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书中多次出现。自先秦以后,历代学者都对《论语》中"礼"之内涵做出过自己的解读和评价。"礼"的实质是爱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对"礼"的实践贯穿于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在"礼"与"仁"的关系方面,二者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克己复礼为仁","仁"不仅以"礼"为评判维度,同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更有超越"礼"的部分,即是对全体人的大爱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2.
谭金荣 《中国德育》2012,(13):57-58
在湖南省株洲市,有这样一所学校,说起它,学校周围的社区居民都会连声叫好,学生的家长们都会交口称赞,凡是前来参观考察的领导和同行都会由衷地赞叹,它就是我们株洲市第五中学。株洲五中能够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源于学校常抓不懈的“三礼”教育。  相似文献   

3.
酒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标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酒被纳入礼的范畴制定形成酒礼.《三礼》中详细记载了周代的饮酒礼仪:《周礼》明职官,《仪礼》定礼节,《礼记》重人伦,这对了解周代乃至先秦的酒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论证了现代礼仪与中国古代礼的不同,认为中国古代礼的内涵和作用大大超过了现代礼仪,前者主要是与法结合成为一种统治制度,后者主要靠自我约束;前者强调等级差别,后者追求相互平等;前者存在践踏人权、扭曲人性的内容,后者尊重人性,维护人权等。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交往场合,如想结识朋友,一般应有第三者介绍。如当时具备这种条件而你又确实想认识某人,你可走到他面前做自我介绍,但介绍完后不可先伸手,也不可问对方的名字。对方若不做自我介绍,你可道声谢离开,这在西方并不算失礼。用句型"This is and this is…"介绍两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把职位低  相似文献   

6.
在身体观的视角下,儒家对仁与礼的强调,呈现出礼以化身、即身而仁在的特点。以身体为根基,以践履为实现的人的礼仪化存在,使礼在实际上表现为身体的仪式化之"为"。这种仪式化的"为"对身体的约束,强调与人的真性情相通,与西方传统哲学中对身体制度化、格式化的规训和惩罚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使礼不仅仅是身体的形化,同时也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形化。在这个意义上,礼隐性地涵盖了作为整体的社会性领域,或者说,社会关系的平衡被转喻在身体之上,礼仪规范下的人的身体的流动,则成为对宇宙以及社会秩序的一种维持。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自幼即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说,传统文化铸造就了他的品格。同时,曾国藩又是近代文化的重要开拓者,他积极引入近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旧教育中之特产人物",曾国藩能够接受近代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受赐于传统的礼学思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在普通中学教材基础上有所修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知识内容抽象,忽视了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学生难以接受:由于赶教学进度,教师教学时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状态及时调控.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已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礼”作为中国伦理文化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一定意义上,仍具有永恒的、普世的、广泛的意义和价值.礼作为一种规范,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古代传统文化资源—“礼”并使其呈现出新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老子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多数学者认为这是老子针对孔子的"克己复礼"的主张而提出的反对意见。随着对老子研究的深入以及地下出土文献的开掘,传世文献中的一些记载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合理地界定老子之"礼"、周公之"礼"和孔子之"礼"三者各自的所指范畴,不难得出结论:老子的思想是针对周公之"礼"提出的。老子和孔子对"礼"范畴的界定并非指向同一层面,但内在的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对周礼进行了批判性改造。  相似文献   

12.
文章立足于仪态动作的本体,解读其道德内涵,并根据职业实践所需,完善现代课程结构,在此基础上强调教学中内在德行与职业化技巧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广西教育》2009,(5):30-30
《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11期约请来自教研一线的资深专家就“用教材教”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进行座谈。武汉市教科院院长王池富认为,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中,既不能出现随意化的行为,又要防止将其神秘化的倾向。以下行为应该得到纠正或扼制:一是三维目标的模式化、教条化。有的教师几乎每节课都模式化制定三个维度的目标,形成固定的套路。有的目标的设定既牵强,又割裂了知识内在的联系,有教条化之嫌。不可将三维目标对立起来,必须牢固地树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情感和价值观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教学案例】 师出示第一道题:一根绳长3米,分成5段,每段绳长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全体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很快写出答案。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我们班解答这道题的结果是全军覆没。 (全班哗然,几位机灵的学生好像意识到问题的所在)生:这道题没有说明是否把绳子进行了平均分,所以每段的绳长占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是不确定的,是无法解答的。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勾践灭吴》一文讲越王对“四方之来者”(即来越国的各国士人)“必庙礼之”(即一定在庙堂接待他们,以示尊重)。作为一方诸侯的勾践为什么一定要把接待地点安排在庙堂呢?原来,这与当时的政治制度、风俗礼仪以及勾践的处境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营造为读者服务的软环境是当前图书馆界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文中论述了图书馆员服务礼仪的重要性及社会教育功能,服务的“心礼“和“表礼“,以及服务“表礼“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是言语举止的规范,也是美的表现。从汉字起源的角度来看,"礼"和"美"意义相近,都是表达人们强烈愿望,保证生存繁衍的精神活动。孔子继承和发扬周代礼乐文化,以"仁"释"礼"。"礼"是"仁"也即"人"的表现形式,也就是美。儒家经典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古代礼仪活动,让后人欣赏,有丰富美感。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应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展现更多的"礼"之美。  相似文献   

18.
文化差异1.和外国人初次交谈时,不要谈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2.不要问女士的年龄、男士的收入、对方衣饰的价格。3.正规场合,不要穿休闲装和运动装。4.吃饭或娱乐,不要抢着买单,他们喜欢AA制。5.不要过于自谦,大方地表达个人的意愿。  相似文献   

19.
偶然问及一位初三学生与同学的关系处得如何时,他的回答竟让笔者大吃一惊:“这个时代,只要包里有钱,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为此,笔者走访了几所中学,发现校园里“感情投资”颇有市场,据了解80%的中学生每年用于馈赠、请吃的钱已超过百元,个别学生甚至  相似文献   

20.
汉民族向来较不倚重宗教信仰,不是借助一般的宗教信仰来解决精神问题。因此在今天为了改变我们粗糙的精神,让精神得到相对安顿而选择信教的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创造性地恢复、重建中国传统的、十分具有宗教那种能起到整合、提升民众精神作用的儒家之"礼",以此来改变今日国人愈益粗鄙化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进而提升我们的存在层次呢?本文试从中国儒家所推崇的"礼"这种"泛宗教性"生活传统来探讨"礼"的建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