1 波尔——改变握拍方式,使手腕更加灵活用正手发出两种旋转不同的球组图 A 为传统的正手发球。波尔在发球时动作较小,以使对方难以判断旋转变化。组图 B 为逆旋转发球,即从身体内侧向外侧摩擦球的正手发球。引拍时,波尔的手腕向怀中内收的幅度很大,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手腕动作,增加对球的摩擦。波尔的逆旋转发球动作非常简捷、突然,这是他发球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08,(10):124-125
正手“逆旋转”发球是相对于“顺旋转”而言的,简单说,逆旋转发球就是右手运动员用正手发出逆时针(从发球者的正上方观察)旋转的球,左手运动员用正手发出顺时针旋转的球。  相似文献   

3.
在高水平选手的比赛中。逆侧旋发球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发球技术之一,其中最常见的是正手发逆侧旋球,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波尔、中国的王皓等。当然,也有个别选手会采用反手发逆侧旋球,比如孔令辉。采用正手逆侧旋发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陕速进攻,同时逆侧旋发球虽然并没有太特殊的特点,但是接发球一方总会感觉与平时的习惯相左。因此会产生一些心理波动。  相似文献   

4.
《乒乓世界》2014,(9):76-77
本组图中,王皓采用钩子发球发到闫安的正手位短球,这个发球更容易被对方挑起来,打到王皓的上旋球套路中,因为王皓正反手两面拉的能力非常强,无论是近台、中台还是远台,他都能自如的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闫安在比赛中也想避开王皓的套路,所以接发球时采用逆旋转接发球的手法,加转劈了一板王皓的中路底线长球,尽管王皓发的球是侧上旋,但闫安依然劈出了很高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李晋  赵军 《乒乓世界》2007,(10):92-93
王皓的身体协调性十分出色,他之所以能够全方位地进攻,除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步法也十分灵活。只有把身体移动到最佳的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射的技术。进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来球的最高点或上升期击球,而是要根据当时的站位,找到最合理的击球点。组图中,王皓正手发侧下旋"钩子球"(1-5),这种发球在触球时,由于拍形内收(图4),使对方不容易判断发球的旋转。王皓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组图是“克横定式·业余版(一)”中第2套“定式”的升级版本。王皓站在侧身位用正手发逆旋转球,虽然形式上是用正手发球,但发出的球带有右侧旋,所以实质上与反手发球异曲同工。这样,王皓发球后不必调整站位,即可直接准备侧身抢攻,对于顶级专业选手而言,节约这转瞬即逝的“时差”还是很重要的。随后的套路与我们的“定式”大同小异,王皓第三板用反面挂起斜线后,第五板连续压施拉格中路得分。  相似文献   

7.
正手逆旋转发球·档案 几年前由波兰的克热绍夫斯基首先应用于国际比赛中,随后在欧亚各国流行,通过几年的实践,人们对这种发球的认识日益加深。从球性上看,它与反手侧旋发球基本相似,其长处在于: 因逆旋转的作用,它更宣于反手强和习惯两面上手抢玫的选手使用。同时,因其发球后走动取位方便。不乱阵脚,对以正手侧身抢攻为主的人也是可以接受的。 用正手发逆旋转发球,本身就是对思维定势的突破,况且此种发球出手相当隐蔽,难于判断。充分体现了旋转强、球性软、差异大、运行飘的特点。 此种发球旋转强烈,回接时不易借力,在窭战中难于摆短,无疑为擅长出台对攻的选手增添了取胜的筹码。  相似文献   

8.
《乒乓世界》2006,(6):94-95
鱼与熊掌难以兼得,正手与反手难以兼顾如果你像王皓或格林卡那样倚重反手,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下面的困惑呢? A 组图中,王皓发球后被施拉格偷袭正手,勉力扑救;而 B 组图中,王皓却成功侧身反拉,令施拉格被动招架。为什么同样是王皓发的半出台球被施拉格抢先拉起,第三板的局势却大相径庭?这里面固然有发球落点的缘故——A组图中,施拉格是在侧身位抢拉,"狡猾"的他巧妙利用了侧身位击球线路的炅活隐蔽,"旌骗"得手;而日组图中,施拉格在正手位抢拉时,转腰更多受到球台的阻碍,出手线路更易被王皓判断——但这终究只是外在因素,只能影响某一球,某一分而已,真正起决定作用、令王皓陷入两难境地的,却是他反手横打的特长。  相似文献   

