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兆龙 《考试周刊》2011,(71):27-28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国著名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这篇小说内涵丰富,对战争根源的反思尤为深刻。作者结合小说的描述重点,力图从战争背后的民族心理和性格、纳粹文化对人性的扭曲等方面来探究这篇小说对战争根源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叙事视角成为小说形式探讨和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选取本世纪小说创作中较多运用的一种叙事角度——内视角来进行探索与分析.通过赏析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作品《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鉴赏品味其独特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苏教舨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中的选文。这篇小说情节简单.叙述速度缓慢,借重于叙述者“我”的观察、回忆与联想,出现了大量具有纳粹德国时期特色的情景氛围的描绘.加之作为翻译小说.语言欧化色彩强烈,语句略嫌冗长,  相似文献   

4.
5.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课文。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通常的理解是"反战"。如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就认为这篇小说"通过一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注重心理独白、悬念丛生、反复描写等特色。2.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3.揭露和批判德国法西斯的滔天罪行,并思考造成人物和社会悲剧的深层原因。[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7.
一、背景 “减负增效”是目前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对语文教学而言,如何“减负增效”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已不是一个新话题,吕叔湘先生在1964年就提出:“语文课的教学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第一课时让学生结合【提问辑要】(第一类:“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二类: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第三类:为什么关注“我”是不是回到了母校?第四类:牛奶究竟象征了什么?第五类:关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什么不写全?为什么以此为题目)和【故事梗概】,研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师提出四个设想给学生自由讨论。第一个设想:把所有的描写学校景色的文字都删去……第二个设想:小说直接从第49节开始……第三个设想:“我”一开始就知道了“我”受伤,只思考“这是不是我的母校”……第四个设想:“我”一开始就知道了“我”在母校,…  相似文献   

9.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课文是德国著名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当中,又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个文本进入教材之后,它就会承载相关的教学指向,而这种教学指向规定着教师授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向,因此课文的教学指向关乎着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讨论纳粹军国主义教育在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体现,主人公因被迫裹挟于战争而带来的痛苦和怀疑,探讨了伯尔这篇小说看似荒诞的篇章构思背后的现实主义视野.  相似文献   

11.
王静 《教师》2011,(34):16-1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里的一篇小说,它以崭新的视角,精彩的情节,独特的环境描写,主人公鲜明的形象深深打动了读者。然而,高一学生的鉴赏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故事又是二战背景,小说又有着独特的写法,所以学生在文本阅读初期会产生很多疑惑。笔者在带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和他们一起研究和探讨,对小说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想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中的一篇六干多字的小说。这样一篇长文,用一个课时来教.让学生读懂文章,理解主题,明白写法,必须讲究教学策略。首先,学生要充分预习课文。其次.要围绕学生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篇构思极其巧妙的作品,它超出一般作品的地方在于借助笔墨不多的环境场面背景描写.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描写“我”和母校以及城市在战争背景下的遭遇,揭示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不只是流血牺牲、断垣残壁……而反思的重点并不限于“遭遇”.还在于更深更广层面上的德意志民族心理性格以及军国主义意志体系下的病态教育。  相似文献   

14.
经典作品,往往意蕴丰富,含义深刻,具有多解性。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自2004年入选苏教版必修二以来,我多次开设公开课讲此文,总觉得已经研读得很透彻了,但是这次竟然在课堂上被学生的几个小问题给难住了。课后仔细研究,觉得十分有趣,谨求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15.
反战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体现了德国作家伯尔对战争的清醒认识,从主题到语言都带有非常典型的伯尔风格。本文意在通过赏析小说的选材与构思,来进一步领会小说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伯尔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写的是二战时一个德国伤兵的故事。伤兵躺在担架上,被抬到一个由艺术中学改成的临时战地医院。  相似文献   

17.
省略号作为标点符号,它的用法应该在具体语境中有着更加丰富的运用与表达。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省略号表意效果可以更含蓄深刻地揭示主题。  相似文献   

18.
经典的魅力不仅在于作品能对读者产生经久不衰的引力,还在于作品本身具有极大的张力,有足够的弹性解读的空间。教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主要从文本的核心价值和课程价值两方面来解析文本、建构课堂,引导学生对主题、对我、对尼采们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认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少年。他深受德国军国主义教育的戕害却又浑然不知,甚至愿意为了这场非正义的战争牺牲生命,幻想着自己的名字有朝一日也能刻上阵亡将士纪念碑。战争摧残了他的肉体,更摧毁了他的心灵,致使他无法真正明白生命的价值。可笔者始终有一个疑问,如果"我"只是一个懵懂无知、对战争缺乏认识的少年又为什么会对自己身处  相似文献   

2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作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种种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罪恶本质。小说发生的场景是一所文科中学。作品向我们描述的学校环境布置有德国画家费尔巴哈的绘画作品《美狄亚》,古希腊雕塑《挑刺的少年》的照片,古希腊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的石膏复制品,希腊重甲胄武士雕像,赫耳墨斯圆柱复制品,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的脸像,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品,还有老弗里茨像、人种脸谱像、尼采像、多哥的风景画等。作者之所以要反复描写这些环境布置,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这是一所文科中学、是“我”的母校,而是另有深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