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然对象的审美境界是自然山水经过主体心灵的陶钧,由感官的欣悦和情感的感动而创构出物我浑然为一的自由境界。自然界的生命节律长期以来造就主体审美的心灵,而独特的思维方式则使人与自然构成了精神性的审美关系。主体情感因与对象的盎然生意的对应关系而使主体的精神获得了自由和超越。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因而其内蕴也是丰富多彩的,并使主体的创造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王朝元 《大学教育》2013,(15):34-35
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实践、情感价值关系和形象性显现等构成要素。美与客观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不等于这些属性。审美主客体必须形成情感价值关系。美具有形象性,需感性显现出来。艺术创作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要借助于审美形象来间接表现。审美活动与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审美情感价值关系及其形象性显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活动。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社会成员能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以全面发展,使其能真 正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并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审美教 育,就是要通过人的审美实践,“生产”出懂得美的规律,并能自由创造美的“主体” 以丰富人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不断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陶养人的情操,净化 人的心灵,使其成为会欣赏美、积极创造美的崭新主体。  相似文献   

4.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认为,"审美移情"就是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外射""移置"到审美对象里面去,是情不自禁的审美模仿,是主体向周围现实"灌输生命"的活动,即以人度物,把物看作人,审美对象不是与主体对立的纯粹客观物,而是经过自我情感外化后的"客观的自我",特点是没有欲念、没有目的性、忘记了现实和实际生活,从而使物我由对立关系变成统一关系。此时,主体的审美快感超越了对客体对象的欣赏,达到一种自我的满足。实际上,"移情"是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中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自由情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情感:自由情感和必然情感。所谓自由情感指的是刺激源和这种情感对象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利害关系条件下所产生的情感。自由情感大部分属于纯粹的精神或者心理层面,只是一种心理体验。所谓必然情感则指的是刺激源和情感对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关系或所属关系条件下所产生的情感。这些刺激源或者能直接带给刺激对象直接的好处或害处,这类刺激源多半是外在的客体;或者本身就隶属于情感对象的一部分生理机能,它们主要指那些内在的自然的生命欲求。所以必然情感实质上是~种因果性情感或者功利性情感。一般地说,现实中的绝大部分爱情、亲情和友情都属于,必然情感,而以自由情感方式存在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则是现实中的稀缺资源。不过这一缺憾因为艺术品的存在而得以弥补。艺术品虽非天然的审美客体,然而,在同等条件下,艺术品较之其他审美客体更容易引发审美主体的自由情感,因为艺术品跟审美主体之间最缺乏明显的实际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6.
审美,是在人的特定的情感状态下,对审美对象的关照,其实质是审美主体复杂的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通过人的感知、理解、想像、情感来完成的。其心理活动的基本路线是:感知一理解一想像一情感一美感享受。通过感知,把握审美客体的完整形象;通过理解,深刻地感受审美客体;通过想像,活化和丰富审美客体,体验审美客体的内在意蕴;通过情感,使审美客体在人的心目中变得更为显明、生动、逼真,从而使人得到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7.
审美,是在人的特定的情感状态下,对审美对象的关照,其实质是审美主体复杂的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通过人的感知、理解、想像、情感来完成的。其心理活动的基本路线是:感知→理解→想像→情感→美感享受。通过感知,把握审美客体的完整形象;通过理解,深刻地感受审美客体;通过想像,活化和丰富审美客体,体验审美客体的内在意蕴;通过情感,使审美客体在人的心目中变得更为显明、生动、逼真,从而使人得到美感享受。确切地说,感知是审美的基础,理解是审美的关键,想像是审美的载体,情感是审…  相似文献   

8.
艺术是人的社会性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与宗教、科技、哲学等都有很大的区别。艺术表达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艺术语汇审美地反映体验和情感的方式,是人类情感与现实世界的对象化形式,是人类情感的审美体现。艺术的表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方式,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创造出一种情调,在情调中实现人与外界与他人的交流,从而印证人的情感、审美、价值等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审美,什么是审美形象创造?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什么是审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根据百度整理)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求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观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们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1.
主体和客体的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主客体思想在微观领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客体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考察国内有关认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客体的种类及其本质规定性作出了尝试性探讨,认为容体不等于物质或客观实在,有人化客体和意向客体两大类,前者是进入了主体活动结构中的、兼有主客二重性的对象,后者是主体并未现实地接触到的、只在意识中设想的潜在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阿多诺认为传统的主客体理论, 通过主体中介客体实质上建立了主体的绝对统治, 所以必须超越这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模式, 在树立客体优先性地位的基础上建立主体与客体间张力式的关系。阿多诺在对文化工业的分析中围绕主体、客体、人等一系列重要范畴, 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实质特性。基于这种中介思想的体认, 阿多诺建立了独特的客体向度的文化救赎式道路。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存在双宾语句,但对双宾语句的认识到现在还没有统一。双宾语句的核心问题是动宾关系以及两个宾语之间的关系,从这两个关系入手研究双宾语句,确定双宾语动词,找出谓词性直接宾语的双宾语句与兼语句、主谓宾语句的不同,有利于统一对双宾语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积极合作才能成功实现的,是二者“合力”作用的结果,物理学上讲同方向两个分力叠加,合力效果最大,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比喻成两个“分力”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做两个“分力”之间的“角度”。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切入点以年龄为基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分为:老、中、青,三代,其思想各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因客体的年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旨在表明如何把握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其最适宜的“角度”,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最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论述庄子的主客体平等、主客体相互联系及客体对主体的制约等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思想,并认为庄子的主客体关系的思想有许多真知灼见。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主客体关系,仍然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西智慧在本质上都希望主客体关系协调统一的发展。中国智慧的思维特性表现为主客融合,强调客体主体化,但往往导致主体自我中心的遮蔽;西方智慧的思维特性表现为主客对立,强调主体客体化,又往往导致主体自我中心主义。如果二者结合,既注重客体的自然世界丰富,又注重主体的心灵世界的丰富,则是人类理想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湖南某幼儿园8名2至4岁的儿童进行新物体名词习得的研究表明:2-4岁的儿童都会依据整体假设原则来学习一个不熟悉物体的新名称,其中女孩比男孩更依赖整体假设原则。此外,比起可数名词来,儿童更倾向于依据整体假设原则来习得不可数名词。  相似文献   

19.
ADO对象在VC和VB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ADO技术,并通过实例说明了在VC和VB中,利用ADO对象实现对数据库访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语法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学科对象和语料对象。学科对象应以句子为研究基点,任务是找出语法单位结构和功能的规律。语料对象是普通话,语法研究应该区分不同层次的普通话语料。例如,口语和书面语就应该分别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