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并逐步占据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时代。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挑战 ,各国都在调整教育发展战略 ,特别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研究。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我国学生的成绩如何优秀、我们的基础教育如何了得时 ,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 ,那就是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令人担忧。杨振宁教授曾指出 :“在国外 ,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 ,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 ,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 ,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一位留德学者说 :“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十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  相似文献   

2.
杨振宁先生来国内讲学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在国外,中国的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同样一类题目,中国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已做过成千上百道了,不少外国学生才知道一些皮毛。但中国学生胆子小,教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在考察德国教育时,德国教育专家史密特对他说了这样几句话:“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教科书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题目难,但是,你们得买我们的货。”“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教科书也“厚”过了其他先进的国家,却有一个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汗颜的事实摆…  相似文献   

3.
一次听一位从国外回来的教授讲学,有人问教授:"你看中国留学生与外国留学生有何不同?"教授回答:"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是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事不敢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中国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现状,这对我触动很大.  相似文献   

4.
记得有一位名家在谈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时说过这么一段话:“等待非常重要,我们的教师要会做延迟判断,让学生自己来判断,而不是老师作为一个法官来判断,这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我们老师不要把自己知道的答案马上急于告诉学生,没必要的。”面对学生的“插嘴”,等待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教学8-2+4时,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会这样想:先想8-2=6,再想6+4=10。可是,有学生这样“插嘴”了:“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想法,2和4可以调换…  相似文献   

5.
许多教师,特别是新教师,非常关注"新授课"的教学,备"学情"、备"知识点"、备"教学手段"、备"板书设计"……可一到每单元安排的练习题时,就敷衍了事:或是简单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做,简单地讲一讲;或是把它们当成课后练习作业来布置,课堂上对对答案,就紧锣密鼓地进行下一个"新授课"的研究.等到再一次出现同类型题目,或者一模一样的题目而学生却照样漏洞百出时,教师就会埋怨:"这样的题目全都做过,老师也都讲过,你们却还是错,我真是拿你们没办法……"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不理解,有的讲过几遍了学生还是会问:"老师,您再给我讲讲这个地方,我还是没明白."有时,提出问题了学生没有反应,不得不换个方式提问.我想,这肯定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说的话学生没听懂.  相似文献   

7.
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执教的老师非常善于赞美,"真棒"、"棒极了"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一节课下来,光"家"就封了几十个,什么"小作家"、"小演讲家"、"小科学家",等等.如此频繁地、廉价地赞美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起初,他认为牧师讲得很好,深受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演讲还没讲完,他变得不耐烦了,只想捐一点钱.  相似文献   

8.
赵亮 《儿童音乐》2012,(9):48-49
相信很多老师在高中的音乐课堂中都曾遇到过这种情况,课堂中觉得学生不够活跃,老师提问题,没人愿意回答,或者回答得非常简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对比初中与小学,高中生更加成熟,要让高中  相似文献   

9.
教育专家袁振国讲到他在美国听课的一个例子: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A:"有哪位小朋友知道6+7=?"学生A:"我知道,6+7=12"。老师A:"你太棒了,真了不起,老师没讲你就能算了,而且你的答案已经非常接近老师的答案了。"(老师一边说,一边表现得非常高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数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对这道题目,学生通常会回答两条。如果笔足够细的话,大概还可以画出更多条。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通常会说:"如果点更加小,小到没法再小了,可以画几条?"学生听老师这么说,就会估摸着老师可能不喜欢这个答案。那么,过两点画两条直线肯定是错的。既然老师讲点很小,那应该是暗示我们画一条吧。于是,就会试着回答一条。在一条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之后,学生便会记住这一题目。对个别记不住的学生,在多次强化后也会记住。  相似文献   

