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性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需要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品质,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相似文献   

2.
用文化来管理用生活来积淀在阅读中积累,以"绘本"为依托,培养热爱阅读的儿童;在活动中成长,以亲子活动为载体,培养阳光健康的儿童;在游戏中体验,以环境创设为平台,培养自主探究的儿童;在生活中感受,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培养懂得欣赏的儿童。  相似文献   

3.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亲身的体验,他们才能有更深的感受,才能有更深刻的感悟。1.创设情境取材于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而最终又会回归生活。所以,思品课  相似文献   

4.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儿童诗在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儿童诗最重要的特征是与儿童生活接近,适合儿童诵读,对提升儿童语言素养,助推儿童精神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教学儿童诗时,可以从读出"真"、感悟"善"、唤醒"美"三个维度来进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构建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为学生体验感悟、回归生活提供清新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在班级生活中,很多儿童看似事事参与,处处存在,实则没有完全融入,找不到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归属感"的缺失,是儿童与班级生活精神层面的格格不入,与儿童的自我认识、教师的班级管理方式以及师生、生生相互沟通有关。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儿童的身份认同意识和参与活动意识,引导儿童在体验感悟中寻找班级生活的精神寄托,建构真正意义上的班级生活。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活动是品德课堂中教和  相似文献   

8.
<正>席慕蓉:"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一个孩童从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到成长为少年,生活一点一滴的浸润,但是生活轨迹的不同,对生活的感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对生活的感受是苍白的,对生命的感受是浅薄的?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又该怎样引导和激发他们对生活产生真诚的热爱呢?一、融入自然,感悟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大自然是神奇的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要"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而且"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课程内容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都以"回归儿童生活"为基本理念,都强调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要贴近儿童生活,儿童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探究生活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生活性,是以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儿童生活的逻辑"就是孩子的成长规律,品德课堂上的活动设计应关注儿童成长规律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以儿童生活为出发点,以儿童的兴趣为立足点,以儿童成长过程面对的困惑与困难为切入点,让儿童在活动体验中,不断学会思考、选择与判断,在感悟内化生成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在活动体验中内化生成的道德品质而感受到快乐、幸福。  相似文献   

12.
思想品德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材力求从儿童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新课标指出:道德源于儿童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思想品德课上有很多的内容需要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这样才会有更多、更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相似文献   

13.
实现德育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目标设计要从偏重道德认知目标,转变到让学生更好地“过道德生活”的多维目标:教学内容的取向要坚持贴近和卷入学生的真实生活;教学流程的展开,要坚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并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要坚持学习方式变革,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感悟;要借助“成长资料袋”,实施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的综合课程。其生活性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等特征,引导儿童走进生活,让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生活的七色彩虹,品味生活的精神实质。只有探究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策略,才能激发儿童内心世界的道德情感,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真实体验、感受和认知。  相似文献   

15.
<正>生活经验指人在社会环境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相关技巧,形成的生活感受。本文中"生活经验"指创作主体的习作素材,创作主体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悟,衍生出具有个人印记的感受,通过自己特有的习作习惯、技巧进行创作,最终完成作品。简而言之,生活的丰富性与曲折性提供了最基本的习作素材,而对生活经验的深入探讨与感受则是对习作素材内容的不断充实。  相似文献   

16.
儿童成长的特殊性体现在具身的心智、具身的经验积累以及身体与环境为基的关系建立。其美好生活是儿童在善的价值指引下,通过个体自由自觉实现的作为主体的生活状态与体验,是以具身世界为载体的。儿童的美好生活在于儿童身体的灵活性与力量感的尊重,在于充满积极情感体验的身体感受,观照当下的自由的具身生活。儿童在具身世界中,遵生命之律,为"真"之人;溢生活之趣,作"善"之人;体自由之乐,成"美"之人。儿童得以成全自我,在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体验美好,践行美好。  相似文献   

17.
在长期担任《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实践中,我边学边教边思考,逐步发现只有采用各种方法促使儿童"动"起来,才能真正让他们在思考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行动中成长,以实现"活"的教育,从而提高其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让品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瑶 《四川教育》2006,(5):23-23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童要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必须要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内化,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认知。因  相似文献   

19.
季昊然 《学子》2013,(9):62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的教学内容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目的是通过生活教育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作为思品授课的教师,要关注儿童的生活点滴,联系教材内容,以最直观的教学给学生以感受和教育,并在活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感悟。在教学中,我尝试从找、说、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综合课程。它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在各种活动与情境中,坚持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