9.
《乒乓世界》2013,(7):90-91
“左侧下旋”是王皓的主体发球之一,加上侧上旋的配合,旋转变化非常多。大多数情况下,王皓发出的球弧线较低,紧接着就是下一板衔接。他会给自己留出充分的空间,做出两面都能上手攻击的姿态。提到王皓,大家肯定会想到他直板横打的强烈攻击性。实际上,他的正手台内球也颇有威胁。接发球方由于担心被王皓的正手强攻所压制,所以不得不回球到他的反手及中间位置,并做好被其反手进攻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话说多球4     
《乒乓世界》2013,(4):114-115
乒乓球技术里,有一项是完全可以自己练的,那就是发球。正手奔球、反手快长球、急下旋发球、正反手侧上下旋、正手转不转发球:低抛、半高抛、高抛发球(均可正反手发)、下蹲式发球等等,现在又有了逆旋转发球,种类繁多。一个人发球的优劣取决于速度、旋转和落点,但绝大多数球友往往偏重于关注自己发的转不转。笔者的建议是:先得练把球发快、发长,进而再谈发转和落点。成年人学发球,要能把球发得又快又转是最先要掌握的。我们文章的主题谈的是多球,而用多球来练习发球是公认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于横板两面进攻的选手,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相持能力外,突出正手拉球的威胁性是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在实战中,反手与正手的流畅转换是制胜的关键,对于横板进攻型选手,可以通过反手的变化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机会。下列组图是单明杰对王皓的一个回合,单明杰突然发长球偷袭王皓的反手位,王皓虽然勉强侧身上手,但是身体重心无法及时调整,不利于连续进攻。单明杰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反手的轻挡,在回球落点上调动对方,使王皓的直板横拉无法发力,随后单明杰果断侧身,发力进攻,占据了优势。  相似文献   

12.
李晋  赵晖 《乒乓世界》2007,(2):78-81
对于横板两面进攻的选手,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相持能力外.突出正手拉球的威胁性是比赛中得分的重要手段,在实战中,反手与正手的流畅转换是制胜的关键,对于横板进攻型选手,可以通过反手的变化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机会,下列组图是单明杰对王皓的一个回合,单明杰突然发长球偷袭王皓的反手位,王皓虽然勉强侧身上手,但是身体重心无法及时调整,不利于连续进攻,单明杰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反手的轻挡,在回球落点上调动对方,使王皓的直板横拉无法发力,随后单明杰果断侧身,发力进攻,占据了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东月 《乒乓世界》2000,(3):27-27
发球的旋转与球拍接触球时的发力方向有必然的关系。一般来说动作向下发力,就是下旋,如果球拍触球的瞬间动作是往上钩,那就是侧上旋。无论是发侧上旋还是侧下旋,关键是要给人造成发上、下旋两种动作一致的错觉。因此,在发侧上旋时,触球时往上的发力是真的,而发完球后向下发力的动作是假象。这样会给人造成发下旋的错觉。 这一组图片是施拉格正手发侧上旋的动作解析。抛球前的基本姿势是站在侧身位,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图1~3)球抛起后,身体重心随之提高,开始引拍(图4~5)发球时,左脚抬起,身体重心放在右脚,执拍手的肘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分段指标评估和技战术归类的方法对王皓和波尔近期的4场国际乒乓球比赛进行技战术统计与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将波尔发球的类型和发球抢攻的方式相结合进行统计与分析.弥补了以往只研究发球和第三板单个技术的片面性,更好地将战术和技术相结合.三段对比中,波尔相持与王皓有一定差距.争夺前三板是两人比赛的关键;波尔发侧旋球较多选择反手抢攻;发逆旋转球较多选择正手抢攻.  相似文献   

15.
尹宵 《乒乓世界》2004,(2):56-57
随着波尔的崛起和施拉格的复兴,“逆旋转发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本刊2003年第12期刊登的《施拉格正手发球全解析》中,就清晰地分解了这位欧洲老将的各种“逆旋转发球”动作,相信球迷朋友已经从中窥见了一些技术上的诀窍。然而,与常规的正手发球相比,“逆旋转发球”的流行,仅仅是“向左转(左侧旋)”与“向右转(右侧旋)”这么简单的区别吗?  相似文献   

16.
如国,对于波尔的正手逆旋转发球,马龙运用了击球节奏较快的回搓(图3—5)。波尔利用第三板旋转强烈的反手提拉,回球到马龙的中路偏正手位。马龙快速衔接,用强烈的正手反带取得了这分(图9-13)。  相似文献   

17.
《乒乓世界》2003,(12):52-53
~~施拉格正手发球全解析[逆旋转]  相似文献   

18.
与“王皓VS施拉格”球理相通,本组图是“克横定式·业余版(一)”中第2套“定式”的另一种升级版。马林站在侧身位用正手发侧上旋球到波尔的正手近网处,虽然他发的是普通侧旋而非逆旋转球,出球带正常的左侧旋,但对于左手握横板的波尔来说,其效果同右手直板反手发(右)侧旋球到右手横板正手类似,球落台后都是朝横板的正手外边线侧拐。与施拉格相同,波尔也选择用反手上前接发球,但被马林压住中路后,最终正手反拉下网。  相似文献   

19.
蒋澎龙发球抢攻的失败案例 发完正手发球之后的蒋澎龙.基本成正面球台的姿势.等待着对方的接发球(图5).这是无遮挡发球规则下具有代表性的还原状态。接着,他判断出对手(埃洛瓦)的接发球后侧身.重心从右脚大幅度地移向左脚,发力冲球,打算一板得分(图7-9)。可是.用与旧规则时同样的击球节奏  相似文献   

20.
相比于正手而言,反手拉球在动作上更显固定一些。因为它的动作幅度偏小,尤其是腰部的转动没有正手拉球时那么大,所以反手抢拉更注重爆发力的释放。在发球后衔接反手进攻,要能够在重心还原后使两脚稳稳地蹬住地,这样可以为发力击球提供足够的支撑。击球时可以根据对方来球的具体情况选择拉加转弧圈球还是前冲弧圈球。前者更注重摩擦,要制造足够的旋转;后者则需要向前发力更多一些,保证球的“冲”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