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校开展的随机听课活动中,我校两位老师先后执教了《秋天的雨》一课,但两人的教学风格大相径庭,一位侧重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另一位则侧重于写作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这两节风格迥异的语文课引发了我们对语文学科教学本体目标的更深层次的思考。《秋天的雨》是一首诗歌,文质兼美,非常适合朗读训练。所以于老师是这样设计她的课堂教学的: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后,学习生字、词语。接着引导学生欣赏动画《秋天的雨》,然后每一小节都是先让学生读句子,再让学生看美丽的图片,最后再有感情地读。教学过程中插入了一个语言文…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开展的随机听课活动中,我校两位老师先后执教了《秋天的雨》一课,但两人的教学风格大相径庭,一位侧重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另一位则侧重于写作方法的渗透和指导,这两节风格迥异的语文课引发了我们对语文学科教学本体目标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对《秋天》一文教学的不同的主题板书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板书1板书2透过两种不同的板书,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课堂教学思路和教者不同的教学策略。从板书1可以看出,课堂紧扣文本,采用移步换景式摄  相似文献   

4.
窦桂梅老师的课,总让人想起语文课程的话题。现在,让我们以窦桂梅老师《我的爸爸叫焦尼》绘本教学为例,来探讨其语文课程的开发艺术。窦老师的课告诉我们,开发语文课程的艺术之一是生活化窦老师《我的爸爸叫焦尼》绘本教学,其价值取向是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其关注现实,关注和谐,至少在如下三个方面给我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5.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们往往能够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内容不同解构,发现教师在科学课堂中的不同的价值追求。前不久,两位老师执教同题课《把固体放到水里》,观察两位老师的课堂,对比两位老师的设计,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引领孩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悟科学本质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深圳市教研员赵志祥与师父于永正老师共上研讨课,课堂跌宕起伏,让人感慨万千!赵志祥老师执教《鹿和狼的故事》,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师徒两人虽然上的不是同一篇课文,但从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角度去对比这两堂课,却能给我们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7.
与其说,吴贤和宗理老师各自呈现的《扇形统计图》教学实录,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线索和课堂演绎,不如说,这是两种不同教学价值的一次对话。它展现的是两位数学教师面对数学、课堂以及学生所持有的不同理解与思考。一、"殊途",在学生与数学  相似文献   

8.
近日,带着对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无限期待,在《中学语文》杂志上拜读了广东深圳新安中学李擎老师的一篇文章——《<雨巷>网络学习课堂记录及思考》。阅毕,唯觉一片惘然。不禁想问:这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语文教学新模式吗?这种教学方式除了是一种尝试外还有任何别的意义吗?也忍不住向李擎老师请教两个问  相似文献   

9.
耿青 《教育文汇》2003,(12):33-33
小学三年级有篇课文《雨》,两位水平相近的老师教出的效果却大不相同。一位老师早就备好了课,但并没有按课程进度教《雨》,而是一再后推。终于,一天下午下起了雷雨,这位老师立即和同事协商调课,抓住下雨时机教这篇《雨》。这节课,室外下雨,室内学雨,窗外风雨为课中的“风雨”营造了十分难得的气氛,成为学生感知“雨”、领悟“雨”最直观的注释。教师教《雨》,有声有色,学生学《雨》,滴滴入心,课堂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10.
华应龙老师是一位行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学艺术大师。他总是在不停的挑战与创造中用一个个灵动的课例让人惊羡,让听课老师赞叹“我怎么没想到”,让学生生发出“想不出后面会发生什么”的评价。下面我们就以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为例,欣赏这种前路未知的课堂结构,体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无尽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课堂逻辑如何设计与铺展,是我执教高中历史课以来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似乎有一些心得,却又总觉得还裹在壳里。拿到2012年第11期的《历史教学》,读到徐赐成老师的《好课要有好的逻辑——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一文,对我触动很大,下面我以岳麓版必修Ⅲ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课中孟子思想的教学为个案,也谈谈对课堂逻辑的一点浅见,还请徐老师和各位同行、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入木三分。让我们走进于老师《秋天的怀念》的课堂。  相似文献   

13.
(一)熟读深思子自知 《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用秋天的雨为依托,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两次教学,由于深浅度不同,效果迥然。  相似文献   

14.
近日,听了三位教师分别执教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三种不同教法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教学境界,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教法一: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壁虎借尾巴》。听老师读课文,请你用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相似文献   

15.
蔡庆龙 《科学课》2008,(11):18-21
“同课研究”以反思研究为主体,以同一节课为研究对象。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是集“实践、展示、反思、互动”于一体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同课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同课研究,相信老师们无论是从教育观念、教学理念、教与学的关系,还是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都会有很多收获。本期我们编发了两位老师对《拱形的力量》一课从不同角度的研究与思考。我们希望各地教研部门和学校的骨干科学教师积极开展“同课研究”,并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在本刊发表出来。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小学语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是关于秋天的。导语是这样的: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本单元共包括四篇课:9《古诗两首》10课《风筝》11《秋天的雨》12《听听,秋的声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课堂背景任老师是一位小学科学教,执教已七年多。《面包发霉》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界》中的第三课。任老师先后次讲过《面包发霉了》一课,她经对本课的教学活动作过多次入思考。两次教学呈现出的教情景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们将两节课的课堂实录中相同两个教学环节作一对比,进行析,或许会有一些收获。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课教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体上的霉;能够通过设计控制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的条件;能够用图和文字描述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知道霉一种真菌;知道食物发霉的原;掌握防止食物发…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人民路小学邀请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来校进行校本教研活动,这里我们辑录了人民路小学梅老师有关《直角的认识》的课堂实录以及课后朱乐平老师与梅老师的互动实录,在呈现该次教学活动的真实过程的基础上,使更多读者亲历课堂背后的完善过程。 呈现事实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最初起点,研究课的终极价值与意义在于引起教师的教学反思,升华教师的教学认识,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在课堂实录中,我们加入了现场听课教师的听课反思,同时,特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小学数学教研员夏宝霞老师在对这节课做出点评的基础上,结合这节课的前前后后,谈谈自己对小学数学课要注意的关键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同时,还辑录了林老师在听课过程中形成的《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一文,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延伸思考,以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和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笔者聆听一节公开课《秋天的雨》.课堂上老师两次范读整篇课文,虽用时不少却因范读内容过多、时机选择随意、朗读功力不足让人感觉既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听完该课,我在思考,范读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但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范读呢?笔者认为,范读内容、范读时机都应视学生实际需要而定,切不可随意为之,为读而读.  相似文献   

20.
【案例】 参加教学研讨会,听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课上,执教者为了让学生感受水果的芳香,精心准备了水果,有桔子、苹果、梨子、菠萝……满满一箩筐。执教者拎着箩筐在一、二、三组间快速穿梭,学生情绪高涨,惟独第四组学生情绪低落,一学生叫嚷道:“老师,老师,我们这一小组还没闻到呢!”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