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与情感     
诗歌与情感紧密相关,没有情感便没有诗歌.诗歌抒情的方式,因诗人的气质、风格和诗歌的内容、题材的不同而不同.诗歌抒情大体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借咏史、咏物而抒怀等四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抒情,对诗歌创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诗歌为什么要抒情? 第一,是诗歌的作用所决定的——诗歌是以情感人,是通过感情的抒发来实现其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美感作用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尚书·舜典》中就提出了“诗言志”这个纲领性的诗歌理论(这里所说的“言志”,实质上就是抒情)。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个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鲁迅在《诗歌之敌》中说:“诗歌是本以抒发自己的热情的”,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说:“诗歌的本职专在抒情”。  相似文献   

3.
诗歌的重要特点就是抒情性,因此诗歌的抒情方式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在备考中要科学研究抒情方式的内涵、手法与答题方法,并辅以必要的一定量的训练,才有可能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获得好的成绩。一、古典诗歌抒-隋手法例析诗歌抒情方式研究的是诗歌如何抒情。古典诗歌的抒情手法从大类来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即事抒怀、借古讽今、借助一些独特的意象抒情、运用修辞强化抒情等。下面举例阐述一下,让大家对抒情方式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做诗歌鉴赏时,经常提到诗歌的抒情方式.一般情况下,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相似文献   

5.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型,它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主要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缘境生情、状物移情、托物言志等。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带任何"附着物",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直接表明了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政治态度。"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  相似文献   

6.
关于新诗抒情问题的研究,已有的学者多将抒情作为诗歌艺术,将抒情问题局限于文本或诗人主体范畴内来进行谈论,较少对"抒情""抒情性""抒情主义"等相关概念进行细致地区分,在具体进行论文写作时也存在一些混淆。而从更广阔的视域来研究抒情,将其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审美想象、生活态度在新诗研究中还未得到充分的展开。就九十年代诗歌而言,其叙事性特征已得到较为丰富的研究,而对其抒情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站在新诗史的视域下来揭示九十年代诗歌情感的发展变化,探究情感与诗歌语言、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联还较为缺乏,关于诗歌的"情感文化修辞论"还有待研究与确立。  相似文献   

7.
梅尧臣是宋代诗歌的开山祖师,无论是其诗风、题材还是诗学理论都别具一格,开创了有别于唐诗的宋诗风貌。其诗歌对于情感的表达亦独具一格:在抒情方式上,或借叙事,或凭咏物,或藉写景,舒缓浓淡,手法多样,平凡却真挚。在抒情特色上,梅诗寓情于白描,抒情中多夹杂议论,常借"梦"来抒情。梅诗抒情手法多样且有与以往诗歌不同的抒情特点:对平淡的自觉追求,对"风雅美刺"传统的继承以及由情入理的手法。这也正是促进其诗歌创新的内在动力,从而为宋诗面貌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毛诗序》和钟嵘《诗品序》中“吟咏情性”的差异是:1.“情”的内涵差异;2.抒情方式不同;3、抒情目的不同;4、各自不同而又鲜明的时代印记。通过比较得出二者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诗歌抒情性本质特征的整合和凸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当下这个非诗的时代,田湘却对诗歌一直心怀"放不下"的情怀,他以纯粹的诗歌姿态构造了一个纯净的诗歌世界,坚守传统的抒情话语方式传达情感与感觉,形成独特的抒情风格,同时他在诗中书写他对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的审视与反思,构筑了其独特的诗歌特色。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一种凝结心灵情感的艺术,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清闲恬淡。读诗时要把握诗情,直逼心灵,才能正确领悟作者的态度观点。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就需…  相似文献   

11.
<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一些常见的修辞格。其中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说明在诗歌的写作中基本不用,这样就剩下了四种。而高考主要考查的是抒情方式。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可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的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条重要途径。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有多种:一、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  相似文献   

12.
1.理解抒情诗直接抒情特别是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2.指导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如了解写作背景、抓住表现特征、分析描述的形象、理解关键词句及反复诵读等。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考点 1.重点:理解《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的借景抒情,《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叙事写人抒情,《就是那一只蟋蟀》、《致橡树》和《啊,船长,我的船长》的借物抒情,《致恰达耶夫》的直接抒情等不同抒  相似文献   

13.
正自"第三代诗"以来,在诗歌中进行"反抒情"已成为一种时尚,而以抒情的方式来建构诗歌则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过时的行为。然而抒情这一文学表现方式,作为最初的诗歌诞生方式之一种,其流脉却永远都没有中断过。陈世骧先生甚至断言:"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尽管陈先生当时发言的语境可能并未囊括中国新诗的历史在内,但纵观中国新诗的百年历程,抒情的传统仍然此起彼伏。一如  相似文献   

14.
王学东 《教学随笔》2013,(Z1):11-14
<正>诗歌的艺术手法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打通这一关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笔者就古典诗歌中常用的几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谈一点浅见。一、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古典诗歌中,直抒胸臆仅是独特的抒情方式,而间接抒情却十分普遍,手法也丰富多彩。(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作品大多偏重于抒情言志,以情感的力量打动和感染读者。阅读中如能深层次领悟到诗情,就等于抓住了诗的灵魂,读懂了诗。下面就以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为例谈谈怎样读诗。诵读可开诗歌之“窍门”。诗歌创作离不开生活。不同的诗,抒发的感情不同,其抒情形式也不同。阅读中,读者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诵读,明白其抒情形式,尽量将诗还原到诗人创作的生活情境中,会更好地领悟诗的主题或情感。如,《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在红军时期赣南游击战争中“虑不得脱…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文学功用很多,情感抒写则是其本色行当。对于诗歌抒情方法的分类历来争论不休,总体来说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合中国古代文论、诗歌案例以及抒情方法主要特点将间接抒情细分为六大类,即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相似文献   

17.
抒情性是诗歌最基本的特征,是诗歌的艺术生命。抒情诗自不必说,就是叙事诗,固然需要叙事,但也必须用抒情的方式、抒情的语言、抒情的笔调,借叙事以抒情。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抒情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诗歌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就是诗人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就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我们”,即包括诗人在内的亿万人民。“我们”以炽热的感情反复向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唤,急切地寻找周总理,抒发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依恋、思念之情。间接抒情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种种方式来抒发诗人感情的一种抒情方式。借助叙事来抒情,是比较常见的。因为这是在客观叙事中加上了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8.
写记叙文,总得流露作者对所记的人、事或物的爱憎之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见抒情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人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情绪表现的方式不同,抒情方式也就不同。具体说来,记叙文中的抒情方式,常见的有以下五种:  相似文献   

19.
笔者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后发现,表达技巧主要考查的还是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赏析表达技巧首先就是抒情方式。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隋语。”写景抒情又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方式,因此,要答好表达技巧题,关键是要扣住景与情来赏析。  相似文献   

20.
九叶诗人穆旦的诗歌采用理性、间离的人生态度和关照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客观化抒情模式。从文本层面上说这正是由于采用了戏剧化的抒情手法。穆旦诗歌实践的成功证明了戏剧化抒情是新诗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