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上,阵容整齐的新文学"浙军"占据中国新文学的各路要津,或成为新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或成为一种文体、一个流派的开拓者或代表人物。如此盛况,其他地域无出其右。全文宏观而概括地阐述了"浙江潮"文学奇观之于中国新文学的意义以及应怎样科学而理性地研究"浙江潮"文学奇观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概括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对网络交流中的传受心理和语言进行了分析: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理想化的互动交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传播空间,语言就是身份。网络生活是一种真实的虚拟人生。  相似文献   

3.
“弱嵌入性”命题强调人际网络对现代经济生活的意义,是新经济社会学的基石,也是一般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但这个命题衍生的相关理论倾向于只从人际网络的角度理解经济生活,忽视了分工本身就是网络,而且既有献对这个命题的证明是不充分的。章借用现代分工理论关于分工网络的思想对“弱嵌入性”命题作了合理的转换。初步实现了对“业余性资源”的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分工网络与人际网络相互“嵌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普及为人际传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传播媒介。文章以我国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传统人际传播、网络人际传播的新方式及特点,以及网络人际传播的现实作用和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文章尝试性地将网络人际传播特点总结为:具有多媒体性质,以文字传播为主,以及匿名性、随机性、平等性。提出应在发展完善网络人际传播的同时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使网络人际传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际网络实质上就是为达到特定目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体育运动是一种相互交往的社会活动;在体育运动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人际网络,而在这些网络中分别传递着不同的人际信息,这种复杂的人际信息流动构成了整个人类的体育活动。人际网络关系建立的好坏,对于人们从事体育运动以及体育运动自身的良性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网络学习的出现产生了网络学习群体。学习者以信息技术为中介进行人际交互,并在人际交互中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网络学习中的人际交互具有积极主动和交互层面广等特点。这种积极、广泛的人际交互对于掌握网络学习方法及对传统课堂教学都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社会阶层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客观社会阶层问卷、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102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客观社会阶层、主观社会阶层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相关显著;网络人际信任在主观社会阶层和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共情对网络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调节了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具体来讲,网络人际信任对网络利他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随个体共情水平的增强而增强。  相似文献   

8.
网络协作学习中的人际交互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人际交互是网络协作学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人际交互的质量直接影响网络协作学习效果。本文在论述网络协作学习、人际交互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协作学习中人际交互的优点与局限,根据影响网络交互的几大因素,分别从教师、学生、学习氛围、学习任务、评价等维度探讨了网络协作学习中的人际交互策略。  相似文献   

9.
就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早期发展而言,"扩散"是一个比"传播"更加精确的概念。罗杰斯的扩散理论认为,人际网络是新事物扩散的重要渠道。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人际传播网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扩散提供了有力支持。这张网络发端于清末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后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逐渐壮大。在网络形成阶段,马克思主义史学主要在网络内部扩散。大革命后,人际网络发展成为党领导的文化统一战线,网络成员从思想者转变为宣传者。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呈现出网络化扩散,成员之间相互支持,使这一史学思想影响到不同的社会阶层。网络化扩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从而确保扩散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左翼人际网不仅是扩散的渠道,而且影响了扩散的结果:网络的异质性带来了扩散的高效性和多元性,同质性导致了扩散的片面性。用扩散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特点,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对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仍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21年10月,浙江一师(杭高前身)学生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等创办了文学团体“晨光社”并得到了当时在校任教的朱自清等教师的大力支持,由此诞生了浙江最早的新文学团体,也开创了杭州高级中学的百年文脉的新纪元,使之成为中国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现在的“鲁迅文学社”正是秉此人文杭高、文学杭高的传统而来。  相似文献   

11.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战略.浙江省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全面启动了“新乡村建设运动”,文章把21世纪初期发生在长三角的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概括为“新乡村建设运动”,以浙江为例考察了“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宏观背景,描述了其内容,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乡村建设运动”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各高校在“两课”教学改革中 ,进行了以课时结构改革为突破口 ,进而带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改革的“2 1”“两课”教学改革的实践。具体在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主题式讲课方式 ;在社会实践中 ,以课题研究的方式 ,来确保其实效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中的本土与"他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是谈论后殖民主义中的本土与“他者”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作者大致介绍了一下什么是本土,什么是“他者”。再后就简单分析了一下殖民主义时期本土与“他者”的关系。在简单地介绍了后殖民主义以后,本文把重点放在了后殖民主义的“他者”,和本土与“他者”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简单的介绍能让读者了解这二者的定义和关系,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二都戏是浙江庆元古老的地方剧种,由于其所处环境较闭塞,至今仍保留着原生态的演唱、发声和原始的表演程式。“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全文从二都戏的唱腔、唱词、道白、用嗓、行腔、发声、养气等方面分析其声乐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唐诗中写到的“恶溪”,在全国有多处,其中浙东境内就有两条“恶溪”:一在处州(即括州,今浙江丽水),一在台州。岭南亦至少有一条,具体地点在大庾岭之阳的潮州。潮州之恶溪与其他的恶溪较易辨别;而浙东境内两条恶溪较易混淆,尤其以台州的恶溪易被误解。  相似文献   

16.
自2016年加入"华盛顿"工程认证协议之后,"新工科"建设成为中国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又一重大战略选择。历经"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一系列探索实践,我国的"新工科"建设走向纵深。对于高校而言,如何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和研究实践,仍有诸多困难。文章从新工科的内涵出发,将"新工科"专业分为新型工科专业、新生工科专业、新兴工科专业等三类,并分析了"新工科"专业的发展理路,包括学科专业建设的新路径、课程内容设计的新理念、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标准等四个方面。浙江省提出"新工科"建设的"浙八味"行动方案,浙江高校如Z大学、H大学、K大学、N大学分别通过课程群建设、复合型专业建设、建立"新工科"创新资源数据库、建设融入城市发展的学院集群和专业集群等方式有效推进了"新工科"专业建设,其先进经验值得借鉴。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我国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未来重点方向,即打造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构建教师跨界发展的新机制、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应电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构建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借鉴和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高职学生智能特点及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际.重构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应电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进行归纳与整合后形成行动领域,然后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经过改革试点表明,采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和行动导向教学后,能有效解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欠佳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从“后殖民主义”话语看林语堂的东西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后殖民主义”话语中 ,“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存在许多偏颇 ,林语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夹缝中去宣传本土文化母题。林语堂的东西文化互补观 ,林语堂对东西文化的双向宣传 ,实际上是要在国际文化的广阔背景下探讨传播本土文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浅析"高技派"建筑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几个高级派的建筑实例的分析,解读高技派建筑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实践和探索,借此文抛砖引玉,激励本土建筑师投身到我国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