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际生活融入学生学习中来,学生才倍感亲近。实践操作——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体验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互相竞争中体验数学。课堂上的合作交流,构建起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现实中体验数学。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强调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要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变"看演示"为"动手操作",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数学实验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知识的乐趣,提升思维能力,并拥有创新的机会.数学实验是促进初中生的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中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发展。所谓"体验学习"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从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和体验,并在此基础上领悟知识,要变原来的"听数学"、"学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获得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课堂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要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将初中数学课堂打造为"生活课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时,要架设好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享受"数学,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一、创设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树立学生数学源于生活的意识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5.
数学实验是学生"做学思一体"的创造性学习方式。数学实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深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领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趣味预习"实验、"微探究"实验、"快乐应用"实验等数学实验模式,能让数学学习不再枯燥,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相似文献   

6.
让"生本教育"理念走进数学课堂的几点作法: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接近数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让学生热爱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学数学。  相似文献   

7.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即所谓体验性学习。也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感悟到数学的精彩,享受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需  相似文献   

8.
<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丰富、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敢于质疑,促使学生形成数学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数学的策略,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有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实行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存在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探究学习的过程.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的体验,而且能为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创新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以便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是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应用数学的过程。实践、体验、感悟、应用是数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3.
“做数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探索、研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体验、理解和反思过程, 是相对于“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提出。现代数学教育倡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做数学的过程,它能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发展创新意识与  相似文献   

14.
凌琴 《新课程研究》2012,(6):159-160
新课标倡导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对学生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深入生命领域,调动各种器官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能为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架起一道永恒的桥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和注重"体验学习"。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呢?怎样才能让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如获珍宝的快乐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得出:数学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5.
农村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务必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乡村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田园生活中体验、提炼数学,通过相互协作、探讨、交流,让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并通过项目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6.
蔡玉琴 《教师》2013,(24):77-77
新《数学课程标准》多次使用了"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动词,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我们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灵活处理教材,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体验多姿多彩的数学,品尝数学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弗赖登塔尔说过:"与其说是学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课本上的过分"成熟"的题目使学生跳过了"数学化"的过程,不利于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意识"几乎被忽略,导致学生只会被动地做题,而不会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学会解题,使数学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把"数学问题"还原为"数学现象",可以让学生从"数学事实"开始,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让他们深度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数学体验",促进领悟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思考、猜测、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发展空间,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挥,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索"中创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数学中的创新需要敏锐的观察. 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名题隐性教育价值,教学设计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探究,让学生"重复"这些创新、发明的过程,进行类创造(再创造),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观察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学习、实践和体验数学创新过程,从中获得创新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可见,数学实验已经被认为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启发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在"思"中感悟数学,领会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