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著名文化学家皮尔森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文化上称之为濡染。濡染是一个有外而内逐渐内化的过程,它最终表现为经典的东西活化在日常中。理性的东西凝结在感性中.历史的东西融会在心理中.社会的东两内蕴于个体中,个体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或文化涵养就是这样建构起来的。“科研先导、研训一体”的先进理念已经细化在教研员的日常工作、学习、研究之中,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态势.自然促进了个体文化和组织文化的重构.并不断深化和发展。在以下几个层面,我们不断地积累、孕育着:  相似文献   

2.
蒂尼 《教学随笔》2010,(5):13-14,21
如果说“恶搞”是三年前的热点名词,那么“娱乐化解读”将会是当下的热点名词了。这些名词都是潜藏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秦力 《上海教育》2002,(23):22-23
传承文化——教育的使命“高分低能”这一特珠名词在素质教育的普及中渐渐沉寂下去,与此同时,作为教育者,我们常常敏感地捕捉到这样一些小现象:智力问答的主持人宣布正确答案“是苏轼而不是苏东坡”;旅行时能精确计算最佳路线却不会欣赏碑文题词——从这冰山一角中,有人惊呼:有知识无文化的一代出现了。也许稍有夸张,但我们不  相似文献   

4.
张婵 《班主任》2009,(5):54-54
2008年,“山寨”一词一夜之问红遍大江南北,如“山寨文化”“山寨手机”“山寨厂商”“山寨明星”等等,“山寨”渐渐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种现象,从一种现象转变为一种产业,又从一种产业转变为一种文化。现如今,社会上“山寨”林立,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相似文献   

5.
对传统的回归与认同,使白先勇的作品日趋成熟。白先勇曾信心十足地说道:“对西方文化的追寻、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这两种思潮融合,我想就会有一个新的文学局面出来。”本文就白先勇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来探讨他是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语篇内文化语境下文化转接的可能性和必需性的论证,试图建构一种适合于艺术类大学生养成多维学养的教学模式——对接解析和融合透视的文化教学模式,在两种语言文化中追寻可为己用的“间性文化”,引起艺术类学生对多元文化和异质性的关注,促使他们在思维习惯和文化视域层面的思考,直指对艺术存在真正把握的“内在视域”。  相似文献   

7.
束耘 《教师博览》2009,(5):42-43
记得台湾作家三毛写过一篇游记,说:“万水千山走遍,没有去过的就是澳洲和新西兰了。那里虽然很美,但是没有文化,就不去丁。”是啊,这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小国,有什么历史文化遗产呢?然而,这次我赴“没有文化”的新两兰,却感受到了它那独特的教育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8.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文化具有很强的时尚性,其本身不是一种精致的文化。它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感性需要,能给人的感观带来愉悦,也能够雅俗共赏,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时下,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而言,流行文化恐怕是“哈韩文化”的代名词了。这样的学生也有一个专用名词——“哈韩族”。“哈”源于台湾青少年文化的流行用语,  相似文献   

9.
一、文化教学的提出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20世纪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Spair在他的Language(1921)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我国著名的英语专家胡文仲先生也曾说过:“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仅仅重视语言符号的识记、语法规则的记忆、“刺激——反应”的机械式句型操练等,而这种识记性的操练几乎完全排除了文化因素的任何考虑。  相似文献   

10.
苏云 《教师》2013,(36):89-89
借“文化”法,以“文化物理”入主物理,从而优化智力,激励求学、提高素质,追求“全人”教育,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为人们能够过一种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做准备(《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科学素养的必要性——美国科学促进会”),使教育步入生态化轨道。  相似文献   

11.
like的用法很多,现就已经学过的用法小结如下。一、用作动词,意为“喜欢”,有以下几种用法:1.后接名词或代词,表示“喜欢某人或某物”的意思。例如:Helikeshismotherverymuch.(他非常喜欢他的母亲。)Jimlikesthepen.(吉姆喜欢这支钢笔。)2.后接动词-ing形式,  相似文献   

12.
“择校”这一名词无数次地在新闻中出现过,甚至于人们一听到“择校”就习惯性地把它和乱收费联系起来。一段时间以来,“陪读”这一名词也不声不响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陪读有两层意思,一是一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到外地上学,父母亲陪着去料理生活,而陪读的另一层意思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陪孩子进城读书。这些时髦名词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有什么深层原因呢?记者就此事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3.
一、视觉文化与教学资源 1.视觉文化走进学校成为必然 较早提出“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尔拉兹,他于1913年在他的《电影美学》中使用了“视觉文化”这个名词。其含义是“通过可见的形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能力”。许多学者也对此概念进行了探讨,如:本雅明对机械复制a寸代电影的讨论,麦克卢汉对视听文化的见解等。  相似文献   

14.
班级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育人活动,其境界与品位主要取决于班级文化的经营与打造。有的班级管理追求的是“管”——把学生管得一丝不苟,把班级管得风平浪静。这种管理,营造的是一种专制文化。有的班级管理追求的则是“理”——帮助学生理清自我管理的头绪,理清自主发展的思路。这种管理,建设的是一种自治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关于名词,汉语语法界普遍认为:“一般不能重叠”,只有少数兼属名词和量词的能重叠。本文从语言事实出发,提出修正意见:名词一般不能重叠。但是有两种情况是可以重叠的:1.少数兼有量词性的单音节名词,重叠后,一类有“每一”的意思,另一类词意有明显变化,有借代或夸张作用;2.有些单音节名词重叠后有明显的“喜爱”、“亲切”或“细小”色彩,多见于儿童语言、儿歌及民歌中。  相似文献   

16.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 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华东政法大学的杨师群教授被他所“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两位女学生告了,罪名是“反革命”:上《古代汉语》课时,杨先生批判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某些传统文化问题上联系当今实际批评了政府。据媒体报道说,有关部门已立案调查。  相似文献   

18.
从传统的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三种说法,即“批判说”、“对比说”、“儿童心理说”入手,提出了“两种冲突说”,即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冲突,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两种冲突的方法——进行生态教育。  相似文献   

19.
哈姆雷特的“内宇宙”变化有赖于其文化基田,西方文化规定了他的性格底色。他的“忧郁”乃迫于“人”与“非人”痛苦角逐中“人”的价值、尊严的失落与重建,是一种典型的人文主史者的文化心态和欲求。它昭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冲突与嬗变,体现着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类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些年来我常讲“文化自觉”问题,正式采用这个名词是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我提出“文化自觉”这四个字来标明这个研讨班的目的,是想问一问、总结一下我们在这个研讨会上大家在做什么?这四个字正表达了当前思想界对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