11.
陈平 《师道》2003,(11):22-22
中央电视台曾讨论过这样一件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中美两国老师有着不同的教法。美国的教师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一是请学生就这一事件产生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假如你是一位总统助理,是建议投下这颗弹还是不投这颗弹。而中国教师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某年某月某日美国在日本的哪两个地方投下了原子弹,其历史意义是什么?答案当然是现成的。同一问题不同的教法,体现了中美两国教师不同的教育观。美方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创造性的发挥及公民的责任,而中方强调的是传统的记诵、标准与规范,忠实于“经典”…  相似文献   

12.
最近,学校进行了数学课堂教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一位教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课堂上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道题:阳光小学四年级学生要去春游,有11个班,平均每班有45人,由班主任带队去,乘坐48座的公共汽车,最少要几辆车? 学生列式为:(45×11+11)÷48=10(辆)……26(人). 在交流答案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最少需要11辆车,但其中的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最少10辆车就可以了."其余的学生纷纷表示不同意他的说法.那个学生继续说道:"我们可以让瘦点的同学,3个人挤挤坐2个座位,因为我们上次乘车去春游时就是这样挤着坐的,这样10辆车足够了."听了这个学生的解释后,老师高兴地说:"说得有道理!"并带头鼓起掌来……  相似文献   

13.
小语文教学时有这种现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少数学生解答不准确、不全面,教师匆忙把答案硬塞给学生。日子一长,学生们认为,反正老师要讲答案,没有必要深思教师所提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日益僵化。实践证明,“延迟评价”可扭转这种局面,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下面是房鸿颐老师教学《飞夺泸定桥》(六年制十册第九课)的一个片断: 师:正当红军战士冒着雨、踩着泥泞、摸黑前进的时候,又  相似文献   

14.
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位中国老师为外国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整个课堂学生没有提出什么疑问,教学流程简洁紧凑.  相似文献   

15.
在磨课时听见几位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知识老师还没讲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的确,在学习新知识前,学生早已不是一张"白纸"。作为教师,该怎么办?面对学生已经知道"答案"时,我们需要追问"有多少学生知道答案"、"有多少学生真正理解了所要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第三期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中,王枬教授举了个案例:一位教师在上物理课时,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演示一条公式,学生的字写得非常小,后排的同学根本看不清.但是老师并没作出任何反应.对于这么个细节,我们教师往往不太注意.……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教师,我们不难发现,中学生从初一到初三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或课后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本人就2003届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调查,“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初一占45.5%,初二占52.3%,初三占78.6%;“知道也不举手”者,初一占12.5%,初二占24.1%,初三占56.8%;数学课堂上提问时,学生从不对教师讲解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困惑者高达93%,学生越来越不敢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看法。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也曾这样描述中国的学生:“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都差不多;而在国外,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答案。”现在大部分的…  相似文献   

18.
杨敏毅 《上海教育》2012,(11):48-49
危难发生的时刻,头脑中要进行爱还是不爱的思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奋不顾身地保护学生,一定是出自高尚师爱的强烈责任感。曾见过这样一则问卷调查,问教师:"你爱你的学生吗?"90%的教师肯定地回答:"爱。"问学生:"你能感受到老师对你的爱吗?"仅有10%的学生回答:"能。"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引发笔者的思考:为什么90%的学生无法感受到90%的教师发出的爱,严重的感知错位因何造成?  相似文献   

19.
在第三期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中,王枬教授举了个案例:一位教师在上物理课时,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演示一条公式,学生的字写得非常小,后排的同学根本看不清.但是老师并没作出任何反应.对于这么个细节,我们教师往往不太注意.  相似文献   

20.
田野 《课外阅读》2012,(11):4-5
一位山村女教师上公开课,在黑板上写下了"飞机"两个字。学生问:"老师,人坐在飞机的哪个部位?"老师说:"人坐在飞机的翅膀里。"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学生们却深信不疑。因为,这里的老师和学生谁也没坐过飞机。不过,在教室的后面坐着一个经常坐飞机的人,他就是崔永元。这件事发生在2006年。女教师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